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途径上杭县教师进修学校邱廷建实践与探索的背景:我县才溪小学于2001年9月组织开展数学课题“开发潜能,促进发展”实验研究,临江城西小学于2002年9月组织开展数学课题“改进学习方式,促进主体发展”实验研究。这两个数学课题均于2003年4月被确定为福建省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会总课题“小学数学发展性教学实验与研究”的子课题。同年9月,临江城西小学、才溪小学被分别授予《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重点课题“福建省小学数学发展性教学实验与研究实验基地校”》。这两所学校承担的课题实验分别于2006年5月23日和今年4月13日通过结题验收。这两个课题实验研究,我们依据发展性教学理论,就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促进学生心理(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兴趣、意识、情感、意志、个性等)潜能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全程参与了这两个课题实验的研究与指导,深感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开展数学发展性教学实验与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使我们认识到,开展数学发展性教学实验与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要研究如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人才是学校教育应追求的最高目标取向。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策略与途径,谈几点思考与认识。一、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策略与途径1、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2、让学生掌握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与技能3、让学生学会可持续发展的应用与创新一、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人的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以尊重和发展人的生命作为理念,促进人的身心(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将人的心理(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兴趣、意识、情感、意志、个性等)潜能作为一种资源来发掘,充分激发其潜蕴的生命能量,使人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动力和永不枯竭的持续后劲,促进人一生的身心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学生作为一个心智尚待开发的既有主观能动性,又有认知潜能的活生生的人,需要教师用心去发掘。通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要让学生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学会学习,具有终身可持续发展的素养;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体会到生命的尊严、快乐与价值,认识到从小就要打好基础,学好本领,在将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多作贡献。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养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是前提和基础;二是掌握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与技能,这是保障和核心;三是学会可持续发展的应用与创新,这是目标和归宿。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策略与途径实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对教师教学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包括拥有研究者和创新者的角色意识,要以研究者的心态审视教学,将教学过程视为生命不息、持续发展的动态进程,从而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创造性地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因此,数学教学要结合教学内容,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以及一些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完“统计”这一单元后,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并统计学校某一天各班丢弃的废纸团个数,根据调查资料,制成统计表,然后根据学生的统计资料上了一节有关“统计知识”的数学活动课。其中教学片断是这样的(课件出示统计表):××小学某一天各班丢弃废纸团情况统计表2006年4月年级人数丢弃废纸团数量(个)各年级平均每人丢纸团多少个一班二班三班四班一15070809261二16246726374三16854353050四17328403726五18023181334六18540515837合计师:现在请同学们完成统计表中的填空,用计算器算一算,比比谁最先完成统计表?师:(大部分学生完成后)现在根据统计表中统计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生1:一年级平均每人丢纸团大约2个,二年级平均每人丢纸团大约1.6个……六年级平均每人丢纸团大约1个。生2:全校平均每人丢纸团大约1.1个。生3:五年级的同学表现最好,平均每人丢纸团大约0.5个。师:如果你是这个学校的校长,你想怎么做呢?生4:表扬五年级的同学,节约用纸,注意保护校园环境卫生。生5:一、二年级同学丢纸团的多,影响校园环境卫生,要加强教育。师:真不错!看到这些数据,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生6:为什么六年级丢的纸团反而多,是不是与作业量和书写有关呢?生7:全校同学一天中丢的纸团有多重?生8:我国小学生一天丢的纸团要浪费多少木材?生9:我国小学生一天丢的纸团要毁灭多少森林?生10:如果把这些废纸团收集起来,能卖多少钱?(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利用网上下载的有关数据,让学生分工合作计算出相关问题的结果。)师:根据刚才这些同学提出的问题,如果你是一名导演,你想录制一个怎样的公益广告?生11:可以先创设“环卫工人正忙碌着在大街小巷打扫废纸团,并且把废纸团不断地运送到造纸厂。”的画面情境,然后引出标语“保护环境卫生,注意节约用纸,做到循环利用。”生12:可以先创设“一座座青山、一片片森林,把大自然装扮得美丽极了。可是一些造纸厂为了生产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用纸,很快就将一座座青山变成了一片片荒山。只见一阵暴风雨来临,结果造成洪水泛滥,田野被淹,房屋倒塌。”的画面情境,然后引出标语“为了大家的生存,请保护大自然,节约用纸吧!”……这一过程不是教师的唠叨说教,而是学生在活动中的内心感触与自我体验的过程。学生在对话与交流中,思想得到净化,行为得到规范,升华了思想情感,促进了学生在认知、情感、意识、行为等方面的协调发展。(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自信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体验成功,是培植自信心的最好方法。当学生取得成功后,因成功而产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形成追求新目标、新成绩的新动力,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心理因素再次得到优化,从而形成进步、发展的良性循环。这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珍惜学生心灵深处的渴望,积极创造机会,不断地让学生取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成长的快乐。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时,当学生身处失败境地时,教师还是真诚地对学生说“我们还是要感谢你!”其中的教学片断是这样的:师:请同学们猜一猜,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可能与什么有关?生: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可能与这两个数的差有关。比如,12和8的差是4,而4正好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师:会猜想!我们怎样证明你这个猜想对不对呢?生:举例子验证。师:好办法!请你们举例验证。生1:对的,9和6的最大公约数是3,它们的差也是3。生2:我也觉得是对的,10和5的最大公约数是5,差是5。生3:不对,18和6的最大公约数是6,而差却是12。师:对,只要能举出一个反例,就能证明猜想是错误的。师:(微笑着注视那个提出猜想的学生,并对他说。)虽然你的猜想是错误的,但我们还是要感谢你,因为正是有你的猜想,才让我们知道用这种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行不通的。我们换个思路,好吗?(此刻,该学生的脸上没有丝毫的尴尬,反而倒有几分自豪,其他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当学生身处尴尬境地时,教师敞开胸怀,给予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实践证明:激励性评价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能给学困生以鼓励,给予前进的力量,能让学困生扬起自信的风帆。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能够反映人的行为和心理倾向。价值观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具有定力作用,它决定着小学生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二是具有推动作用,它推动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小学生为什么要好好读书,为什么想好好读书?这是因为他们有目的和追求。如果他们没有目的和追求,也就会出现不情愿读书的现象,就会感觉天天读书特别的烦,没有意思。三是具有提升作用,它可以提升小学生的人格层次。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课前要求学生准备了一些大小不同的圆形硬纸板,长短不同的铁丝、细线以及直尺等,上课时,放手让学生测量不同圆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然后填入统计表中。当学生汇报各组测量、计算出的结果时,执教老师为了尽快得出需要的结果,只选择了结果在3.0~3.5之间的数据填入表中,与圆周率3.14相差较大的数一概不要,有意识地将这些数据删去,未填入表中。执教老师这样做看起来是件小事,但是却给学生渗透了这样一个价值观,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可以人为地改变客观事实,修改事实、证据,这就失去了数学学习应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一种价值追求。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将汇报的数据全部填入统计表中,同时抓住有些数据相差较大这个契机,给学生渗透要尊重客观事实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测量会有一些误差,要减少误差,有两种办法:第一,测量的时候要尽量认真、仔细;第二,可以多测量几次,然后取它们的平均值。这样,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有机进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教育,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探究数学要体现科学性的正确价值观。2、让学生掌握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与技能学生拥有知识的多少是衡量学生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尺度。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等都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知识,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同时,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长知识、长智慧,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呢?(1)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会学习的核心是什么?核心就是要学会“思维”。常言道:“多想出智慧”。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方法是“想”,是“思维”。数学教学教给学生的是“想”,教的是如何“思维”,教的是如何运用最一般最抽象的数字来表达万般事物,来分析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解决数学问题。而“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核心问题,没有思考,就没有探索;没有探索,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学生只有对数学多思考了,展开思维想,进行联想和想象,学会了独立思考,掌握了数学思考方法,才能增长其聪明才智,才能学好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创造条件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机会,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如面对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有经验的教师的做法是:第一,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要鼓励学生继续积极探究,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第二,不要马上对学生的发言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这样会造成“惟老师独是”的依赖心理;第三,不要在学生答案不着边际之时急于出面代理,而是要适当地鼓励、启发、引导,让学生品尝找出正确答案的愉悦;第四,学生找到正确答案后,教师要启发学生继续深入思考或寻找其它的途径和方法。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个长方体,它的底面是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高是10厘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让学生练习,结果大部分学生列出算式:(5×5+5×10+5×10)×2=250(平方厘米)。教师继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想想这个长方体是一个怎样的长方体,还可以怎样求它的表面积?于是又有一些学生列出算式:5×5×2+5×10×4=250(平方厘米)。教师并不满足于此,而是进一步激励学生思考:“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