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提高农村合作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姓名:吴小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农业经济管理指导教师:张文棋;陈怡20070401提高农村合作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作者:吴小芳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王晓博.WangXiao-bo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创新与存款保险制度构建-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4)作为金融安全网之一的存款保险直接和农村金融组织参保相关.农村金融组织的运营状况直接决定存款保险制度的有效性,而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反过来又会影响存款金融组织运营.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职能定位缺陷和经营中的风险,借鉴美国、日本、德国以及印度模式,指出只有实现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创新,并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存款保险制度,才能更加有力地保障农村金融的安全和有效.2.期刊论文谌赞雄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异化问题探析-武汉金融2002,(11)正确认识和把握农村合作金融的异化问题,对于在当前进一步理清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思路具有全局和先导意义.本文认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出现的追求盈利、商业化经营以及股份制管理倾向等与合作制原则背离的异化现象,都是其为了适应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作出的符合经济规律的自我调整.同时指出,是否坚持合作制并不构成衡量服务三农有效性的必然前提,并建议将重点放在对农村经济和金融问题的一揽子改革上,通盘考虑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方向.3.学位论文刘嵩山浙江农村合作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以温州为例2008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的金融纽带。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合作金融事业并未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合作金融存在的一些根本问题也逐步暴露,如产权不明确、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对农村合作金融的监管,可以说是伴随其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诸如监管重点侧重合规性、忽视风险性,重市场准入轻日常管理,现场检查立项缺乏科学性、计划性,非现场监管被动应付,缺乏前瞻性、预见性等等。究其原因,一是监管制度基础十分脆弱;二是监管理念落后,监管内容未突出审慎监管原则要求;三是注重了农村合作金融外部监管,忽视其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因此,本文针对区域性合作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分析美、日、德国三个国家的合作会融监管有效性,从中得到了一系列的启示,并尝试性地设计出监管有效性框架;最后,针对性地从提高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增强被监管者的内部控制能力和努力构造和谐的监管环境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文创新之处是沿袭温州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和监管政策取向,将农村合作金融监管有效性作为一个专题进行研究,构建了区域性合作金融监管的总体框架,界定了合作金融专业监管、行业管理、机构自律的职能和相互关系;突出强化分类监管的主体职能、手段和方法,提出增强监管有效性的对策和建议。4.期刊论文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与合作金融业中长期发展--对推进湖州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深化的探讨-浙江金融2005,(9)为统筹城乡经济,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央连续两年下发一号文件,就加强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多方面做出了具体部署.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合作金融制度的设计、运行情况既影响到自身中长期发展的效果,也将直接关系到一号文件施行的有效性,关系到农业、农村、农民以及国民经济全局.本文拟从建立科学的企业制度出发,结合湖州市实际,就治理结构、激励约束与合作金融业中长期三个方面的互动关系进行探讨.5.学位论文席雅峰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的监管问题2007为了分析我国农村信用社监管问题,不但要了解农村信用社面临的监管问题,同时要了解金融监管面临的金融问题。抛开农信社的发展和改革空谈监管是不全面的,所以从两条路线阐述监管和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关系,一条线是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历史、目前的改革以及对农村信用社未来的展望,在发展中发现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发现金融监管的不足;另一条线是关于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包括监管制度的变革,监管理念的更新以及新的监管手段实施等,在发展中促进合作金融的改革,用科学的监管手段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改革。依据这一思路,本文确定的主线是:农村信用社当前的改革—金融监管理论—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的监管问题及对策。文章首先从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和改革入手。农村信用社是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的金融纽带。近年来我国农村信用社不断深化改革,提高服务水平,在支持“三农”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我国第一家农村信用社的成立至今,其间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农村信用社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经营机制、管理体制等各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与完善,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又暴露出诸多弊端。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特别近几年来农业产业化、商业化趋势的出现,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已经逐渐滞后于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要求日显迫切。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提高监管水平,不仅关系到农村信用社的稳定健康发展,而且事关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农村稳定的大局。从2003年6月开始的新一论改革,为农村信用社在当前条件下更好服务“三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3]15号)的下发,标志着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正式启动,这是继1996年末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以来,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一项重大决策。经过近三年的深化改革,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发展中的地位已迈上新台阶。但也要看到,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体制上、机制上、方式上仍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本身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制约了金融机构支农作用的发挥。农村信用社虽然通过改革和政策扶持,情况有所好转,但是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历史包袱重,管理体制特殊,目前面临的风险仍然非常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因此,要在巩固前几年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按照经营现代化方向深化改革,加强监管,改善服务,继续发挥好金融支农主力军作用,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分期分批逐步建成产权明晰、经营有特色的社区性农村银行业机构。文章第二、第三章阐述了金融监管理论。第二章介绍了基本的金融监管理论,包括监管的定义、目标、手段、方法、标准等,同时综述了金融监管效率理论。第三章则通过建立基本的监管成本收益模型,对金融监管进行了经济学分析。金融监管通常呈现钟摆式的监管过程,总是在过度监管和监管不足之间徘徊。通过建立金融监管成本收益模型,从经济学角度解释这种钟摆式的监管过程,进而直观的描述最优监管水平的寻求过程,并在理论上指导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监管问题。金融监管可以看作一种对金融资源配置的手段,监管成本表示监管中的消耗,监管收益表示监管目标实现的多少,监管净收益则是二者之差,直接决定金融资源配置的合理程度。用成本收益法分析金融监管的边界看似非常简单,但监管的成本和收益并不是那么容易量化。尽管我们无法得到理论上准确的金融监管最优水平,但监管部门应该不断调整监管力度,尽可能让监管水平与金融机构的发展的市场需求想适应。金融监管水平应动态的保持在相对合理的区域。文章第四、第五章阐述了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的监管问题和相应对策。虽然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离“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监督管理体制目标,和农村信用社权利支持国家“三农政策”等目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随着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推进,农村信用社和其他农村金融体制中存在的一些根本问题也逐渐暴露。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是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最大障碍;沉重的历史包袱加重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负担;在微观层面上农村信用社经营也受到很多制约等等。对农村信用社监管,可以说是伴随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的。在合作金融监管发展的历程中,也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可归结到三个层面:制度层面、技术层面和人员层面。制度层面存在的问题包括:产权不明晰、内控制度不够健全、重市场准入轻日常管理;技术层面问题包括:现场检查立项缺乏科学性、计划性,非现场监管被动应付,缺乏前瞻性、预见性,监管内容未突出审慎监管原则要求;人员层面主要问题是监管人员的专业性不够和缺乏实践经验。究其原因,一是合作金融监管的角色错位,二是监管制度基础十分脆弱,三是监管理念落后,监管内容未突出审慎监管原则要求,四是注重了农村信用社外部监管,忽视其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五是没有建立实用有效的监管人员培训机制。从监管内容方式到监管手段都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加上我国合作金融具有的封闭、脆弱、低质、社区、落后等特征,对其实施持续、有效、审慎的金融监管更具现实意义。针对合作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增强农村信用社有效监管的对策和建议。从制度层面、技术层面和人员层面分别阐述提高监管有效性的建议、措施。包括明晰产权、完善内控、市场准入、有问题金融机构的救助和市场退出;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监管手段的完善;在人员层面,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精简人员数量等等。此外,本文主要涉及以下两方面创新之处:第一,一条主线抓两头。本文确定的主线是:农村信用社当前的改革—金融监管理论—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的监管问题及对策。之所以选择这一思路,是因为抛开农信社的发展和改革空谈监管是不全面的,应该在发展中发现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发现金融监管的不足;在发展中促进合作金融的改革,用科学的监管手段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改革。目前国内研究大多集中在农村信用社的监管问题或者改革问题,对当前改革中的监管这一领域并未涉及太多。第二,简单模型说监管。在金融监管理论的学习中,我总结了多家之长,最终选择引入相对直观的成本收益模型,企图用这一简单的经济模型解释金融监管的基本理论。当然由于自身经济学功底欠缺,模型还相对粗糙,并未做到足够的细致、完善。6.期刊论文王晓博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及其存款保险制度改革路径选择-经济论坛2009,(7)作为金融安全网之一的存款保险直接和农村金融组织参保相关.农村信用社的运营状况直接决定存款保险制度的有效性,而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构建反过来又会影响农村信用社运营.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职能定位缺陷和经营中的风险,指出只有在完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模式的条件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存款保险制度,才能更加有力地保障农村金融的安全和有效.7.学位论文邢黎黎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问题研究2009农村信用合作社(RuralCreditCooperatives)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随着各大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领域,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服务“三农”、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是信用社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农村信用社本身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是农村信用社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完善农村信用社的内部审计,确保农村信用社经营稳健发展,自然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重点探索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内部审计这一中国特有的金融审计领域,并且结合河南省信用合作社的具体现状,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内部审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文章主要采用了比较分析和案例剖析的方法对农村信用合作社内部审计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及内部审计基本特点,然后总结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内部审计发展演变历程,接着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内部审计现状,并且评析了市场经济国家的相似金融机构中内部审计制度中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