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然论文开题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单位:文学院2015年12月29日课题名称“老师”称谓语的自由联想法研究课题来源师生共议指导教师于全有学生姓名张光然学号12016074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本文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自由联想法”引入对“老师”这一称谓语的-研究之中,旨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试图揭示以下两方面问题:(1)对这个词本身来说,在人的隐性意识之中“老师”这一称谓语不仅仅有褒义色彩,在新时代下,受社会现实的影响“老师”在人的潜意识中同样具有贬义色彩。(2)学界对老师称谓语的泛化现象研究非常普遍,大部分观点只看到了社会对于知识的尊重以及这一称谓语在弥补交际过程中称谓空白等积极作用,却没看到称谓语泛化背后,大面积、跨领域的泛化并不能让人们对这些被称为老师的人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相反,人们心理上可能会产生质疑甚至反感,比如“他凭什么被称作老师?”“这些被称作或自称为老师的人有没有成为老师的资本?”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让人们意识到,“老师”这一称谓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泛尊称,尤其在人们的心理层面,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可能性,在今后的使用中也应当有新的思考,不能过分的泛化。2、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国内对“老师”称谓语的研究主要包括“老师”称谓的泛化、“老师”词义的演变、“老师”与其他泛尊称词的比较几个方面:(1)泛化研究:《“老师”称谓的泛化及原因》(扬清)、《“老师”的扩张与尴尬》(嘤鸣)、《非教师称“老师”的社会性调查》(黄南松)等(2)演变研究:《“老师”称谓语的历史演变》(王娥)、《“老师”称谓源流考》(田正平)等(3)比较研究:《“教师”与“老师”的差异辨析》(拜书婷)、《浅析“老师”“教师”“师傅”与“师父”的区别与联系》(张兰娟)等3、本课题的研究方法:自由联想法、调查法4、写作思路及论文框架简要介绍自由联想法—对联想结果进行多角度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论文框架引言一、“自由联想法”概述二、“老师”称谓语的研究现状概述(一)“老师”称谓语的演变(二)“老师”称谓语泛化(三)社会学领域对“老师”含义的新解读第一章“老师”称谓语的现状调查一、调查对象二、调查内容三、调查方法(一)访问法(二)自由联想法四、调查基本结果第二章调查问题分析一、新时期对“老师”称谓语看法的演变规律(一)不同年龄阶段对“老师”称谓语理解上的差异(二)“老师”称谓语新的时代特称1、庸俗化2、贬义化(去道德化)二、“老师”称谓泛化背景下对此称谓的褒义认同度降低第三章结论(一)总体看法“褒义”(二)新时期的“贬义”倾向(三)对“老师”称谓应持有的正确态度5、参考文献:(1)扬清.“老师”称谓的泛化及其原因[J].汉字文化,2005(2).(2)刘晓丹.“老师”称谓的规范性分析[J].大众文艺,2005.(3)王娥.“老师”称谓的历史演变[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3).(4)田正平“老师”称谓源流考[J].浙江大学学报2007(3).(5)嘤鸣.“老师”的扩张与尴尬[J].语文建设,2005(4).(6)宋莉莉.汉语称谓语空白区探究[J].科教文汇,2008,(3)(7)马三生.“老师”一般不宜自称[J].咬文嚼字2003,3.(8)周阳婧.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中“老师”的媒介形象分析[J].今传媒2013(2).(9)郭沫.称谓语“老师”泛化现象的语用学研究[J].科技信息,2009(7).(10)李明洁.德学为高话“老师”流行称呼语透视之六[J].词语春秋,2009(11).(11)计冬祯,范学.同志”称谓语的“自由联想法”研究[J].修辞学习2005(4).(12)拜书婷.“老师”与“教师”的差异辨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2).(13)钱红英.面子理论在英汉称谓用语中的实现[J].惠州学院学报2005(4).(14)叶映瑶.称谓语“老师”[J].辽宁工程技木大学学报2015(6).6,、文献综述“老师”开始使用时是两个单音词连用:“老”指年老辈尊“师”指传授学术的人。“老师”的初义即指年老辈尊、传授学术的人。这种用法始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目前,学界对“老师”称谓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师”称谓的泛化、“老师”词义的演变、“老师”与其他泛尊称词的比较等几个方面。比如田正平在《老师称谓源流考》中系统阐释了“老师”一词的演变情况,指出:唐宋以前儒家文献中的“老师”一词与“大儒”、“宿儒”对应,泛指硕学大儒,与现代汉语里的“老师”相比,在语法上还有一个重大区别,即“老师大儒”的“老”宇有实意,而现代汉语中“老师”的“老”宇只是一个词头唐宋时期宗教用语中的“老师”一词,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多用来指称传教者,而不用于世俗的教育者。明代嘉靖之后,受科举制度的影响,“老师”一词演变为门生对座师的尊称并逐步成为一般弟子对先生的尊称。进入20世纪,伴随着新式学堂的大量出现和科举制度的废除,“老师”的称谓最终脱去与科举制的关联而“老师”真正用作对一般教育者的尊称,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老师”称谓语的泛化方面,研究的也比较广泛。谢静静在《浅议“老师”称谓的泛化》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称谓本身以及政治、经济、文化、人际交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老师”发生语义泛化,成为一个流行于大众之间的普通称谓语。并探究了“老师”词义的演变趋势和泛化原因,由此引发对现代汉语称谓困境有关问题的思考。周杨婧则以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中“老师”的媒介形象为例,指出在影视媒体行业“老师”这一称谓语使用的广泛性。宋莉莉《汉语称谓语空白区探究》则能很好的解释“老师”称谓语泛化在交际中成为事实的必然趋势。谢红桂《论社会通称的缺位与语用模糊》认为,一些统称的缺失造成交际中的称呼困难,而“老师”便是弥补称呼缺失的称谓语之一。“老师”与其他泛尊称词的比较方面,拜书婷在《“老师”与“教师”的差异辨析》中表示:“老师”与“教师”虽一字之别,但自诞生之时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就大有不同,目前社会对二者的用法并没有进行严格区分,以致出现混淆二者用法的现象,尤其要引人注意的是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老师”称呼语,出现在各种正式场合上,可见,“老师”的意义已不局限在其本义上。她将“老师”称谓语泛化现象应用到“教师”与“老师”的比较中,从而说明名了两个词义之间的差异。张兰娟《浅析“老师”“教师”“师傅”与“师父”间的区别与联系》中指出这几个词语的细微差别,并提出在应用过程中的选择问题。综合以上方面可以看出其中存在的共性,即“老师”称谓语的变化对交际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自由联想法”引入对“老师”这一称谓语的-研究之中,旨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试图揭示以下两方面问题:(1)对这个词本身来说,在人的隐性意识之中“老师”这一称谓语不仅仅有褒义色彩,在新时代下,受社会现实的影响“老师”在人的潜意识中同样具有贬义色彩。(2)学界对老师称谓语的泛化现象研究非常普遍,大部分观点只看到了社会对于知识的尊重以及这一称谓语在弥补交际过程中称谓空白等积极作用,却没看到称谓语泛化背后,大面积、跨领域的泛化并不能让人们对这些被称为老师的人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相反,人们心理上可能会产生质疑甚至反感,比如“他凭什么被称作老师?”“这些被称作或自称为老师的人有没有成为老师的资本?”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让人们意识到,“老师”这一称谓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泛尊称,尤其在人们的心理层面,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可能性,在今后的使用中也应当有新的思考,不能过分的泛化。从而对以往的研究起到一个补充的作用。7、任务完成的阶段安排:2015年12月—2016年2月:收集资料,阅读关于自由联想法的书籍2016年2月—2016年3月:在老师指导下形成初稿2016年3月—2016年4月:修改2016年4月——:定稿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