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学创新文化培育造就创新人才赵艳菊(佳木斯大学教务处,黑龙江佳木斯154007)[摘要]21世纪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要有大批热爱国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负有使命感的各类人才,大学有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实践证明,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地,全面推动文化创新,构建全新的大学创新文化,为国家输送大批创新人才,已成为大学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关键词]创新人才大学文化模式21世纪是知识创新的世纪,也是创新教育大展宏图的世纪。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创新意识的强弱,创新精神的有无,实践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中华民族能否崛起,决定了国家前进的步伐。为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高校应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工作,建立创新机制,探索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一、创新人才的概念虽然世界各国在高等教育改革中都非常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但各国对创新型人才的理解并不一致。我国对创新型人才内涵的理解是:“所谓创造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这种人才,一般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对未知领域勇于探索;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他们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者。”二、大学文化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1、育人是大学的根本职责。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意味着民族和国家发展的真正希望。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人才竞争正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焦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大国,都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在建设创新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高等学校应把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面的人才支持作为自己的根本职责。2、先进文化是大学育人的重要手段。大学在长期的发展中都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自己个性化的文化特色。它有很强的继承性,一旦形成,就将持久发挥作用。大学要努力成为文化的圣坛,不仅要传承优秀文化,而且要努力创造先进文化,为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文化环境。什么样的大学文化才是先进的大学文化?首先,先进的大学文化要以人为本。对教师和学生的成长要关心厚爱。严格管理是关怀,奖励是关怀,责罚也是关怀,都是出自使教师与学生全面发展的拳拳之心。其次,先进的大学文化要讲民主和自由。第三,大学文化要有开放、包容性。要心胸博大,开放开明,兼容并蓄,崇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只有一所开放、包容的大学,才能办出特色,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大学文化。3、先进大学文化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先进的大学文化对创新主体人的影响:一是在创新的态度上。一个创新者个人或团队要将创新活动坚持到底,必须有强烈的创新激情驱动,有开拓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要有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责任感引领,有科学理念、科学精神的导航。二是从文化氛围上。一个好的有利于创新的大学文化氛围,能让人思想解放,精神振奋,不断追求创新,即使在创新失败时,获得的也是鼓励和支持。三、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差距我国提出要在2020年基本上建成一个创新型国家,但是目前我国跟世界创新型国家有比较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创新理念不同先进国家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是把社会对创新的需要融入对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之中,注重具体的个人素质和培养模式,其目的性和实用性较强,而我国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解主要强调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理论内涵,并且由于受领导人讲话和政府文件的影响,对其内涵的阐述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因而制定的具体措施显得缺乏实用性和指导性。2、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同在任何教育体制下,加强实践教学是所有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然而中国和先进国家关注的重点截然不同。以美国为例,美国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体现在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只要教师能够通过动手操作说明问题的,就不会仅用语言讲述,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参与各项实践、实验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中国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在学时分配和考核上理论教学具有刚性,而实践教学则更多侧重过程管理,轻视目标管理,对实践教学的效果没有量化的考核指标,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观看教师的演示。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压抑了创造性思维的成长,其智慧潜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3、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理念不同先进国家的许多大学特别是一流的大学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各高校都十分重视本科生科研,每所大学都有多种本科生科研项目,科研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探究性课程、实验室研究、独立学习、研讨、学期与学年论文、实习等。在中国,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开展本科生科研的大学还是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都很少提及本科生科研,更不用说制定详尽的本科生科研计划了,即使有开展的高校,一般也只是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自行确定的项目比较少。4、创新环境不同先进国家的高校和社会、企业联系非常密切,为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只要不和国家宪法相冲突,不与学校的规章制度相违背,学生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团体。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生社团,形成了各社团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局面。我国的高校办学相对独立,传统的观念是学校办学求静,尤其近年,高校的新校区大部分选择在离城区较远的位置,导致教师和学生好像生活在世外桃源,和社会、企业联系相对较少,这种状况不利于创新思想的形成,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四、我国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和方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创新教育的先驱者之一,他曾设立“育才创造奖金”,并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处处是创造之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的“创造宣言”正是我们今天开展创新教育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在人才培养中,要自觉地按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1、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大学文化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造就杰出科学家的土壤。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要强调以人为本、创新为魂,追求一流、追求卓越,和谐宽松。良好的大学文化氛围是创新者发挥聪明才智、创新立业的乐园。作为精神层面的大学精神、办学理念、价值观念、道德风气等,是大学文化最本质、最核心的内涵。大学必须在办学理念更加强调学术和创新。在人才培养上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放在首位,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科研上更突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以及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2、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思想要创新,思想是先导。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严重束缚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头脑,制约着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和实现,影响了人才的全面发展,影响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特别是关于人才创新的思想以及邓小平关于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的指示为指导,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教师应该解放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勇于探索,敢于向传统挑战,不屈服于传统的条条框框和现成的思路。只有这样,创新型人才才能脱颖而出。3、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型教师。加强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努力使其成为创新型教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日本学者思田彰认为,创新型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第一,自己本身要有创造力;第二,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第三,努力设法形成具有高创型的班集体;第四,创造宽容、理解、温暖的班级气氛;第五,具有与学生们在一起共同学习的态度;第六,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七,注重对创造活动过程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渴望。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在我们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首先主动接受创新教育,使自己的能力水平符合创新教育的需要。4、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增加高校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比重、提高其科研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应尽快制定本科生科研的方针政策,完善本科生科研的管理体制,促进本科生科研活动在组织机构、运作机制、资金保障、交流平台等方面的进一步的完善。用良好的大学文化去塑造更多优秀创新人才的任务任重而道远,要由国家、社会、学校乃至科研院所等方面共同构建国家创新人才教育和培养的体系。高等学校承担在其中的责任,在大学创新文化的教育理念下致力于培养具有个体独立性、自主能动性,能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个性,主动追求知识、探求真理,寻求自我发展路径,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勇于挑战自我,大胆创新的大批创新人才。[参考文献][1]史玉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与路径选择》山东师范大学,2011(4)[2]王子猷,程结晶.《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思路》江西教育科研,2010(8)作者简介:赵艳菊,1975.10,女,黑龙江省拜泉县,佳木斯大学,讲师,学士,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佳木斯市2013年度重点科研课题结题论文(立项编号:13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