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效的核心银行系统(张明莉)埃森哲(accenture)是全球领先的管理咨询、技术服务和外包公司,SAP是全球领先的商用软件解决方案供应商,2003年9月,两家公司结盟,为全球金融企业提供集成解决方案、服务、创新交付及高效实施。2005年3月至7月,两家公司联合对全球银行的核心银行系统的当前状况、影响及转换进行了抽样调查。近日,本刊(以下称《银行家》)就此次调查以及中国银行业的核心银行系统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等,采访了两家公司(以下称埃森哲/SAP)的部分高层管理人员。《银行家》:根据埃森哲和SAP刚公布的调查研究结果,中国的银行在追求高绩效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核心银行系统的问题也比较多。请问核心银行系统的概念是什么?它是不是指支撑银行运作的全部系统?埃森哲/SAP: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核心银行系统一直是中国银行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核心银行系统在国际上的标准定义为银行处理核心客户信息、存款产品、贷款产品、支付服务和财务总账的系统部分。把核心银行系统理解为银行运作所需的所有系统,恐怕跟中国国内银行系统发展的历史以及大多没有把系统结构专业化的现状有关,即分离资金结算、贸易融资、投资产品、管理会计及管理信息等专业系统部分。虽然这些看法是一种误解,但核心银行系统是支持这些专业业务的引擎,也是不争的事实。此次的调查中,全球银行业的从业人员对核心银行系统有广泛的定义和认知,都认为包括银行核心业务的应用系统,除美国的银行以外,大多数还包括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在欧洲地区,还包括证券应用系统,个别包括分行系统。《银行家》:当前全球银行业核心银行系统的状况如何?主要的问题在哪里?埃森哲/SAP:当前全球核心银行系统的总体状况是:第一,核心银行系统限制了但未阻碍企业战略的实施;第二,核心银行系统影响银行的发展与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成本比较高,在满足客户需求方面缺乏灵活性;难于维护,与新的应用系统整合、存在流程问题;在分行层面上,与花在客户身上的时间相比,分行员工花费一半时间在后台工作上,效率有待提高,同时,因缺乏对客户的了解并且无系统的支持,分行销售渠道的业务增长有限。在对银行主管级管理者层面的调查中,分别有70%、47%和47%的人提到缺乏灵活性、成本较高和整合较难等问题。《银行家》: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核心银行系统的状况怎样?埃森哲/SAP:中国银行业所采用的核心银行系统仍未能突破原来作为记账系统的设计框架,因此在国内金融业急促发展的今天,难以满足银行业务未来的需求,而且系统维护成本超越正常比例的上涨,对银行营运形成一种困境和包袱。综合我们与中国的银行接触的经验,我们对中国目前核心银行系统的业务功能及技术设计有以下的看法:只着重于交易和过账处理。中国的银行把核心银行系统定位为财务管理上的分录账目系统,只着重于基本的借、贷交易记录,从客户端的交易数据输入,及至录入总账生成财务报表为止,整个过程未有顾及业务流程的优化和演进(例如前、后台分离、集中处理等)、不同账户种类的结算处理(例如捆绑不同产品的账户合约),以及业务对管理信息和客户信息的需要。不能支持管理信息的需要。由于在输入数据时已略去了借、贷交易记录不需要的数据,所以系统内缺乏对科学化管理和分析的信息支持,包括客户销售、流程中各经办单位、产品类别、渠道、交易来源的结构性信息,使后续的成本核算、产品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等信息密集的工作倍加困难。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国内大部分的核心银行系统,都没有多层产品结构而只有账户的概念,这使专业的产品核算、管理和开发根本无法进行。缺乏营销及销售所需的客户信息。与管理信息支持的问题一样,目前国内的核心银行系统对客户信息的收集和维护一般都采取可有可无的态度,既不在适当的功能中必须输入,或即使输入了亦散布于系统不同的部分,而未有把客户数据汇总和组织成不同维度和层次的信息,形成一个单一的客户视图,从而支持营销(零售银行所需的市场推广)和销售(单一客户面对面的推广)的工作。这使不少本地银行的营运模式仍停留于以账户主导、而非以客户为中心的阶段。过分追求表面的自动化。很多国内银行的业务用户都这样认为,把所有流程自动化是核心银行系统的最终目的。为应付这些需求科技部门不断在现有系统基础上“非法”搭建接口,使系统形成很多垂直而大同小异的生产线,这样除了不符合系统横向、多层次结构的设计原则外,产品种类越多垂直生产线就越多,导致整个系统的弹性锐减、产品开发的费用和时间高涨,使科技部门无法维护下去。最明显的例子包括为新产品开发新系统模组、重复开发结算和转账功能等。分散/地区性的核心银行系统结构。由于中国地域广大,很多规模较大的银行都在运作多个物理分散的核心银行系统,以支持不同地区分行的需要。这些系统原来的设计是针对地区性的业务需求,在目前系统大集中(包含数据和应用的整合,而非只讲求物理集中)的趋势下,必须经过大幅度的功能及技术结构的提升(如有可能提升的话),才能适应全国性营运的需要。一些原来属地区性但希望把业务扩展至全国的银行,亦面临同样的核心银行系统升级的问题。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要追述中国银行业界中所采用的核心银行系统的发展历史。最初,这些系统均是由原始的会计记账系统开始的。当时,不同规模的银行按照其硬件平台的需求,其起点大抵都源于几个在业界中流传的系统版本,再经由银行内部科技部门根据自身经验维护、增加功能及改建发展,但多年来的改版换代未有跳出原来的设计框架,所以系统本身存在着普遍性的功能和技术问题。虽然近五至十年来,中国出现了一些本地的软件供应商提供软件包形式的核心银行系统,但这些问题仍未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因此,纵观目前中国相对比较进取的银行,其核心银行系统版本的寿命都较国际水平的五至七年为短,每次的改版换代都牵涉庞大人力物力,并对日常业务构成很大的影响。然而,这方法对解决这些银行所面对紧迫的问题,仍显不够。这些问题包括:(1)如何能支撑不断增长的业务量?对不少中国的银行来说,由于系统技术设计所限,就算是应付市场本身扩大带动的有机增长,已经需要付出大量的成本代价。(2)如何能突破目前已受局限的业务范围?这包括四大银行及其他商业化银行,均认为未来业务发展应在于零售银行及理财管理方面,目前的核心系统的设计却太多对公银行业务的影子。(3)如何能解决偏高的营运成本比率?当银行正在转型为以股东价值导向时,他们的核心银行系统能否担当改善营运效率的武器的角色?(4)如何能应付内部、银行及上市监管的要求?目前的银行系统是否能提供足够的原始交易数据,以支持日益复杂的管理信息(包括绩效管理、风险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等)的要求?(5)如何能使银行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成长并领导群雄?根据WTO时间表,国外银行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后,中国银行的核心系统在灵活性、严谨性和操作效率方面,可与国际水平的系统相比吗?《银行家》:针对上述这些问题,贵公司对中国的银行业有哪些建议?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更快地提升中国银行业的核心银行系统水平?埃森哲/SAP:中国银行的发展路径,反映了其改造核心银行系统的紧迫性。我们理解目前一些国内的银行对引进国外的核心银行系统寄以厚望,较进取的甚至已对美国、欧洲和亚太市场上的软件包进行过研究,认为这些系统的设计理念包含了以客户为中心、产品组合和配置功能、适度的流程优化,以及管理信息需求的支持,是他们所面对难题最佳的解决方案;一些银行却对国外的核心银行软件包是否能适应国内银行业需求抱有怀疑的态度;还有一些少数的银行,开展了国外核心银行系统软件包的实施工作,可惜因为种种问题而未能完成工程,这使另一部分的银行对实施国外软件包望而却步。我们的观点是支持中国银行业采用国外软件包,作为实施核心银行系统的基础。这些软件包无论在应用功能或技术结构设计上,均较银行内部科技部门自行开发或采用本地的软件包优胜,能更快捷、更有效地解决上述目前核心银行系统缺失的问题。然而,我们不认为只要“挑选一个设计优良、功能完备的软件包”系统改造便能大功告成,这可以用国内外失败的实施例子作为印证。我们总结在全球不同国家成功实施核心银行系统的经验,认为关键的成功要素包括(事实上不管是本地或国外的软件包均适用):选择适当的合作伙伴。银行须着眼合作伙伴(包括软件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的实施能力的纪录和事实证明、国内的实施和支持团队、财政力量的稳健性,以及是否有持续发展产品和主导市场趋势的实力。软件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如属于不同的企业机构,则必须有充分、长远并能维持合作关系的联盟协议。抓紧本地化的工作。软件供应商须承诺修改基础软件包,以适应中国银行业整体、而非单一银行的需求,并持续地维护和发展经本地化的软件。最明显的例子包括监管、外汇、会计办法及税务需求等,实施的银行不可能在实施项目中独力承担相关的系统修改。业务部门参与范围管理。松散和低效能的项目范围和需求管理,是导致核心银行系统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银行付出大量的投资自然期望系统能满足所有需求,但在时间、人力和资源的限制下,银行的业务部门、科技部门和合作伙伴必须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各项业务需求进行战略性排序,并共同严格控制实施过程中的变更。举例来说,以目前中国银行业发展和核心银行系统的状况,产品配置和组合、操作参数化及强化客户信息管理的能力,是优先顺序最高的需求。足够资源的支持。除了软件和实施费用之外,实施银行及合作伙伴必须能认定实施项目所需来自于各方的资源。由于银行方面不可能拥有实施相关软件包的经验,软件供应商及系统集成商应坦诚沟通完成工程必需的成本,以及双方应投入的人力配置。营运转型的准备。实施国外核心银行系统软件包的一个重要观念,是要吸取软件包所包含的最佳实践营运模式,而非期望把系统修改去迁就目前的业务流程。因此,在实施新核心银行系统的过程中,银行在上层必须有领导对改革的战略意图和推动,以及在工作层面对营运转型的思想准备和支持。知识的转移。基于国外软件包实施核心银行系统,涉及大规模的知识转移:从银行人员转移与实施合作伙伴有关银行的需求和作业方式,由实施合作伙伴转移与银行人员有关软件和实施推广的知识。核心银行系统相等于银行运作系统中的心脏,其改造牵涉大部分部门和各层次的员工,整个“变革历程”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感谢读者推荐!作者:张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