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极简审美环境下,欣赏建筑繁复之美——以欧洲教堂建筑为例内容提要:极关键词:极简主义、欧洲教堂建筑、罗曼风格、哥特式风格、巴洛克风格、拜占庭风格导言:脱去繁复厚重的装饰,回归原始,用整洁流畅的线条去设计。极简主义(Minimalism)并不局限于艺术或设计,它是极简主义者(Minimalis)奉行的一种哲学思想,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极简主义”生活方式。这是当今时代的流行趋向,越来越多的热,尤其是年轻人追求极简主义的生活。在这样的审美环境下,我们该如何去看待建筑的繁复?一、欧洲建筑的历史背景游欧洲最值得一看便是欧洲的建筑,而在整个欧洲建筑史中教堂的建筑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欧洲的封建时代,主要意识是基督教。教会不仅统治与震慑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还控制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教会的统治对当时的建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于是教堂往往代表了当时当地建筑的最高代表,凝聚着当地的文化,象征着一座座的城市和村镇。教堂多是单体的建筑,块然独存,孤峰耸立。教堂是欧洲封建时代最高统治的象征,它不仅极尽繁复、引人注目,还震慑这人们的心灵。西方古典教堂建筑时期一般认为是从公元313年到十七世纪下半叶。其发展主要经过了欧洲早期基督教时期,拜占庭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时期。因此西欧现存的古典教堂的风格主要有:早期的基督教风格,拜占庭风格,罗马式风格,哥特式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古典主义风格,以及由于文化交流而产生的混合样式和风格。二、欧洲建筑主要风格(1)罗曼风格:罗曼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2-曼建筑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又译作罗马风建筑、罗马式建筑、似罗马建筑等,因采用古罗马风格的券、拱等建筑式样而得名。11世纪前后建造的教堂受意大利影响,几乎全为罗马(式风格。其特征为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中厅是圆形拱顶,表现了当时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宇宙是圆形的。罗马风教堂的另一个创新之处是在教堂正面的两旁加上了钟塔。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随着罗曼建筑的发展,中厅愈来愈高。为减少和平衡高耸的中厅上拱脚的横椎力,并使拱顶适应于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后来创造出了哥特式建筑。罗曼建筑作为一种过渡形式,它的贡献不仅在于把沉重的结构与垂直上升的动势结合起来,而且在于它在建筑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组织到建筑的完整构图之中。(2)哥特式风格:罗马式教堂是以乡村修道院为中心而发展起来,哥特式教堂则是以城市“主教座堂”为核心而发展起来。欧洲(景区详情)的城市化是在哥特式时代开始的,是由朝圣运动而形成的。12世纪后哥特风格逐渐流传于欧洲并风靡一时,15世纪随文艺复兴的兴起而衰落。哥特式教堂建筑风格诞生于法国巴黎北郊圣丹尼斯隐修院教堂。1140-1144年,隐修院院长苏哲(Suger,1081-1151)在其主持重建的教堂歌坛部位,为体现新柏拉图主义的光、高、数三个理想,系统运用了尖肋拱技术,并以明亮的彩色玻璃取代了罗马式的持重墙。此后,这一建筑体系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实践,在13世纪中叶达到成熟,并推向西、中欧各地。哥特式教堂建筑是从罗马式教堂基础上发展起来,它摆脱了罗马式教堂的沉重感而朝向轻巧、雅致甚至矫饰的方向发展。它遵循中世纪经院哲学高度理性化的规范,旨在制造出一种灵魂腾越的升华感应而引发出一系列技术革新。哥特式教堂建筑代表着中世纪鼎盛时期教会权力的至高无上,反映出西欧社会发展中上基督教影响曾经达到的登峰造极的地步。哥特式教堂高耸入云的尖塔,堂身墙壁较薄,并以轻盈通秀的飞扶壁、修长灵捷的立柱或簇柱来增强建筑物的高度感,产生出一种令人惊异的框架效果,使人可从外观上来领悟、体会其玄奥、空灵之妙景。教堂的墙体配有高大明朗、用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往往能给人造成一种向上升华飞腾、触及天国神秘的幻觉。在教堂内部,还有许多布局和谐的-3-圆柱,壁上、柱身都装饰有形象生动的浮雕和石刻,并能辅以从玻璃花窗射入的五彩光线之点缀和烘托,使人置身于内更感宗教的庄严、肃穆和神圣。因此,有人把耸入云霄的哥特式建筑称为一首屹立在空间的圣诗、一曲回荡在天际的音乐。(3)巴洛克风格:哥特式大教堂象征着地上的天国,这个同样适用于巴洛克教堂。但有一点不同——特别是在罗马,对于欧洲和西班牙在新直接(美洲)的省份也一样——巴洛克的精神体现了天主教的胜利。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在各国展开,对教会给予了沉重打击。而传统教堂建筑那超凡脱世、严峻冷漠的面貌也使人敬而远之。于是,教会企图在各方面加以改善和挽救,以更多的人性和世俗气息来打动教徒,召唤他们重新回到宗教怀抱。巴洛克的产生是出于反宗教改革思想的指导,它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它与反宗教改革有关,虽不是宗教发明,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17、18世纪后的教堂多为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内部的华丽(4)拜占庭风格:拜占庭建筑诞生于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国家的时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并对后来的俄罗斯的教堂建筑、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第四个特点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三、欧洲教堂(1)圣.彼得教堂(罗马式建筑和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属世界最大的教堂)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26-333年在圣伯多禄墓地上修建的,称老圣伯多禄大教堂,于西元326年落成。呈罗马式建筑和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属世界最大的教堂。-4-多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的壁画、雕塑艺术。两千年前的简单墓地,四百年后修建了一座长方形会堂,后来毁于战乱,一千年后尼古拉五世颁发重建命令,之后就是长达120年的重建,先后由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主持设计施工,布拉曼特来了,米开朗琪罗来了,德拉·波尔塔来了,卡洛·马泰尔也来了。1626年11月18日正式宣告落成,一脸肃穆的教宗乌尔班八世主持落成典礼。圣伯多禄大教堂正前的露天广场就是闻名世界的圣伯多禄广场,建于1667年,主持设计施工的是一位那不勒斯人,他的手笔赋予了广场上排成四行的284根托斯卡拉式柱子永恒的生命,柱子上方那美妙绝伦的圣者塑像四百年来一直诉说着当年这个才华横溢的建筑天才的名字:贝尔尼尼——巴洛克艺术之父。(2)米兰大教堂(哥特式建筑)米兰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历经六个世纪才完工,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建筑师先后参与主教堂设计,汇集了多种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十二到十五世纪,哥特式建筑风格在欧洲正流行,所以奠定了这座建筑的哥特式风格基调,在内部装饰上,由于十七、十八世纪巴洛克风格在欧洲的兴起,因此也融入了巴洛克风格。因此,它的建筑风格包含了哥特式、新古典式、新哥特式(又称巴洛克式),米兰大教堂虽经多人之手,但始终保持了“装饰性哥特式”的风格。教堂的建筑风格十分独特,上半部分是哥特式的尖塔,下半部分是典型的巴洛克式(Baroque)风格,从上而下满饰雕塑,极尽繁复精美,是文艺复兴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米兰大教堂在装饰及设计方面,显得相当细腻,极富艺术色彩,整个教堂本身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艺术品。雕刻和尖塔是哥特式建筑的特点之一,米兰大教堂可以说是把这个特点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外部的扶壁、塔、墙面都是垂直向上的垂直划分,全部局部和细节顶部为尖顶,整个外形充满着向天空的升腾感,这些都是哥特式建筑的典型外部特征。教堂内外墙等处均点缀着圣人、圣女雕像,共有6000多座,仅教堂外就有3159尊之多。教堂顶耸立着135个尖塔,每个尖塔上都有精致的人物雕刻。四、总论与极简主义相悖论的名词是装饰主义,繁复是装饰主义最常用的手段。当代的许多建-5-筑都同时包含着极简与极繁的两种特征。它们一方面以极端简化的手法削弱某一元素的意义。另一方面又使用极端繁复的手法对另一元素极力加以渲染。有意构成一种玄妙的力量对比,同时又能将这种对立巧妙地化解在某种特定的关系之中。在社会普遍繁荣的时代,大多数人需要通过繁复的装饰也是表达社会层次的一个方面。而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也会加大建筑的装饰性。当社会繁荣到一定程度,不同阶层间会出现文化的反串。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包豪斯的流行。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佩斯在其青年时代就致力于德意志制造同盟。他区别于同代人的是,以极其认真的态度致力于美术和工业化社会之间的调和。设计者迎合受众心理,会注重建筑的装饰功能。尖塔林立,层层叠叠,雕塑密布,俱各精美,体现了人们对精致生活孜孜不倦的追求。参考资料:《欧洲建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