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以《弟子规》为德育载体的活动方案一、指导思想良好行为贵在养成。人的优秀品德是在良好文化氛围的熏染、陶冶中不知不觉形成的。而国学精华是熏染、陶冶青少年的最好材料。通过对国学名言警句的诵读,青少年德性与智性共同成长,可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养成教育在中学教育中居于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位置,是良好校风、学风形成的关键。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并且培养学初步具有批判性思维。同时也对加强教职工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工作责任心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弟子规》是清朝人所编写的,它浓缩了我们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也是我们进行德育的重要载体。二、机构设置“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使教育活动有条不紊,富有实效,学校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领导本次活动的实施下,直接规划、组织、监督活动的实施。三、活动原则1、坚持三结合原则,即要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通过联系、沟通和合作,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双管齐下。2、坚持培训教育者原则: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对学校行政领导、班科任教师、家长三者进行培训。3、坚持丰富多彩的原则,做到“读、抄、做、写、评、演”等环节一起抓,够采用喜闻乐见的生动形式。4、坚持实效性原则,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5、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活动不是运动,要在统一安排在逐步推进。6、坚持学生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根据《弟子规》要求改变自己一些不良习惯,完成实践行动报告。8、坚持实践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原则:在实践过程中,资料、案例、心得、论文收集,进行课题研究。四、指导教师职责1、管级领导、年级长、班主任负责对家长、学生进行动员,使他们理解本次活动的目的。2、全体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的组织实施和指导工作,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关注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的态度和表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3、要求每个指导教师随时记录每次指导学生活动的内容、观察到的学生的表现、学生的收集,老师自己的设计意图、自己的知识更新的情况和收获体会。4、指导教师负责各学生小组的资料保存、分析、归类,并指导学生的资料收集工作。5、班主任老师上交教案。五、具体实施步骤(一)培训教育者阶段(培训对象行政领导和班主任老师。分发《弟子规》学习资料,观看教育有关影碟片、讨论、读感受(二)动员准备阶段:(2008年2月18日~23日)班主任教师制订出本班的计划。(三)具体时间安排。1、2~8周,学习主题为“孝”;⑴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集体诵读经典,要求学生能够背诵;⑵写一篇有关“孝”的作文;⑶出一期以“孝”为主题的黑板报,讲一个“孝”的故事;(4)收集现实生活中“孝”的故事;(5)开展“孝行”活动。“孝行”活动是指导学生把“人则孝”当中的一些好的,适合的做法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要求学生每天都能把一天做的“孝事”记录下来,达到自我监督的效果;(6)发放《弟子规生活力行表》,对照《弟子规》要求,每周一次自我评价,每月一次自我总结和家长评价;(7)在第7周组织“孝道”为主题讲故事演讲比赛;(8)硬笔书法比赛:抄写《弟子规》“孝”内容;(9)计划每两周安排一个晚上组织初一级的学生家长观看《幸福人生讲座》影碟片,学习《弟子规》内容。2、第9周总结第一阶段资料收集;3、第10~14周学习主题“悌”;4、第15~20周学习主题“谨”;5、学期末,根据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教师评选出“美德标兵”“孝悌之星”,并给予表彰和奖励;6、下学期第1~6周学习主题“信”;7、下学期第7~12周学习主题“爱”和“仁”;8、下学期第13~16周学习主题“学文”;9、下学期第17~20周为比赛阶段、奖励阶段、总结阶段;六、预期效果通过这次活动,使绝大多数学生在思想道德品质上能有一个大的飞跃,道德规范能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做到在校是一个好学生,能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在家是一个好孩子,能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社会是一个好公民,能遵纪守法,富有公德心、仁爱心。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以《弟子规》为德育载体的活动方案韩王许小学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