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思维,引导探索———略论语文教科书与课外阅读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马桥小学王君摘要:大量的阅读,是学生丰富精神生活、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书,是人了解世界的窗口。读书,可增长知识面,塑造人的思想性格。大量阅读优秀文章,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引来源头活水,更能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作为老师,应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阅读,养成勤读书,爱读书的好习惯。关键字:课外阅读教学模式语文学习引导阅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一、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来说,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大大拓宽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古有孔子的“韦编三绝”、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现代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都说是课外爱看书的。”可见,多读书能提高语文能力是古往今来人们的一致看法。《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强体验与感悟。”对学生的阅读量还做了明确的规定:第一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万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课外阅读方面,新课标作出了前所未有的量化规定。语文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文学底蕴的深厚积淀,绝非在课堂上听教师口若悬河地讲解教科书就能自然形成。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让学生广泛阅读经典名著和时文精品,使他们在优秀文化氛围中尽情徜徉、享受并汲取、消化,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在把握教科书的基础上,提供有价值的学习材料,将课外阅读自然、恰当地纳入语文课程体系,构建语文教科书与课外阅读一体化教学模式。二、课内外阅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也许每个语文教师都碰到过这样的事情: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积极倡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并且布置了一些读书任务,然而常常事与愿违。“老师,我家没有书可看!”“老师,我忘了看。”“老师,我看是看了,可什么也没记住。”凡此种种,一学期下来推脱课外阅读的理由积累了一大筐,而能坚持天天课外阅读的学生是屈指可数的。由此可见,光向学生推荐读物还不行,必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悉心指导,一定要做到“引导探索”,先从读、思、议、品、评中进入阅读情境,再以独特的感受、全新的体验、鲜活的认识从阅读情境中走出来,从而使学生真正拥有促进自己生动活泼发展的阅读过程。(一)书──让学生自己读。读,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起决定作用。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先生说:“文章的精华在句子之中,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你不读,这一切精华不会自己显露出来,而只能是纸上的铅字符号,那是‘死’的。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只有读,让它在你嘴里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心里活起来。”读能使主体和客体思想相碰,情感相激,在那个特定的情境中逐步使读者和作者实现心的交流,情的沟通,疑的化解,并使学生在经历读的过程中,同时实现智的启迪,知的构建,情的陶冶,能力的迁移。并在这一读的过程中,享受读的快乐,获得读的幸福。要特别强调的是,读,要给足时间;读,要有层次地指导;读,要形式多样。读中要放飞学生的心灵,充分让学生去思,去想,去创,老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语)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和全面发展。实践证明,书让学生自己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思想和必须遵循的阅读教学基本规律。(二)问──让学生自己提。读而能问,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并能使学生产生巨大的读的能动性,极积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深入发现,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从认识论角度看,阅读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形成问题意识的过程。学生一旦读入情境,会全力调动自己原有的认知经验参与当前的阅读活动,去解决自己能读懂的内容,梳理出自己无法读懂的问题,形成一种激情难耐的阅读状态。老师要充分把握时机,尊重学生,给他们提供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有问能够提。学生既可集中质疑,也可随机质疑。可先小组进行,再全班交流。要让学生尽情地提,提充分。踊跃提问,体现为一种良好的阅读意识,反映为一种不懈的追求精神,它是促进学生由理解性阅读向创造性阅读发展的重要教学策略,也是学生由“读会”走向“会读”迈出的最成功的一步。(三)果──让学生自己摘。任何阅读结果,都是思维加工的结果;任何深刻的认识,都是认知不断建构的体现。学习的质变点,往往就在学生猛然跳起的那一刹那间发生。如在体会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中,一个学生提出这么一个有趣的疑问:这两个黄鹂对着翠柳歌唱什么呢?其实,学生的关键不在于对这句诗的理解出现了大的偏差,而在于对古诗这种句式还不熟悉。其思维过程从提问中一目了然。教学中,老师并没有直接给这个学生一个正确的结论。而是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结合插图再读一读,体会体会。这个学生终于恍然大悟。接着老师问,知道刚才为什么会那样思考吗?学生说主要是按常规读法,一是没把语序颠倒(不是对着翠柳鸣,而是在翠柳间鸣);二是没有结合语境读(包括插图)。这个学生跳一跳,摘到了“果子”,并且还掌握了摘“果子”的过程(也即知识发生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坚持让学生这样摘“果子”,那么,学生的阅读思维水平和迁移能力必然会得到快步发展与提高。(四)情──让学生自己抒。特级教师李吉林说:“‘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教材蕴含的情感要靠老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情感的纽带就联结、沟通、牵动在教材──学生──老师之间。”由此可见,情存在于教材,启动于老师,学生技文方可入情、出情。只有情情相激,才会使学生激动、兴奋、活跃,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气与智慧。也只有情动才能“辞发”,想象才会展翅,真正溶入教材,在语言文字中畅游,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思想,从而有效地把阅读教学教出个性。如读《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时,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变话为画,不由自主地走入人物的英勇献身精神中去,去请战,去冲锋,去高举炸药包……从而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与心灵的震憾。学生这一情感形成过程,是老师讲、灌、析都无法代替的。如有感情朗读董存瑞冲到桥下,毅然拉响炸药包英勇牺牲的那一段,不是老师一句“请同学们读出董存瑞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感情”就能到位的。非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想、读中品,抓词析句,反复揣摩,层层推进,深入体验不可。而老师应同学生一道卷入课文,全部教学策略应在学生“愤徘”处给予启发与点拨,或恰如其分地给予示范,使学生真正走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之中,于“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读出董存瑞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读出董存瑞可歌可泣的动人画面,从而形成三情共鸣,优化读的质量与效果。情让学生自己抒是阅读教学应体现的本质特征,也是真正落实人文精神的关键。(五)话──让学生自己说。说不仅仅是为了表达主体的理解结果,或者说对事物认识过程的陈述,更是一种极强的言语交际活动。说与听是共时的,相依的、互动的,具有突出的情境性,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由不敢开口说到敢开口说,由不善说到善说,既要经历一个心理的反复冲突过程,又要经历一个经验不断积累的实践过程。而学生要实现这一跨越,老师必须给每个学生创造出公平合理的机会和人人参与的机会。答问是说,交流评价是说,辨析研讨是说,体会想象是说,复述讲演是说等等,这些说,往往构成激活课堂思维的灵魂,构成学生主动发展和充分发展的关键。教学中,老师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源泉,提供说话的时空,营造说话的氛围。只有突破为教而说的一问一答的教学桎梏,学生的说才会走向多样化;只有将教学过程开放化,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只有将交际形式多样化,面向全体,人人参与(或同座式、或小组式、或全班式),学生说才会落实全员化。只要多说多练,学生说的水平才能不断进步。不要怕学生说得慢,或一时说不上来;不要怕学生说错、说罗嗦、言不达意、或张冠李戴,这都是学生走向敢说、能说、会说必须经历的实践过程,是非常正常的。对胆小或不善说话的学生,老师更要鼓励,多给机会,精心指导。学生一旦走入无拘无束的说话境界,思维会变得异常活跃,创造精神会得到大大增强。阅读教学让学生充分地说,能创新阅读教学,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更加积极地凸现出来。(六)学──让学生自己评。阅读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实践过程,同时也应该是思维火花不断碰撞与闪射的激发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把学习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学生评什么呢?评读、评思、评说、评悟,评组成阅读过程的一切具有价值的东西。这种评是全方位的,既强调互评,也强调自评,还可以评老师,评教材(品析精彩,挑剔欠缺)。通过评,能拓展学生思维的张力,促进学生认识的飞跃,激发学生探究的内力,使学生更主动驾驭并掌握阅读过程,从而使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体现。这一过程中,学生会用自己的目光、积淀、经验、认识、智慧去认识美、感受美、揭示美和完善美,并实现表现自我的欲望与意愿。学生的“会评”是从在不断的“学评”过程中发展而来的。让学生拥有评的权力,不仅能充分张扬学生阅读的个性,而且通过这种个性张扬,能转化为学生更具有个性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三、引导学生去感受文本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选入教材的文章毕竟是有限的,学生只有加强课外阅读,重视积累,才能举一反三,提高语文能力。教材中的例子学完以后,可以根据课文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加强课外阅读。1、从“点”到“面”。在学完了《草船借箭》一文后,学生意犹未尽,他们渴望了解更多的关于曹操、诸葛亮的故事,就可以告诉学生,《三国演义》中还有更多的关于他们的故事。要求学生尝试着读一读原著,深刻体会我国经典文学的巨大魅力。2、从“作家的作品”到“作家的作品集”。《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笔下的童话故事。学习了这个故事后,教师就可以推荐学生去阅读安徒生的童话故事集,里面有《丑小鸭》、《海的女儿》等许多著名的经典童话故事。这样,由作家的一个作品而引出一系列的作品,引发对这个作家的作品阅读热。3、从“故事的主人公”到“主人公的故事”。如《一个降落伞包》这篇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周总理是那样平易近人,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让给别人这样一个先人后己的崇高形象。如何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我们的总理呢?推荐学生阅读颂扬周总理的相关文章、诗词,如《一夜的工作》《十里长街送总理》《周总理,你在哪里》等等,扩大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4、结合自身兴趣爱好,自由阅读。课外阅读是自由的阅读,应该是一种放松、一种享受。学生平时大脑被课堂的知识塞得满满的,自由选择读书内容可以适当得以放松。读什么样的课外书籍,完全可以由学生的兴趣去决定,自由选择读书内容。如有些同学喜欢幻想,就可以选择读那些情节跌宕的科幻读物;有同学对生活充满热情,可以读一些节奏明快、情节丰富的童话故事;即使适当读一些幽默、笑话、武打小说,也未尝不可。从而让学生去享受无拘无束的阅读快乐。适时召开一次主题为“我最喜爱的一本书”的演讲活动,也许学生的表现会让老师大吃一惊。他们所涉足的古今中外名著范围之广、类型之多,就连老师也会受益匪浅。实践证明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和深度,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是实现教科书与课外阅读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好方法。古人云:“积德百年元气厚,读书三代雅人多。”读书的确对人的成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是人读书的启蒙时期,这个时期人的记忆力最强,所读的内容会让他们终身难忘,受用一生。另外,课外阅读也可以直接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所以,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无论从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