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堂文化诸城市龙城中学数学教研组:杨振友课堂文化是普遍存在于课堂之中的文化现象[1].它以数学教师和学生作为直接的考察对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生所具有的与数学直接相关的观点、信念.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堂文化,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在关注数学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人格、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生的发展.并通过教师的个人魅力,积极地影响学生,养成良好地学习方式,并在数学课堂经受文明地洗礼.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堂文化建设作一点探索.1.师生签订协议、营造民主氛围,是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堂文化的基础民主是课堂文化的准则[2].民主和谐的课堂文化氛围的形成离不开行之有效的课堂规范,没有制度的鼓励,课堂文化也就难以繁荣和发展.适宜的规则,使学生之间目标一致、相互合作、和睦相处,容易建立情感,形成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从而形成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与进取心……[3].为了教师能真正放下架子,创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不断创新,我与学生共同制订课堂规范,并美其名曰“数学课堂的君子协议”.案例1:数学课堂的“君子协议”:1.学生听到上课铃,立即进入教室,准备好书籍用具,静待上课;2.学生可以在上课任何时候发言,自由提问,但必须先举手;3.学生对老师讲课错误,或板书错误可以指出;4.学生上课可以讨论,当学生有好的解题思路,应当有发表意见的机会;5.作业批改时,不能只打“√”或“×”,做得好时应当有“★”;6.数学考试成绩是学生的隐私,只能学生本人知道,不得在班级公布;7.不得罚抄数学公式、定理、概念;8.对学生的错误(如作业没交)要先问明原因,然后在决定是否批评,不得挖苦嘲讽.为了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把尊重学生的人格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师生共同参与规则的制订.所订规则不仅考虑教师的利益,更考虑学生的感受,是师生的共同行动指南.学生感受到课堂文化对他成长的关怀.这样民主、平等的文化氛围才能形成,创新的意识也才能萌发.2.开展数学实验,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是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堂文化的重要方法.长期以来,数学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解题,就是计算、抽象和逻辑,没有实验的观念.然而,这不是数学真实完整的面目.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就曾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是欧几里德式的严谨科学,从这个方面看,数学象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是另一方面,在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却象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4]在数学实验课上,我通常只提出实验课题,然后让学生自行探索,如规尺画图,数据演算,或用自制学具,也可以利用计算机课件进行探索.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外进行.下面是通过手工折纸和用几何画板演示的一个例子.案例2圆的折纸游戏(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在纸片上任意给定一点P,然后折纸片,使纸片翻折后的圆弧恰好过P点.反复折,看一看,折出来的图形像什么?(2)原来,折出了一个椭圆!猜猜看,该椭圆是哪个点的轨迹呢?(3)《几何画板》演示(如图1).(4)点C的轨迹为什么是椭圆呢?2如图2,A是圆周上任意一点,O是圆心,该椭圆是AO连线与AP中垂线GD交点C.连PA,线段PA的中垂线GD即为每次的折痕,又是该椭圆的切线.故|CP|=|CA|,于是|CO|+|CP|=|CO|+|CA|=定值(圆O的半径R,且R|OP|),据椭圆的定义知,点C的轨迹是椭圆.O、P两点为该椭圆的焦点.图1图2(5)出示2003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张纸上画有半径为R的圆O和圆内一定点A,且OA=a,折叠纸片,使圆周上某一点A刚好与A点重合,这样的每一种折法,都留下一条直线折痕,当A取遍圆周上所有点时,求所有折痕所在直线上点的集合.”学生更加兴奋,每个人都跃跃欲试.折纸折出了这一番学问!折纸折出2003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试题!一节课下来,面对如坐春风的学生,我由衷地说:“数学中有许多奥妙的东西,只要肯动手、动脑,是不难发现的.”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做数学”的环境,学生不再是象传统学习那样仅仅通过听教师讲来学习数学,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如下一些影响:首先,学生在学习中扮演着“研究者”这一角色,教师把更多的思考任务交给了学生;其次,通过“做数学”,缩短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数学也有了更大的亲和力;最后,实验的数学不仅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而且在应用过程中始终能为学生提供发挥创造性的机会.3.积极参与、学会合作,是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堂文化的关键.合作是数学课堂文化的核心,培养合作精神是教育目标之一.[5]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地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然后由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讨论、解决、引伸问题.让学生提问题、谈体会、看发展.这样做虽然要多花一点时间,但日积月累,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确实得到了强化和提高.案例3二元均值不等式变式教学如果Rba,,那么(abba222当且仅当时取“=”号)教师:这是个重要的不等式,条件少、结论好,形式简单,但应用广泛.我们看看它有哪些变式.经过几分钟的讨论,学生把自己的变式写在黑板上:学生1:abba2(当且仅当ba时取“=”).学生2:我觉得应加上条件ba,是正数,否则不成立.学生3:21aa(0a).学生4:2abba,(0ab);aa111(0a).学生5:这两个结论与学生的一样.CGFEDBAPO动画PO动画3老师:这些结论很好,而且注意到了条件的限制.有很多东西,虽然外表不同,但实质却一样.我们能不能思路再宽一点呢?经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到更多的式子:)()(babbaa;bbba22,(,a0b);baba22(,a0b);222aaxx;若1ba则41ab;……教师设计了一个常见的不等式,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索,讨论,得出一系列优美的不等式,有些甚至是教师不曾想到得.因此只要教师给学生一份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去思考、去创造,通过学生的通力合作,定能释放出巨大的创作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点燃他们智慧之光.4.挖融入数学史,借鉴前人经验,是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堂文化的有效途径.知识的积累往往构建在经验的基础之上,其中包括自身的体验,也可以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底蕴.将数学史引入课堂,介绍历史上一些数学问题解决的艰辛历程,并把它作为问题解决方案的来源,从而再现并演示这一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相信这会给学生很多的启示.案例4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先在黑板上写下:“?100321”这是小学时就知道的一个故事,高斯的算法非常高明,回忆他是怎样算的.(由一名学生回答,再由学生讨论其高明之处)高斯算法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发现这100个数可以分为50组,第一个数与最后一个数一组,第二个数与倒数第二个数一组,……每组数的和均相等,都等于101,50个101就等于5050了.高斯算法将加法问题转化为乘法运算,迅速准确得到了结果.对于一般的等差数列,又该如何去求它的前n项和?大家很块想到了:1231211121(2)(1)aaaaaaaaaaaSaaaSnnnnnnnnn或∴(1)+(2)可得:2)(1nnaanS∴2)(1nnaanS通过反思高斯的算法,启迪了思路,找到了等差数列求和的“倒序相加法”.同时,通过史料的介绍,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展现出更强的活力和魅力.5、突出数学美,展示数学的审美价值,是建立以学生为本数学课堂文化的自然策略.数学以其简洁性、对称性、和谐性、统一性、奇异性为特征表现出它的美.数学美是一种理性的美、抽象的美,没有一定数学素养的人,不可能感受数学美,更不能发现数学美.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在课堂上设置各种情景,展示数学美,培养学生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使他们喜欢数学,热爱数学.案例5《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教学:先求出点),(00yxP到直线L:0CAx的距离||||0ACAxd;4再求出点),(00yxP到直线L:0CBy的距离||||0BCByd;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猜测求出点),(00yxP到直线L:0CByAx的距离形式?||00CByAxd对分母,可以为学生提供这些选项:|A|、|B|、|A|+|B|、22BA、22BA.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选择了22BA.因为|A|或|B|不全面,|A|+|B|较松散,22BA次数不统一.这些说法看起来“没道理”,但它恰恰是学生凭直觉所得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分母22BA恰恰体现公式结构“美”.6、开辟数学文化专栏,丰富课堂文化意蕴,是建立以学生为本数学课堂文化的有益手段.举办数学墙报,开辟数学文化专栏,让学生有展示、交流的空间,以此形成一种氛围,是建立良好的数学课堂文化的有益手段.它极大的丰富了数学课堂的文化意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我开辟的数学文化专栏主要有:数学史、数学美、学生数学作文、数学幽默、数学与生活等,其中涌现出不少妙文.案例6学生作文《饭桶?饭球?》人们常常把吃得多的人叫“饭桶”,为什么不叫“饭箱”或“饭柜”呢?这大概是因为桶是圆的,而箱或柜是方的.这让我想起立体几何上的一道题:正方体、等边圆柱、球的表面积相同,其体积分别为1V,2V,3V,则1V,2V,3V的大小关系为____解:设表面积为S,等边圆柱半径为2r,球的半径为3r,则23222466rraS6631SSaV;632322SSrV;4334333SSrV易知:1V2V3V这也就是说表面积一定时,球的体积最大,等边圆柱次之,正方体体积最小.而我们的肚皮大小是固定的,饭越吃越多,肚子体积越来越大,当然越来越圆,而不是越来越方.而球的体积比圆桶(圆柱)还要大,所以我们应当改“饭桶”叫“饭球”.什么是学生的创造?仅仅能推导某个公式某个定理或能解答某个数学题,是远远不够的,能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体验也是一种创造.这样一个枯燥数学问题,在学生看来是如此的生动,如此富有人情,不仅体现了数学知识本身的学术价值,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思维价值以及良好的数学素养.总之,为使课堂教育充满活力,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建设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堂文化.在教学中关注学科教学的同时更关注人,能敏锐感受到学生心灵的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多一点合作,少一点竞争.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堂文化,它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它既照顾了数学教育本身的特点,但又不局限于数学知识传授这一狭隘的圈子和范畴,而是用更宽广的视角去认识数学教育,把数学教育和素质教育真正联系在了一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