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究竟是什么关系--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究竟是什么关系--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分析董璇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摘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出发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即“异化劳动”,并得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根据和原因,而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和物质表现,后来这两者就表现为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一观点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他们认为马克思在这里陷入了一种循环论证。事实上,马克思是从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现实表现出发揭示出了异化劳动的逻辑,并通过异化劳动逻辑去考察了私有财产的运动现象,这是他所独创的一种本质主义的思考方式,并不是所谓的循环论证。这一思考方式也昭示了马克思的“科学抽象”和“本质抽象”方法的萌芽。关键词:异化劳动;私有财产;现实表现;本质规定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问题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学术界关于这个问题历来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弄清楚这个问题对理解整个文本,把握马克思在《第一手稿》中所体现的精神主旨以及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整个脉络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第一手稿》中马克思对这一关系的表述并不清楚,这与马克思当时思想还不成熟有关,一方面他深受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框架的束缚,另一方面,他又继承着黑格尔理性主义的思考方式。然而此时的马克思还没有找到一个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相统一的或者说是结合的思维方式去厘清这种关系,这就给我们的理解造成了一些困难。一、问题的提出马克思在《手稿》的序言中说到,“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1]111在《手稿》的笔记本I的前三节[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里面,马克思通过研究国民经济收入的三个来源,展现了国民经济的残酷现实。无论在社会财富处于衰落的状态、正在增长的状态还是在最富裕的状态,工人的生存状态都是痛苦的,“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1]115资本通过积累日益增长,资本之间的竞争减少,地产必定会卷入到工业运动中,最后资本家和地租所得者之间的差别消失,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差别消失,整个社会分化为两个阶级,-2-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马克思通过对国民经济的分析向我们展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最真实也是最现实的状态,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私有财产”。国民经济学是从私有财产的事实的出发的,私有财产是国民经济学研究的前提,它探讨的是私有财产在现实中的运动规律,但国民经济学的问题在于它不理解这些规律是怎么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更没有去追问私有财产的本质,它总是把应当加以阐明东西当做前提。在对国民经济学表达了不满和批判之后,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任务“我们不要像国民经济学家那样,当他想说明什么的时候,总是置身于一种虚构的状态。”[1]156,因此,按照马克思的表达他的任务就是要探寻私有财产的本质。马克思从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考察了工人的劳动异化行为,劳动的产品本应属于工人,但现实却是工人生产的越多,获得的却越少;工人在劳动中并没有感到自己劳动的价值,而是“身体受奴役,精神受摧残”,所以,马克思认为工人的劳动是一种“异化的劳动”。然而异化劳动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只是从工人的角度去思考,马克思认为从非工人的角度去考察,问题还包括另一方面。“如果劳动产品不是属于工人,而是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他人。”[1]165所以,通过异化劳动,工人必定会生产出一个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这个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关系,这个人就是资本家。至此,马克思得出了关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关系的最经典的结论:一、“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我们通过分析,从外化劳动这一概念,即从外化的人、异化劳动,异化的生命,异化的人这一概念得出私有财产这一概念。”[1]166从这两句话可以来看,马克思认为是异化劳动产生了私有财产,而私有财产只是异化劳动的结果。二、“诚然,我们是从国民经济学得到作为私有财产运动之结果的外化劳动(外化的生命)这一概念,但是,对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但确切的说它是外化劳动的后果”[1]166三、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私有财产只有发展到最后的、最高的阶段,它的这个秘密才重新暴露出来,就是说,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1]166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第二个和第三个结论,-3-一方面马克思通过分析得出异化劳动产生了私有财产,另一方面他又将异化劳动归结为私有财产的运动,是私有财产产生了异化劳动,而后来这种关系变成了相互作用的关系。由此,使很多人认为马克思陷入了“循环论证”,而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也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二、学术界关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关系问题的不同看法对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问题,学术界一直给予了持续的关注,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了独特的分析,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涉及到《第一手稿》的性质和地位,可谓意义重大。归纳起来,主要有一下几种观点:第一、《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是一种循环论证,如日本学者大井正明,他明确指出“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一节的开头和结尾是一种循环论证。他认为马克思的分析是从“国民经济学的事实”中推出来的,而国民经济学又是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的,因此异化劳动应是私有财产的结果。但是在进入到对异化劳动规定的讨论以后,马克思在该节的结尾又断言“私人所有是从异化劳动中推出来的”,结果陷入了“无法解决的循环关系”。[2]第二、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得出的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根源这个论断是错的;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出的相反的结论才是对的,而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框架。[3]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马克思得出了作为人的类本质异化的“异化劳动”概念,即“异化劳动→私有财产”,但是正确的思路应该是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释的“私有财产→异化劳动”。第三、《手稿》中的异化理论并不存在形式上的循环论证,如韩立新先生就指出,马克思在论证的过程中分别使用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概念。人的“对象化活动”(“异化劳动I”)带来了“基于自我劳动基础上的私人所有”(“私人所有I),这种私人所有又带来了“属于他人的异化劳动”(“异化劳动II”),而这种异化劳动最终生产出了“资本主义的私人所有”(“私人所有II”)。因此,从形式上看,这根本就不是循环论证。[4]第四、没有就这个结论本身作出判断,而是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了这一论断。如王峰明先生就从“解释学”和“发生学”意义的角度认为马克思是从“本质规定”和“现实表现”两个不同层面分别考察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问题。在前一层面,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原因,而在后一层面,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就是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关系。[5]-4-三、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本质关系要弄清楚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关系,我们首先要来看马克思是如何得出“异化劳动”的概念的。马克思是从当前的国民经济事实出发的,“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1]156,由这一事实他认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与劳动相对立,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即异化劳动的第一种规定。接下来他详细考察了工人的这种异化的对象化状态,这是通过工人对自然界的关系,工人同自己对象的关系而表现出来的,而“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了劳动本质的异化。”[1]158所以,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如果工人不是在生产行为本身中使自身异化,那么工人活动的产品怎么会作为相异的东西同工人对立呢?”[1]159由此,马克思通过劳动对象同工人相异化的这个事实揭示了工人劳动本质的异化,即异化劳动的第二种规定,可以说第二种规定是第一种规定的结果,自此马克思从两个方面考察了劳动的异化行为,可以说他已经得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谈到“劳动对它的的产品的直接关系,是工人对他的生产的对象的关系。有产者对生产对象和生产本身的关系,不过是这前一种关系的结果,而且证实了这一点。”[1]159这说明马克思已经看到工人的异化劳动的关系必定会导致一个站在工人之外的人对劳动产品和劳动的关系,即后面所谈到的资本家对这个劳动产品和劳动的关系。而工人对他的生产对象的关系和有产者对生产对象和生产本身的关系,只不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已。但马克思在这里并没有对这一点作详细考察,而是接着描述了劳动活动本身异化,外化的具体表现。根据异化劳动的前两种规定,马克思推出了它的第三种规定即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异化劳动一方面使自然界同人相异化,另一方面又使人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因此异化劳动使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这就是异化劳动的第三种规定。“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1]163而这里的人同人的异化包括了“工人之间的异化”、“工人同非工人”以及“非工人之间”的异化。而“工人同非工人”的这种异化的情况就包含着工人的异化劳动和非工人即资本家对这个异化劳动的关系,即资本主-5-义的私有财产关系。至此,马克思在对私有财产概念的本质追问中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异化劳动逻辑,他真正站在了工人的立场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丑陋的本质。这标志着马克思在转向经济学的研究中取得了里程碑式的发展,“异化”概念的建立也预示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后来的科学社会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建立。在得出了异化劳动的四种规定后,马克思并不满足于对异化劳动这个抽象概念的说明,他想要在现实中说明和表述这一概念或者说去找到这一概念的现实表现,实际上,马克思在这里是想通过异化劳动的逻辑去透视私有财产的现实运动过程,揭示私有财产的秘密。他指出“如果劳动产品不是属于工人,而是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其他人”[1]165那么这个产品到底是属于谁呢?在对神和自然界进行了否定后,他指出这个存在物只能是人,这个他人显然就是资本家。由于人对自身的关系只能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能成为现实的关系,所以“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1]166因此,异化的、外化的劳动还生产出了资本家对这个劳动的关系,到这里马克思就得出了文本中关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关系的那三个集中的论述。综上所述,一、就整个分析的结构来说马克思是从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关系下工人所呈现出来的悲惨的现实出发得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而异化劳动正是私有财产的本质,是私有财产关系产生的根源,也就是“私有财产(现象)→异化劳动(本质)”。在对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作了详细的考察后,他又以异化劳动为逻辑起点去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物质表现,也就是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关系,即“异化劳动(本质)→私有财产(现象)”。所以,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在这里并不是时间上的因果关系,而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马克思是从本质主义的思考方式出发得出了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结果的结论,因此这并不是一个循环论证。就好像从工人对劳动产品的异化推出了工人劳动本质的异化一样,私有财产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异化劳动,因此他说“诚然,我们是从国民经济学得到作为私有财产运动之结果的外化劳动(外化的生命)这一概念,但是,对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但确切的说它是外化-6-劳动的后果”。[1]166“从后头开始思考”正是马克思研究方法的特点,马克思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总结他的研究方法时也说过:“资产阶级社会是历史上最发达的和最复杂的生产组织。因此,那些表现它的各种关系的范畴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