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陵故里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张道陵故里资料天师张道陵是一位家喻户晓、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人物。每当说起我国的正宗本土宗教——道教,就自然联想到道教始祖张道陵,关于他的故事,每个人都能说上许多;各类史书也多有记载,如常见者有《辞海》(P1087):“张道陵(34-156年),原名张陵,东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辞源》(P0569):“张道陵,原名陵,东汉沛国丰人,天师道的创始者,曾为江州令,顺帝时客居蜀,学道鹤鸣山中,作道书二十四篇,并以符水咒法治病。”《中国人名大辞典》(P963):“张道陵,后汉沛国人,良裔。永平时拜江州令,弃官隐洛阳北邙山。章(帝)、和(帝)间累召不就,杖策游龙虎山。修炼道成,入蜀以符水禁咒之法愚民。从学者出米五斗,时称五斗米道,其徒称道陵为天师。后世所称张天师,即其后裔。”《太平御览》:“张道陵,字辅汉,沛国丰人也。”《汉天师家传》:“真人讳道陵,字辅汉,姓张氏,丰邑人。”明·隆庆《丰县志·宦业》:“张鲁,字公祺,祖父(张道陵)客蜀学道,鲁继之,自号师君。”清·光绪《丰县志·仙释》:“张道陵,字辅汉,子房(张良)八世孙……”,此外尚有《历代神仙通鉴》、《神仙世界》、《列仙传》、《神仙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如此诸类,仅已表明张道陵为东汉沛国丰人,但更进一步的家乡居住、生活趣闻等则鲜为人知,亦无人能够记述清楚,多是人云亦云,为浙江天目山生人、江西贵溪人或四川汉中人等。事实上,张道陵乃江苏省丰县宋楼镇费楼村人,现有诸多物事足以表证。在此分别释论如下:一、寻根探源问张氏张氏家族在我国分布极广,人口众多,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一九九四年之统计,张氏人众排在大姓中之第三位。张道陵一族按其《古滕张氏族谱》及清·光绪《丰县志·张道陵传》记载:“张道陵,字辅汉,子房(张良)八世孙。”由此可见,张道陵一族出自姬姓。据《张良传》介绍:张良原为姬公子,其祖父、父亲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灭韩之后,张良尚年少未仕,便倾其家财结交刺客,图谋为韩国报仇复辟。当秦始皇东巡时,他雇用大力士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因误掷中副车而未果,遂逃匿于下邳,改姓名为张良,隐居避祸。秦末农民起义后,归随刘邦平楚灭秦。西汉问鼎之后,朝政日趋稳固,外患摒除,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诸多王臣被诛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势态日益显张,能够洞察玄机的张良便退出朝政,远走他乡,隐居于微山湖畔修身养性,死后葬于微山湖中的微山岛上,现有留侯墓可证,其后世子孙便在滕州、兖州一带繁衍生息,安居乐业。西汉末年,王莽篡朝后,各地农民起义,纷纷而立。山东琅琊(今山东诸城)人樊崇于新莽天凤五年(公元18年)在莒县率领起义,攻城掠地,大破莽军,发展成十几万人的“赤眉军”,再次掀起天下大乱。张氏族众为逃避战乱,便有部分宗支举家迁徙,移居他乡。据宋楼镇《张氏族谱》记载,张道陵之祖父张刚就是在此时迁居丰城西南阿房村(今宋楼镇费楼村)落户的。张刚卒后,其坟地就选在村东五百米处,现为村民张新楼耕种。其坟虽没,但坟基犹存,地面高出周围许多,潮润经年,虽大旱之季湿润不减,百姓称之为“神地”。当地至今仍留传着“张老汉巧占天门穴”的故事。二、天师出生在本土张道陵生于何处,历来说法有二:一说出生于浙江天目山;一说出生于丰县本土。《神仙世界》中仓阳卿(非丰县籍人)撰文:“相传道陵是汉初留侯张良之九世孙(或谓八世孙)。其父张翳,字大顺,曾携妻林氏旅居于天目山。有一天,林氏梦见一位神仙从北斗魁星飞降面前,给了她一束蘅薇香草,并告诉她:‘我原先住在方山,现在遵奉上帝之命降到你家’。林氏因此怀了孕,后来回到沛(国),生下了张道陵。道陵呱呱坠地时,黄云笼室,紫气盈庭,光如日月,香草幽芬,几日不散。”此种说法虽牵强,但却说明是回到丰县祖居所生道陵。事实上,张道陵是在丰县本土出生,为汉留侯张良之八世孙。张道陵一家由祖父张刚从滕州携妻、子张翳迁来丰县,定居于丰县城西南廿余里邀帝城帝的阿房村(今丰县宋楼镇费楼村)。当时,此处是一个十分繁华的所在。邀帝城是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冬十月,刘邦亲率大军平叛淮南王英布后,荣归故里省亲。在沛城“歌大风”之后,西去咸阳,临出丰境时,丰县父老再次邀请刘邦驻驾休息,“张帷帐,献牛酒,畅饮三日。”刘邦对父老说:“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去后,父老为荣其事,在歇驾处兴建“邀帝城”,城中建有“邀帝寺”,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庙会,平时为集市,生意兴隆,街市繁华,是当时丰、砀两县之间之政治、经济中心。阿房村紧傍邀帝城,是一个历史名村。其原名为“盘冢村”,是商朝贤王盘庚之墓地,人们认为这是块风水宝地,后世人便依墓而居,起名为“盘冢村”。至汉,人们认为此村紧傍邀帝城,犹如秦阿房宫紧傍汉都咸阳一样,故又更名为“阿房村”。张刚父子在此定居后,勤耕为本,间市于邀帝城中,经十余年之苦心经营,家道已颇为殷实。东汉建武十年(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张翳生下一子,全家欣喜,乐不可支,为此子取名陵,字辅汉,以缅怀先祖张良辅汉之心。张陵实是来丰后的第一代张氏之裔。张刚父子对此子爱护有加,悉心教养。张陵生性聪敏,悟性极佳,七岁便能通悟老子之《道德经》,对老子的哲学思想印象极深。同时,对天文地理、经书谶纬皆窥其奥,一点即通,举一反三。建武中元(公元56年)四月,光武帝东巡回京,大赦天下,举贤良方正,张陵被荐入太学学习,明帝永平年间任江州令。他在职期间,尽力于朝政,拯民于水火。然此时朝纲不振,恶人专权,他受奸人所陷被免职调京。残酷现实使他深刻地认识到,寄身于官场拯救不了劳苦大众,只有学成道术,治病救命,才能实实在在的为百姓做些好事。于是,他不顾家人的劝阻和朝廷的征用,毅然另寻出路,弃官修道。他起初来往于吴越之间,知道江南多名山秀水,是修行参悟之好去所,曾随真人魏伯阳(东汉著名的丹术家,自号云牙子,浙江上虞人)入阳羡山中修炼长生之道,今江苏宜兴(古称阳羡)张公洞之来历即出于此。后又到浙江天目山中设坛讲道,周围数十里声名远播。出浙江沿淮河、黄河、洛水四处游历,在洛阳北邙山修炼三年,功效大进,已能心意合一,洞察五腹。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和帝刘启欲任命其为太傅,三次征召均不接受,收江州人王长为徒,先后在桐柏太平山、贵溪云锦山修炼九天神丹。范阳赵升千里寻师,在云锦山拜师学艺。在王长、赵升之协助下,终将九天神丹炼成。自神丹炼成后,云锦山上时有龙虎之形出现,故人们将云锦山改称为“龙虎山”。现该山位于江西省贵溪县境西南,成为当地名胜。该山东南八里许有一山村,名为“上清镇”,便是张道陵后裔的世居之所。此时,年届花甲的张道陵神气倍增,身体益壮,登山越水如履平地,四处云游,施艺救民。后在河南嵩山石室之中寻得《三皇内经》、《黄帝九鼎经》、《太清丹经》等秘籍符录,道业大进,已出神入化。闻知巴蜀之地沴气为灾,随带二徒急急赶去,解民困苦。至汉顺帝永和六年(公元141年),张陵著成《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汉安元年(公元142年),在鹤鸣山(今四州省崇庆县境内)中正式倡立道教,奉老子为道教之祖,称为“太上老君”;张陵自任教祖,授徒以《老子五千字文》、《正一经》、《太平洞极经》等经典著作,兼习修身养性之术,凡入教者须交五斗米为本,故人称“五斗米教”,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他的影响下,其子张衡、孙张鲁都继续发展道教事业,并在汉末的政治活动中产生过重要作用。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正月初七日,张陵携妻雍氏(后妻,对张陵得道帮助颇大。原配为孙氏)及二徒白日升天,时年123岁。因此,清·光绪《丰县志·仙释》载:季春煦(明代丰县人,著有《丰邑古今考》)曰:《列仙传》诸书皆云道陵丰人,但未详其出处之实。及考元和刺史李正卿著《天师圣德碑》云:张天师以东汉汉安三年(即建康元年,公元144年)自沛丰游蜀,则天师为丰人也。又载:“或谓道陵生于天目山者,非也,盖天目山乃修炼处”。由此可见,张道陵是出生在丰县宋楼镇之费楼村。三、芳草萋萋觅旧迹张道陵仙去已一千八百多年了,但他的轶闻传说和点点遗迹,仍被家乡父老广为传颂和妥为看管。(一)“药盒子”的形成表明了张道陵的生地所在“药盒子”是地名非物名。其位于丰县宋楼镇费楼村的庄前,是一个典型的毫无规则的大土坑,土坑的形成有个典故:天师张道陵祖居于费楼村,自幼在此读书学习,修身参道。外出游历后,在四川鹤鸣山中得道成仙,成为世人供奉的神仙,因而与他相关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了带有仙气的圣物。张道陵成仙之后,家乡人凡患病有疾者,便到他的旧居前撮把土,带回去煎水服用,以为能治百病。在张道陵生活的那个时代,乃至以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对于封建迷信的人们是非常笃信的。加之当时医疗水准落后,百姓缺医少药,有病乱投医,无力投医者则取把神土或求把香灰之类冲剂当药,笃信“神水”能治病。张道陵也正是靠着“仙丹”、“圣水”、“神符”之类施法传道,扩大其影响。由于阿房村紧靠邀帝城、牛王庙,每年的庙会和集市使这一消息越传越远,方圆百里的人都到这里来“讨药方”、取“神土”,人们把这里说成是“药盒子”。久而久之,便被挖成了大坑,古黄河虽将这里几度淹没,但屡淹屡挖,至今这里仍是一个凹坑。事实表明,历代口碑相传这里是张道陵之故里是确有根据的。从地名学的科学角度论断,“药盒子”一名的形成也有它的科学依据。地名学认为:就具体的地名来说,每一个地名都是人们对地理环境中具有特定位置、范围及形态性的地方给予的共同约定的语言代号。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地名,只有那些对人们有一定影响,且本身又具有一定的可辨形态、方位特征的地方,才有可能被授予名称。地名除具有语言性、地理性、民族性、相对稳定性等特性外,更重要的还具有社会性。地名是社会的共同创造,虽然地名形成的初期往往是由少数人提出的,但当它为社会所公认,即约定俗时,它就具有了交流性和惯用性。从语言学和民俗学的角度分析,人们为了给地理实体起个更为通俗、明确而又形象的名称,往往是不谋而合地采用一些能够突出说明地理实体形状、色彩、寓意以及其它特征的字眼,极易记忆和传送。“药盒子”之名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反之,亦印证了张道陵故居之所在。(二)从“张老汉巧占天门穴”的传说,看张道陵家乡故居丰县城西南二十里的苗城集,有位姓苗的风水先生。一日,他对三个儿子说:“我看了一辈子风水,唯独发现香油湖畔柳荫下的低洼处是一块风水宝地,那是一个天门穴,若能占住,其后代必出高人。现今我年老多病,且病入膏肓,将不久于人世矣!我死后,尔等于夜间无人时,将尸体推到那里,念‘天门开,地门开,苗老先生走进来’的口诀,定会出现一所茅舍,你们把我放进去即可。”是日八月十五,苗老先生死去,三个儿子商议认为,香油湖离此较远,抬着尸体去那里也不容易,万一不准,还不是白跑一趟?不如先去看看再定。于是老大和老二两人来到香油湖前,借着月光在柳荫下找到低洼处,按诀念道:“天门开,地门开,苗老先生走进来。”果真现出一所茅舍,两人大喜,急忙返家去推老人的尸体。当时,香油湖南岸的阿房村(今费楼村)有位张老汉,因事去了苗城集,天色很晚才返回。当经过香油湖时,突然觉得口渴难忍,欲饮湖中之水解渴。走到湖前时,突然发现柳荫下有所茅舍,内有灯光。他想:既然屋内有灯光,必定有人家,不如进去找些茶水。于是走到茅舍前,见房门大开,却不见有人,室内放着桌椅、茶壶、茶杯等物。于是入内,倒了茶水喝将起来。此时,茅舍突然坍塌,随之沉入地下,隆起一座大坟。苗家兄弟匆忙将父亲尸体抬到后,却不见了原来的茅舍,眼前是一座新起的大坟,非常愕然。再念诀语,茅舍亦不出现。无奈,只好在柳荫下另择一地,掘一墓穴将其父尸掩埋。那位巧占“天门穴”的张老汉就是张道陵之祖父张刚。他巧占了天门穴,成就张陵、张衡、张鲁等后世子孙,创立了道教,成为历代之“天师”。苗家掘墓时因偏离了主穴,直到宋代才出了一个叫苗广羲的军师。这段神奇的故事,无需追究其可信度多少,但能够在这一带形成并流传千余年,就足以表明张道陵祖孙世居于此,这里就是他的故里。(三)从“镇妖符”的回丰,看张道陵与丰县的渊源“镇妖符”是民间传说张天师降妖捉怪的法宝之一,画道神符赐予百姓,就可以驱妖避邪,祛病救灾,甚至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