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思考曾记得一句话,“我们因为走的太远,却忘记了我们为什么而出发?”我想这样一句话,就说明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关系”的现状,说到底,信息技术是手段、是支撑,它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为了更好的体现这样一个观点,我们是不是还原思考,作为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为了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我们需要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什么?一、信息技术与备课融合:教师要备好课、上好课,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自己,促进学生的成长。备课流程对话教材对话资源对话实践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教案广泛涉猎,仔细对照。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的准备。信息技术支撑学习资源中心包括名师的相关课程的核心概念定位、相关视频和设计,比较相同和不同,从而汲取,丰富自己的课堂。素材资源中心教师依据自己的设计进行素材的组织和加工,为课堂教学的完成进行准备。信息技术呈现内容和角度的思考1.是否能准备多种版本的电子教材;2.本部分内容相关核心概念的指导材料;3.优质课设计及视频资源;4.以前校内或区内教师执教后的反思。1.PPT的素材库——基本工具;如老师可现场展示,我选××,如何快速做组成课件。2.诸如简单的程序,如我们学年教师开发的口算魔法师。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提供了大量的直接信息,泯灭了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2.大量的课件和信息技术的呈现,导致了教师的课堂上讲解太多,关注学生的少,关注如何呈现和展示的多;3.老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是在熟练的过程中,所以不能恰当驾御,对课件关注比较多,对教学流程关注多,对学生学习的情况关注少;4.尤其的用笔记本或IPAD的课堂教学,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听课效果差。如何深度融合学科与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应该处理三个问题:1.如何借助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独立学习就是香滨小学的研究主题——“利用信息技术支撑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建立”,我觉得,如果是现场汇报,是否应该形成学校比较有特色的教学方式,而且应该贯彻和运用到每一节课中。如形成网络环境下基于游戏的自主学习方式,基于任务的自主学习方式,基于协作的自主学习方式,基于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方式……不仅提炼出模式,更应该形成具体流程和操作方法的成果呈现。2.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量的使用;用到恰当处,不用它就不能更好促进学生理解的关键处。比如学生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一课时,借助信息技术,很容易了解鸡蛋的体积转化成粉色的部分,很直观,像这样的环节处理信息技术的支持就恰到好处。老子说:五色令人眼盲,五乐令人耳聋……,所以信息技术要用到恰当处,不能太多。3.信息技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最大效益。笔记本或IPAD是否可以使教师的评价更为快捷,如看到IPAD课堂,教师可在IPAD上留练习,学生快速的操作、填写,教师马上利用信号调取资料,马上就能对正确率及错误率进行数据分析,学生出现的问题也能马上在主屏呈现,这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对于课堂教学很重要的评价方式的变革。像今天校长说的那样,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的检索的作用也非常重要,比如,在学习《重叠问题》时,教师出示韦恩图后,可以引领学生在网络检索这位科学家,并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搜索的内容进行专门的介绍。三、信息技术与教师视野。我们在看香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几个典型问题:资源与教师课堂如何融合的少;校内研究与区域互动和合作少;如果教师只是在闭门造车,视野肯定会不开阔,所以加强与同类研究的学校合作,与区域内的学校共同研究,尤其与其它学校建立信息技术的资源共享和互动共促,对于教师的成长和学校都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展示活动中,应该有这样环节的设计。四、信息技术资源与教师的关系。教师应该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者,应该在不断使用过程中,不断开发和完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