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4、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选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经济发展及其落后的情况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能集中人力、物力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条件。普遍存在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的思想理论认识。1953年我国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计划经济。为了适应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印发了各种票证,最早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以后各种票证几乎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二)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曾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和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这种体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地凸显出来。主要表现:(1)政企不分,条块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2)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3)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4)经济形势和经营方式单一化。(三)以毛泽东、陈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同志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适合中国国情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开始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进行反思,提出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认为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三个方面。他指出,把什么东西都集中在中央和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力、一点利益,恐怕不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指出中国要发展,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必须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8页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实现了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麦基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主任等谈话时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第一阶段:突破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助”的思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第二阶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十二届三中全会第三阶段: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经济体制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992年邓小平在广东1992年,邓小平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江泽民:“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在所有制的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在资源配置上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起基础性作用,更好的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长处。作为市场经济一般特征主要表现为:资源配置方式是以市场作为基础性配置手段;微观层面上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在经济活动中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宏观层面上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经济运行上法制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及其确定的依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又包括非公有制经济。没有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就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没有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就会脱离中国的国情,就不能有效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它们都是基本经济制度的构成内容。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本质上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顺应了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只有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离开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区别。没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失去了依靠力量。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它们都是基本经济制度的构成内容。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本质上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顺应了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只有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离开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区别。没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失去了依靠力量。第二,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是多层次、不平衡的。根据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客观规律,多层次、不平衡的生产力水平要求有多种所有制经济与之相适应。实践证明,无论用哪一种所有制经济去套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其结果只能是阻碍和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本身的发展是不完善、不成熟的,它不能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所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能把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看作是纯而又纯的,也不能把非公有制经济看作是与社会主义根本对立的,而要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认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必要性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实行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根本在于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那种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不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主张,已被实践证明是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十二亿的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怎样分配,这是个大问题。问题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邓小平1993(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2)确立按劳分配原则的依据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前提;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由我国生产力水平多层次,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多种经营方式所决定的。(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以及确立这一分配制度的依据(1)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再分配制度上的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应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应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活力。(2)强调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并不会影响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二)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1)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重要表现。但是,共同富裕绝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三)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的关系,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2)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由当前可观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它并非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但确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3)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涉及到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效率与公平是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两者既可以相互促进,也可以此消彼长。在处理这一关系时,一方面要把提高效率放在首位,这有助于鼓励先进,发展生产,为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对过高的个人收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解,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防止两极分化,尽量做到社会公平。坚持和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总之,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要以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出发点,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党的十八大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如何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1)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如何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如何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3)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考虑世界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以市场为导向,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是调整和优化结构的重要方面和必然选择。如何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4)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