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理学第一章绪论1、兴奋性(excitability):是指机体感受刺激并产生反应的能力。2、阈值(threshold):在实际测量中,常把刺激作用的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把刚刚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强度,简称阈值。3、外环境(externalenvironment):人体所处的不断变化着的外界环境成为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4、内环境(internalenvironment):机体内部细胞直接生存的周围环境是细胞外液,生理学中将细胞外液成为机体的内环境。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和血浆。5、稳态(homeostasis):正常功能条件下,机体内环境的各项理化因素(如温度、酸碱度、渗透压、各种离子和营养成分浓度等)保持相对的恒定状态。我们把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成为稳态。6、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有多种不同的方式,主要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行为调节和免疫调节。7、神经调节(nervousregulation):是体内最重要、最普遍的一种调节方式,它是通过神经系统各种活动实现的。神经系统最基本的调节方式是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成为反射(reflex)。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reflexarc)。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8、体液调节(humoralregulation):通过体液中某些化学物质的作用对细胞、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过程称为体液调节。9、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细胞和组织器官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一种调节方式。它是由于细胞和组织器官自身特性而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例如心肌的自身调节和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等。10、行为调节(behavioralregulation):是指人们通过行为活动或行为方式的变化,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和活动规律,从而对个体健康或疾病产生重要影响的调节方式。11、免疫调节(immunoregulation):人体的免疫系统有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共同组成。免疫系统是体内重要的功能调节系统。免疫调节包括免疫自身调节(免疫系统内部的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整体调节和群体调节。12、由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和免疫调节共同组成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系统。13、各种生理功能调节方式的特点:神经调节:反应快、精细而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作用缓慢、广泛、持续时间长。自身调节: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影响范围比较局限。行为调节:灵敏度低、时间长、需要反复训练。免疫调节:调控范围广泛、发挥作用相对缓慢。14、反馈(feedback):受控部分的活动反过来控制控制部分活动的过程称为反馈。15、负反馈(negative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产生抑制作用,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减弱,称为负反馈。负反馈是维持机体稳态的一种重要调节方式。(例如,血压突然升高时,对于压力感受器的刺激信息通过反馈回路传回心血管中枢(控制部分),后者发出指令到达心脏和血管(受控部分),使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降低,血压降低恢复到正常水平。体温调节。)16、正反馈(positivefeedback):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即反馈作用和原来的效应一致,起到加强和促进作用。(例如排尿、排便、血凝、分娩、产生动作电位的钠内流)217、前馈(feedforward):是另一种形式的调节方式。即在控制部分向受控部分发出信息的同时,通过检测装置对控制部分直接调控,进而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号,及时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使其更加准确、适时和适度。前馈控制系统可以使机体的反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预见性。(例如,大脑通过传出神经向骨骼肌(屈肌)发出收缩信号的同时,又通过前馈控制系统制约(抑制)相关肌肉(伸肌)的收缩,使它们的活动适时、适度,从而使机体活动更加准确、更加协调。某些条件反射也是一种人体调节的前馈控制,如进食前胃液的分泌,胃液分泌的时间比食物进入胃中直接刺激胃粘膜腺体分泌的时间要早得多。)18、生命的基本体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适应性。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9、单纯扩散(simplediffusion):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跨细胞膜转运的过程。(脂溶性物质和少数分子量很小的水溶性物质:O2、CO2。N2、乙醇、尿素和甘油等低分子量极性分子)20、影响单纯扩散的主要因素:通透性、浓度差。21、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非脂溶性和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称为易化扩散。22、离子通道可分为受膜电位调控的电压门控性通道,受膜外或膜内化学物质调控的化学门控性通道,以及受机械刺激调控的机械性门控性通道等。23、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某些物质可在膜蛋白的参与下,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过程成为主动转运。24、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activetransport):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逆电位梯度转运的过程称为原发性主动转运,介导这一过程的膜蛋白称为离子泵。25、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activetransport):有些物质在进行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时,所需的能量不是直接由ATP分解供给,而是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也称为联合转运。26、同向转运:是指联合转运的物质为同一方向。27、逆向转运:是指联合转运的物质方向相反,也称交换。28、膜泡运输(vesiculartransport):大分子和颗粒物质不能直接穿过细胞膜,而是由膜包围形成囊泡,通过膜包裹、膜融合和膜离断等一系列过程完成转运,称为膜泡运输。29、入胞(endocytosis):细胞外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如细菌、死亡细胞和细胞碎片等,被细胞膜包裹后以囊泡的形式进入细胞的过程称为入胞。30、出胞(pinocytosis):细胞内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称为出胞。31、受体按照分布部位的不同,分为膜受体、胞浆受体和核受体。膜受体根据它们的分子结构和信号转导方式,大体分为三类,即G蛋白耦联受体、离子通道受体和酶耦联受体。32、钠泵活动的重要生理意义:(1)纳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是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例如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就需要高钾环境。(2)维持细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在静息状态下纳泵将漏入到细胞内的Na+不断转运到胞外,可维持胞浆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防止细胞水肿。(3)纳泵活动造成的膜内外Na+和K+的浓度差,是细胞生物电活动的前提条件。(4)建立Na+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运提供势能储备。(5)纳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直接影响膜电位。纳泵活动增强,可使细胞膜内电位的负3值增大。33、转运方式转运物质转运方向能量消耗借助膜蛋白单纯扩散O2、CO2、N2、乙醇、尿素和甘油等顺浓度差不需不需易化扩散载体转运葡萄糖、氨基酸顺浓度差不需载体蛋白通道转运无机离子(Na+、K+、Ca2+、Cl-等)顺浓度差不需通道蛋白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无机离子逆浓度电位差需要离子泵继发性主动转运葡萄糖、氨基酸逆浓度差需要转运体入胞吞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入胞需要吞饮蛋白质分子入胞需要出胞腺细胞的分泌以及神经末梢递质的释放等出胞需要吞噬(phagocytosis):如果进入细胞的物质是固态,称为吞噬。吞饮(pinocytosis):如果进入细胞的物质是液态,称为吞饮。顺浓度差:从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转运。逆浓度差:从低浓度一侧到高浓度一侧转运。34、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RP):是指细胞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35、极化(polarization):人们通常把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外正内负的稳定状态称为极化。36、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静息电位的增大称为超极化。37、去极化(depolarization):静息电位的减小成为去极化。38、复极化(repolarization):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称为复极化。39、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AP):是指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40、动作电位特点:(1)“全或无”(allornone)特性。(2)不衰减式传导。(3)脉冲式。41、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上升支主要是由于电压门控Na+通道激活后Na+大量快速内流形成的: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则是电压门控Na+通道失活使得Na+内流停止以及电压门控K+快速外流的结果。42、电压门控性Na+通道:备用、激活、失活三种功能状态。43、阈电位(thresholdpotential,TP):只有当某些刺激引起膜内正电荷增加,即负电位减4小(去极化)并减小到一个临界值时,细胞膜中大量钠通道才能开放而触发动作电位的产生,这个能触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44、局部兴奋的特点:(1)不表现为“全或无”的特征。(2)电紧张性扩布,即传导呈衰减方式。(3)反应可以总和。45、兴奋性(excitability):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46、阈强度(thresholdintensity):通常使将刺激的时间固定,测定能使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即阈强度或阈值47、跳跃式传导:动作电位传导时,兴奋的郎飞结能够与相邻的安静的郎飞结之间形成局部电流,使相邻的郎飞结的细胞膜达到阈电位而发生动作电位。这样,动作电位就从一个郎飞结传给相邻的郎飞结,这种传递方式称为跳跃式传导。48、终板电位(end-platepotential,EPP):ACh通过接头间隙扩散到终板膜,与终板膜上的N型胆碱受体结合,主要引起接头后膜Na+通道开放和Na+内流,导致终板膜去极化,这一电位改变称为终板电位。终板电位是一种局部电位,可以总和。49、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coupling):将骨骼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50、横桥周期:粗肌丝上的横桥与细肌丝上的肌动蛋白结合、摆动、复位和再结合的过程,称为横桥周期。51、等长收缩(isometriccontraction):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52、等张收缩(isotoniccontraction):肌肉收缩时张力不变而长度缩短的收缩称为等张收缩。53、前负荷(preload):是指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前负荷决定了肌肉在收缩前的长度,即肌肉的初长度。54、后负荷(afterload):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承受的负荷,称为后负荷。55、强直收缩:当动作电位的频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由前后两个动作电位所触发的两次收缩就可能叠加起来,产生收缩总和。56、不完全强直收缩(incompletetetanus):如果刺激的频率相对较低,后一次收缩过程叠加在前一次收缩过程的舒张期,所产生的收缩总和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记录的收缩曲线呈锯齿状。57、完全强直收缩(completetetanus):如果提高刺激频率,后一次收缩过程叠加在前一次收缩过程的收缩期,所产生的收缩总和称为完全强直收缩。第三章血液58、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女性为37%~48%,新生儿为55%。59、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stability):生理状态下,红细胞能相当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而不易下沉,红细胞的这一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60、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