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课程资源让语文课程富有创新和活力——市级课题“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结题报告【摘要】教育为了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教学中要对本地和本校的资源,对课堂教学资源,课外学习资源,以及“客观存在的事物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开展各类活动来拓展学习空间,使语文课程富有创新和活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创新一、课题的提出《河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方案(试行)》提出:课程应“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还要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元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可见,教学要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从而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这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是检验教师驾驭教材的舞台。农村语文教师更应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让学生学会搜集、筛选、整合各种生活资源。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其中课外学习资源包括教科书、挂图、工具书、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等。也就是说一切自然风光,事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都是语文课程资源。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资源结构比较单一,除了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条件等方面也很单一,而且未能形成有机整体,农村学校状况更甚。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大一统”的教学行为,虽然发挥了传递人类文化的中介和桥梁作用,虽然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有可能接受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忽视了学生在学校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课程资源大致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前者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后者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因素等。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语文课堂,并能与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如何有效地开发并利用好母语学习的课程资源,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课程的研究旨在构建具有地域特色,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打破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痼疾和困扰。努力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新课程,必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学生一片展现自我的新天地。二、课题的理论依据及原则(一)课题的理论依据1、生本教育理论。生本教育理念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它的伦理观是“高度重视学生”,它的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也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教育的本体。“以学生为本”就是要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课题真正收到实效。活动内容主要来源于三方面:跨学科学习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学资源,增加语文学习的机会;努力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放开手脚、大胆创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注重开展当代社会调查,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的目标的过程中获得各种课程资源。2、实践性原则语文教学要始终贯彻教师指导下以学生实践为主的原则。教师的主体性不但在调动学生主动性,保证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处于学习良好的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还在于关注语文学习的规律和成功经验,鼓励学生走出教室,面向社会,从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课题研究一定要立足于本校、本区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让学生养成在实践中学习,把广阔的现实生活纳入语文教学的视野。3、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学生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知识、能力、技能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丰富内涵。语文课程资源中体现的文学性、哲学性和科学性,能使学生感受到古今优秀文化的熏陶,让学生热爱中华文明,形成健康美好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4、让语文教材发挥多种功能。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可以使学生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学生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好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提高综合语文素养。5、研究性学习理论。研究性学习理论对学习的广义解释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合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它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比较重视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二)课题研究的原则1、师导性与生本性相结合的原则;2、创新性与务实性相结合的原则;3、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4、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5、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相结合的原则;6、优先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途径1、让语文学习方式生动、自主、活泼一定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日复一日重复口耳相授,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读书、询问、讨论、搜集资料、组织新闻发布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2、让语文实践活动架设学习的桥梁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大课堂。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如风景名胜、博物馆、纪念馆,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3、让校园文化环境赋予语文的活力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赋以生命活力的校园设施,可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课题组在教室里张贴了学生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级的“图书角”、“阅读栏”、“我会读”、“我真行”评比栏、“看谁写得棒”习字栏,让学生在多彩校园环境中通过各种渠道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在充满真、善、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四、课题的内容及研究方法本课题分为两个子课题:语文与校园文化、庐陵文化的研究,语文与网络文化、影视文化的研究,并且进行语文与家庭、语文与社会的研究。研究方法有调查法、实验活动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论文总结法。五、课题研究的步骤本课题有四项基本任务、分三个阶段实施。总体思路:①调查研究、采访分析、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②推荐经典的中外影视材料给学生,开拓学生视野;③开展有效的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④积极投身于语文教学改革活动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⑤倡导研究性学习,开展“庐陵文化”研究。1、第一阶段(2005年3月至2006年1月)开展语文与校园文化研究和语文与网络文化研究。活动有校园班级十大新闻人物评选和、‘和谐杯’网络的利弊辩论赛2、第二阶段(2006年2月至2007年1月)开展语文与庐陵文化研究和语文与影视文化研究。活动有构建校园文化“懂八荣,知八耻”系列比赛和影评、课本剧表演活动以及《高中生之友》征文。3、第三阶段(2007年2月至2008年1月)开展语文与家庭和语文与社会专题研究。活动有给父母的一封信(短信)、“我骄傲我是吉安人”模拟电视报道、“好书我推荐”及“弟子规”演讲比赛、读书读报知识竞赛、“弘扬爱国精神,建设和谐校园”活动、校园歌曲演唱赛。最后进行课题总结、结项评比。六、课题研究的成效本课题的研究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发利用了课程资源。艰辛的探索产生了可喜的实验效应。实验教师乃至其他教师的教学观念变了,意识到以新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教学方法灵活了,教学手段丰富了,都能熟练地驾驭课堂,实施个性化教学。教师的科研意识增强了,理论水平提高了,发表论文及获奖层次也提高了。例如:易东晖老师的论文《课堂作文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获首届“中语杯”全国中学语文教师课堂作文论文评比一等奖。《主体性教学,让语文课堂充满创新精神》荣获第十四届中华圣陶杯中青年教师论文大赛二等奖。1、校园文化成为了语文教学的新平台这里有浓厚的文化气息,生活在这里的学生感受到了高尚的道德,聆听到了仰慕的伟人教诲,吹拂到了文化的春风,触摸到了时代的脉搏。走进校园,你可以看到浓郁的人文氛围,我们用古诗文栏,诗文牌、文化长廊、亭台楼阁来美化校园环境,充实语文学习。有同学说校园文化像历史书,告诉我们校园的历史,校园文化像品德书,影响我们日常生活,校园文化更像语文书,它指导我们作文,告诉我们传情达意。2、开发利用了电化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电化教学资源有多条途径,课题组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得出了以下途径:用好了现成的教学资源,如科利华、翰林汇、育碟苑等多媒体软件;运用好了投影图片和配音;利用了软件素材和网络资源,特别是制作了一些高质量的媒体课件。所谓多媒体技术,就是计算机交互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字、文体、声音、图形、图像等,使多种信息集成为一个系统且具有交互性。课题组的录相课《兰亭集序》荣获中央教科所一等奖,课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荣获市一等奖。3、庐陵文化研究空前活跃为扩大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我们充分利用了本地资源,开展了以民族英雄文天祥为主体的“庐陵文化”研究,编写了《正气浩然》校本教材,它包括历代庐陵知名人士的诗、词曲、散文,还有关于庐陵的人文、地理、历史、政治、教育的文章。文天祥是庐陵文化“文章节义”的典范,重节操、写文章、重儒崇贤、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教育和鼓舞了一代代庐陵人。《庐陵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培养》2005年8月发表于《吉安教育》。4、感受了影视文化的无穷魅力以“演”导“学”,“演”活了课堂,编演课本剧,焕发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课本剧形式活泼,适应范围广,并且表演性强,符合学生表现欲强的特点。课堂上组织学生参演课本剧,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活动的空间。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学生学习的兴致就会更浓厚,课堂氛围会更轻松愉快。课题组结合课文特点和教学实际情况对一些表演性较强的文章进行了改编,激活了课堂,提高了教学效益。我们的做法是熟悉课文,挖掘“剧”点,改文为戏,巧编剧情,以演导读,研读剧本,悟文评戏,演评结合。学生身临其境后了解到周朴园的冷酷虚伪,鲁侍萍的善良坚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忠贞不渝。正如一位学生演后说:“演戏其实在丰富自己的生活,净化自己的灵魂,要想扮演好角色,必须细心推敲和揣摩文意。”5、架起了语文与家庭、社会的桥梁生活是五彩缤纷的,而生活却离不开语文,是语文这颗熠熠夺目的宝石把生活点缀得更美。语文又像一位明星,在生活的平台上展现光彩,成为人们所崇拜的对象。语文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随处可见的。“给父母的一封信”、“好书我推荐”、交通安全征文、“我为奥运献一计”以及“弘扬爱国精神建设和谐校园”等系列活动及“我骄傲我是吉安人”电视模拟报道,使学生从生活中学到了语文,即使是游戏、聊天中也能学到语文,语文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因此,我们不仅在课堂上学习语文,也要在生活中努力学习语文,这样就能步上时代的潮流,才不会被充满竞争的社会淘汰。课题论文《打造我们精神家园的绿色文化》荣获国家二等奖。八、课程结论及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我们明确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要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要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各门功课的选材都应该取舍得当。要为学生提供反馈材料。合理安排学生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