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数学导学案课题:轴对称课型:预习+展示时间:学生学案教师导案一、学习目标:探索图形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教学目标:(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二、学习重点:使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及其特征。根据《课程标准》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三、学法指导:1、可以用折一折、画一画的方式判断是否是轴对称图形,从而找出对称轴,但一定要用尺规画图。3、合理利用方格画平面图并剪下,对学习大有帮助。四、知识链接学生在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为六年级学习能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性打下基础。五、学具准备:尺子,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等边三角形、圆形各一个。六、学习过程:一、复习引入:1、欣赏课文第2页的图案。它们可以分为哪两类?2、折一折,自己手中的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说一说自己的判断依据。问题预设:1、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会不明白强调: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3、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呢?4、画出课文第3页的六幅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二、学习例1,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1.自己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和同学交流,小组代表汇报。2.完成课本第4页的做一做,并汇报展示。三、学习例题2,画轴对称图形。(1)在组内讨论:怎样画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2)全班汇报交流,再用铅笔试画。(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小结:要画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首先要抓住几个关健的对称点,然后根据轴对称的性质让学生自己动手画。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让学生明确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的依据。预设:学生不易发现“松树”是轴对称图形与“小草”图形成轴对称的的区别,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强调画的步骤和方法,尤其是窗户的画法,突出“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的认识。帮助学生纠正不足。教师补充完善学生小结内容七、当堂检测:课内练习一的第1、2题。八、课后反思五年级下数学导学案课题:旋转课型:探究课时间:一、学习目标: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教学目标:(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认识图形的旋转,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二、学习重点: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教学难点:掌握旋转的特征。根据《课程标准》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三、学法指导1、动手操作钟表指针和风车,认识旋转的现象,自主发现其中的变化特点。2、学习例4时,可以结合文字提示、与同学商量,再亲自动手画,手脑结合才能真正理解。四、知识链接学生在初步感受平移、旋转现象的基础上,学习图形变换的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为图案的欣赏和设计做好铺垫。五、学具准备1、直尺、量角器,小钟表。2、收集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图片。3、自制风车。六、学习过程1、导入新课。(1)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然后汇报。(2)体验旋转的现象:起立,左转2圈,右转2圈。2、自学课本第5页例题3。(1)观察钟面,描述旋转现象让学生明确: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将这个旋转过程在书上填写完整。(2)根据旋转现象,想想:要想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和说明?三、合作交流1、观察课本第5页例3中的风车。(1)从图1到图2,风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你是怎样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的?从图2到图3呢?(3)风车旋转后,每个三角形有什么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4)如果将风车在图3的基础上,再绕点O逆时针旋转90°,那么黄色的三角形应该转到什么位置?在图3上标出来。2、学习课本第5页例4.(1)和小组同学说一说画图的步骤。(2)自己尝试在书上的方格中画一画。(3)作品展示,交流自己的画法。(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引导学生说清楚“指针是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这几点。强调:形状、大小没有变化,位置变了,为学习例4做准备。让学生学会利用三角尺中的直角画90°,先选择几条轴,再看转后到什么位置,数一数经过多少格,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七、当堂检测1、完成课本第6页的“做一做”第1题。提示:可以在书上用尺子、铅笔画一画、量一量,再回答。2、完成课本第6页的“做一做”第2题。八、课后反思集体备课导学案模板课题:欣赏设计课型:探究课时间:学生学案教师导案一、学习目标:1、学会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2、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会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二、教学重点:学会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教学难点: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根据《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学会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三、学法指导1、借助学习工具在图案上轻轻画一画、量一量,证实自己的猜想。2、学习中有困难时,可以把图案至于方格中,更便于观察和理解。3、画图时一定要用尺规作图,长度和角度力求精准。四、知识链接平移、对称和旋转知识的深入学习理解,是本节课让学生灵活运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的基础,而这部分知识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五、学具准备1、尺子、量角器。2、收集有关平移、旋转、对称而得到的漂亮图案。六、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欣赏课本第7页上的四幅图案,你有什么感受?2、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小组交流自主学习里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答案,证明自己的看到的是正确的。2、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四、尝试设计,加深理解。1、完成第8页的第3题。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2、完成第9页的第4题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预设:学生在“分析对称、平移、旋转、在其中的应用”时有困难,需要引导学生从平移、旋转、对称的角度去欣赏和思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数一数、画一画或量一量),真正理解。评选出有创意的设计师,只要有自己的特点都要给予肯定和赞赏。七、当堂检测完成《高效课堂》中的第题,并汇报展示。八、课后反思集体备课导学案模板课题:欣赏与设计练习课型:练习课时间:学生学案教师导案一、学习目标: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二、学习重点: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根据《课程标准》: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图形的内在美,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三、学法指导1、仔细阅读课本文字、观察例题和示意图,是学习设计的前提。2、相信自己、大胆创新,一定有收获。四、知识链接对平移、对称和旋转现象的主动揣摩,以及欣赏图案的能力是较好完成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关键。较好完成本节课学习内容,将对他们空间观念、创新意识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五、学具准备1、剪刀、尺子、方格本,收集图案。2、正方形、长方形多个,正六边形、正三角形、圆形各一个。六、学习过程一、展览导入1、拿出自己课前收集的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预设:学生可能偏重于平移、对称、旋转的其中之一,教师应思考: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2、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思考并说一说它的特点。二、尝试发现:1、做第10页第6题。用手中的图形试一试,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2、模仿第11页的小朋友设计镶嵌图案,比一比谁做的又好又快。三、设计图案: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2、作品展示、全班交流。提前观察,使回答问题的学生有代表性。引导学生在大脑中不断“旋转”、“重合”,将最后的结果与实践的结果对应起来,在回到课本中,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出三个步骤:(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3)动手绘制图案。激励学生不断动脑、创新。七、当堂检测完成《高效课堂》中的第题,并汇报展示。八、课后反思集体备课导学案模板课题:因数与倍数(一)课型:探究课时间:学生学案教师导案一、学习目标: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二)过程与方法:经历因数和倍数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的因数的过程,初步体验类推、列举和归纳等学习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有序的思考。二、学习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根据《课程标准》:对数与代数的学习,应主要考察学生对数与运算意义的理解和应用,让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三、学法指导1、可以利用乘法算式寻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2、仔细阅读课本上的图案、文字,将有助于语言的表达、知识的理解。3、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文字内容,更不易忘记。四、知识链接在学习乘除法知识、平均分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内容,为着学习“质数和合数”、“公因数”,以及“约分”等知识做准备。五、学具准备六、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有12个小朋友正在讨论怎么站队的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他们吗?你能用简单的乘法算式把你心目中的排法表达出来吗?预设:学生会重复算式2×6=12和6×2=12,要引导学生精简。二、学习、研讨1、观察课本第12页的第一幅图和第2幅图。你能用语言描述一下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内容吗?3、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1)仔细阅读课本第12页的图画和文字,再试着写一写。(2)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自己的方法,然后汇报。三、合作交流1、根据算式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15X2=30:()和()是()的因数,()是()的倍数,也是()的倍数。24X3=72:120X5=600:2、同桌互相举出一个乘法算式,说出其中的因数和倍数。3、思考:18的因数有哪几个?你是怎么想的呢?(1)在小组合作中探讨,求出18的因数,然后汇报。汇报时要求说一说求一个因数的方法。(2)为了更方便地表示18的因数,还可以怎样表示?自主完成课本第13页例1中的填空,再回答。四、练习提升。完成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1、在书上用集合圈的方式写出30和36的因数,并填空。2、口头汇报。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区分算式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与本单元中的“因数”的不同之处。强调:因数与倍数必须都是整数,可以列举反例加以说明。引导学生明白:因数和倍数是互相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指导学生学习用集合的方法表示一个数的因数。让学生自主发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