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之我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之我见【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对传统教学(包括理念、模式、效果、评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以崭新的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行为,以期去粗取精、扬长避短;也必须以全新的视角剖析传统的课堂教学行为,以求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一、让学生勤于“读一读”,读中感悟,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活力;二、让学生乐于“做一做”,做中实践,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乐趣;三、让学生善于“想一想”,想中启智,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四、让学生勇于“试一试”,试中求索,让学生领悟数学的智慧。在知识决定命运、人才决定国运的背景下,在创新教育蓬勃开展的形势下,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推动下,学生对实验教材充满了期待,因为实验教材让他们放开了手脚;教师对实验教材充满了期待因为实验教材让我们涌动了激情。相信,在广大教师的不懈努力和精诚合作下,充分利用“读、想、试、做”等栏目,实验教材必将如新时期一缕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创新精神的幼苗拔节生长,让那些充满好奇的心灵焕发出无限的创造力;如一场酣畅的春雨,滋润着生本理念的萌芽茁壮成长,让那些充满灵性的心智蓬勃出旺盛的生命力!!还有比这更让我们欣慰、欣喜、惬意的吗?【关键词】数学教学综合实践有效教学生本整合我最近看到了这么一则消息:“教育部组织部分专家随机到课改实验区中小学听课,了解、掌握新课程实验情况。一位在当地小有名气的“教学能手”精心准备了一节公开课,博得教师满堂喝彩。然而,就是这样一节在别人眼里精彩纷呈的课,却遭到课改专家的尖锐质疑和严厉批评。专家犀利的点评和无情的指责,令这位教师难以接受,竟然失声痛哭起来,也令在场的其他教师大惑不解。”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对传统教学(包括理念、模式、效果、评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以崭新的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行为,以期去粗取精、扬长避短;也必须以全新的视角剖析传统的课堂教学行为,以求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内容的安排以专题的形式,增加、设计了许多综合实践活动课训练,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触动2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也是有目共睹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失时机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环节,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借此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这岂不是“拾麦子打烧饼”,相得益彰吗?事实也证明,多数学生很喜欢这些环节——喜欢在这些环节中启迪智慧,喜欢在这些环节中畅所欲言,喜欢在这些环节中学有所成。课堂上学生思维变得活跃,气氛变得热烈,讨论交流时据“理”力争,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灵感不断迸发、思路逐渐清晰、语言饱含睿智,不仅透彻理解了当前的问题,思维还能由一个知识点发散到多个知识点,进而构成环环相扣的诸多知识链,知识间的相互关联自然也清晰明了,这样有助于学生从全局上把握、从整体上认知。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学生也不再是“倾听者”或“追随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热情鼓励、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研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切实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例:在“部分看全体”一节中,结合以前学过的内容,在星期五最后一节数学课上,我突发奇想,把作业“抛”给了学生: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情况。我是这样构思的:首先是“读”——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是采用课外活动的时间、课外活动的种类和参加各种活动的人数,还是选择其它的标准分小组讨论解决;然后是“想”——如何调查和收集数据?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不同3的意见:有的主张要调查全校所有学生;有的认为只要抽查一部分学生,理由是“用样本来推断总体”。接着是“做”——主张全体调查的小组的学生站在校门口,出去一个调查一个。抽样调查的种类则很多:有调查本班同学的,有在校门口随意找一个询问的,有调查在操场上打球的学生,也有按各班名册随便点几个人等等。对这些方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展示数据,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呢?正所谓“不悱不发、不愤不启”,此时,教师可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样本代表性的感受上。一、让学生勤于“读一读”,读中感悟,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活力。诚然,“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造合适的情景,使学生思维具有针对性、预见性,学生学习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抽象到形象、由模糊到具体,使学生始终兴趣盎然。实验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许多与数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拓展知识面,又显著增强了教材的实用性。例如“谈谈储蓄的利息”就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积累并作一些简单的利息演算,就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使他们感性地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好处、长处,注入学习动力。又如为配合学生阅读“用不规则的四边形边角余料来铺地板,可以不留空隙”,我收集并剪贴了一些建筑装潢的地板图案及一些工艺美术品的图案(同时也要求学生收集、拼贴),用以激发兴趣,发动学生自己动手用硬纸片剪一些全等的任意四边形,并在课桌上拼一4拼,通过实践活动验证教材中的结论,进而让学生“跃跃欲试”:用一些不等边的全等三角形可不可以铺成无空隙的地板?在阅读“黄金分割”知识时,我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及建筑设计等方面应用黄金分割的例子,并提出,为什么拍照时,常把主要景物摄于接近画面的黄金分割处?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实验教材中这样一些数据准确、内容详实、趣味性强的知识,既体现了课程标准中要求“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和生产的实际,包括商品经济的实际中去”和“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又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到数学虽“抽象”也“实在”,虽“深奥”但“有趣”,感受到数学必须要学,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有益的。二、让学生乐于“做一做”,做中实践,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乐趣。长久以来,困于“应试教育”的桎梏,考试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牵牛鼻子”教学模式必然导致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着葫芦画瓢地解题,应用知识的意识淡薄,动手操作能力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思维,“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我们的教学陷于“应试教育”的泥潭无法自拔。充分使用实验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简便易取的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实践欲望,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利于夯实学生数学基础,拓展数学学习领域,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落实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例如:在实际5测量教学中,我让学生大胆走出课堂,实地测量学校的旗竿的长度,要求学生至少用三种方法,通过计算、比较、论证,说出哪一种方法误差最大,是如何造成的。通过让学生用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弯制成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和圆,然后引导大家观察、比较、判断:哪一种形状的图形面积最大?这样的“做一做”活动,既触及到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如何在材料一定的条件下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的问题,又培养了学生对实物与图形的认识能力,同时在学生动手操作中尝到学习数学的甜头,这就是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做一做”的活动也可以为探讨新知识作准备和预设。在讲“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节时,我先把一张方纸对折,再用剪刀随意剪一个图形,然后展开方纸,这时一个轴对称的图形就呈现在学生面前,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于是要求学生仿照我的做法动手“做一做”。实践证明,尽管大家剪的图形各不相同,但思路和结果是相同的——都有共同的对称特征。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循序渐进,步步为营,同学们对其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性质自然印象深刻了。三、让学生善于“想一想”,想中启智,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实验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环节尤其对开发思维、塑造个性有极大的帮助。如,在七年级数学第一章节中加入了“丰富的图形世界”,从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到的实际物体出发,“想一想”带领学6生动眼、动手、动脑,促使学生眼到、手到、心到,使学生进入了初中数学的广阔天地。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生的引领者、合作者,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精彩纷呈的教学片段,激发学生“想”的欲望。在教七年级数学“几何体”部分时,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几何体并拿到课堂上来。在寻找的过程中多想一想,学生就开始对几何图形有了感性的认识。当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学生欢呼雀跃,不胜兴奋,教学效果远比教师拿来现成的教具要好得多。又如七年级的“正方体的表面展开”这一问题,答案有多种可能性,此时,我们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并用“冠名权”的方式激励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在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多想一想,不要拘泥于只求一个答案。这样,不仅能拓展学生思维广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上学生热情高涨、大显身手,无形中营造了一个活泼热烈、充满活力的教学氛围,数学教学从“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转变到“学生探究”的实践模式,着眼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立足于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实验教材编排的精髓所在。四、让学生勇于“试一试”,试中求索,让学生领悟数学的智慧。在实验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轻易解决的问题,对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7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实验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一字型”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深奥得多。对此,我们不能轻率地进行否定,而应该多试一试,应该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去理解、辩证性地使用实验教材。如,七年级数学绝对值这一节的习题中提到“|a|”的问题,因为在此之前并未学习字母能表示数,所以学生一知半解。结合我的经验和尝试,有三种方法可供采纳,一是可以把这部分题目挪到下一章去做;二是引导学生对a选取不同的值试一试,从这些不同的结果中去思考、去探索、去归纳;三是从绝对值的概念出发,利用数轴求有多少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等于|a|。第一种方法采取了回避困难的态度,这样做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养成,有悖于实验教材的编排意图。我们应当选择第二或第三种方法,在尝试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七年级的“队列操练中的数学趣题”可以让学生自已动手编成小品,记下每一次的结果,通过“试一试”学会用数据说话,并能在自得其乐中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可以用数学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更愿意去想、去试、去探索、去获取。“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适,灵活使用实验教材,设计新颖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催化剂”,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进取心。利用实验教材中精心预设的“读一8读”“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等内容,我们可以用这种富有弹性空间的课程设置,结合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因人而教、因材施教;利用实验教材相对较为宽松的课时安排,选择更为合适的时机和内容,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让数学回归生活,从“读”、“想”、“试”、“做”中体会数学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幸福;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动向和新趋势,及时地应用在教学活动中,着力实施有效教学,全力打造生态课堂!!在知识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