教育部参赛_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赵开礼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课题:杜甫诗三首编著人:赵开礼【教材分析】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也壮志豪情。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杜甫,与“诗仙”李白并称为“李杜”。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的诗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杜甫诗三首》所收集的三首诗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2.背诵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3.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4.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重难点】1.熟练地背诵课文并能默写其中名句;2.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2.学习《望岳》、《春望》,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二、检查预习成果1.请同学介绍作者、相关背景,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资料链接:a.走近杜甫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修改建议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要集中学习的是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我们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b.背景简介: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2.给加点字注音岱.宗夫如何()决眦.入归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3.写出横线上的字造化神秀阴阳昏晓荡胸生云决入归鸟会当凌顶一众山小感时花泪火连三月国破山在4,解释加点词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浑.欲不胜簪.三、阅读赏析《望岳》(一)反复朗读,把握节奏,读出韵味美1.自由放声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组内展示朗读,并互相评价(从字音、停顿、语速、语调等方面评价)。3.老师范读,指导朗读。【方法指导】这是一首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况。《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4.自由读,齐读。(二)自主学习,参照注释,理解诗意美(见学案)自由朗读诗文,结合注释,用诗化的语言译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学习提示】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到底怎样呢?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什么形象?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传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提出预习时遇到的疑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老师再适当讲解。【方法指导】译读,以诗译诗,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来翻译古诗,译出来的现代文最好也要押韵。*学生读原诗,教师示范译诗:岳之首的泰山景象如何?这些青山耸立在齐鲁间。大自然的神奇秀美聚集在此,山北山南如黄昏清晨不一般。修改建议云层翻滚荡涤着我的心胸,注目飞鸟入林直到看不到。我定要登上最高峰,举目纵观傲视群山。*学生再度诗文,尝试模仿老师的做法译读,小组内展示。*带着对诗歌大意的理解再次朗读。(三)合作探究,理解赏析,感受竟境美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2.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唐朝盛世;诗人年轻,意气风发;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穿插背景:《望岳》写于开元盛世,是他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全诗赞美泰山,表露诗人远大的抱负,要读得激昂豪迈。3.诗题叫《望岳》,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细望,尾联极望。首联是从远处望整座泰山,颔联则是从山的侧面望泰山,颈联又从山顶远眺,尾联则是从山顶俯视全景。4.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比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诗人凝望泰山“层云”“归鸟”,不觉时间已久,连眼睛都酸困了,这不正流露了诗人对泰山情有独钟,热爱有加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写出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5.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抱负和理想?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尾联表现了作者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渴望施展才能,展示自己的报国之心。阐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要高瞻远瞩,有远见卓识。6.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四)延伸拓展:诗歌语言精炼,富含哲理,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就有“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请你再说出几句富有哲理的诗句。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五)巩固记忆学生背诵《望岳》,尝试默写,在小组间竞赛。四、阅读赏析《春望》(一)反复朗读,把握节奏,读出韵味1.配乐朗诵《春望》,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要领。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4.老师范读,学生循声低和。【方法指导】这是一首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节奏可划分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4.自由读,齐读。5.写作背景: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点评】诗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形象体验情感。(二)自主学习,参照注释,理解诗意美1.自由朗读诗文,学生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学生提出预习时遇到的疑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老师再适当讲解。2.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再现形象,把握意境。【方法指导】根据字词想像单个形象,根据句节想像群体形象,根据全篇想像整体形象。(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2)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学生可能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只要言之成理,教师当以鼓励为主。(3)想像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4)把握全篇,想象整体形象。3.再读体会。(三)合作探究,理解赏析,感受竟境美1.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2.你认为诗中那个字或者哪一联最有表现力?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理由。关于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2.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关于表现手法。全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4.播放音调低沉的背景音乐,学生齐背《春望》。(三)拓展提升1.杜甫的诗歌中不乏“忧国忧民”之作,请你写出一两句。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的一种雄心壮志,请你列举一两句同种含义的诗句。(四)巩固背诵五、延伸提升请你辨析两首诗的风格上有何异同。明确:《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六、课堂反思请你梳理一下本节课的收获,整理在学案上,并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七、布置作业默写《望岳》《春望》,预习《石壕吏》。【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背景,理清情节,整体感知诗意;2.理解诗人的复杂情感,赏析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3.背诵默写全诗。一、导入新课1.检查学生齐背《望岳》《春望》。2.导入: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