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弹力弹簧测力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二、过程和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并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生活中有关弹力的现象;2、通过实验养成爱动手的好习惯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教学方法:实验法,分析归纳法。教具准备:弹簧、粗铁丝、弹簧测力计、橡皮泥、乒乓球、橡皮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力的一些初步知识,请同学们思考: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学生回答)。在实际生活中,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形变,当力撤去后,有的物体能恢复原状,有的物体则不能,这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二、推进新课:(一)弹力1、实验演示:使弹簧、粗铁丝、橡皮泥、橡皮筋等发生形变时出现的不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它们在外力撤去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指导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类,一类可以在撤去外力进恢复原状,另一类在撤去外力时不能恢复原状,从而得到弹性和塑性的概念: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特性叫弹性,这样的形2变叫弹性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原状的特性叫塑性,这样的形变叫塑性形变;3、引导学生利用手边的一些物品,如直尺、橡皮、饮料瓶等进行同样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撤去力后的现象。并找出哪些是弹性形变,哪些是塑性形变。4、利用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让弹性物体超过了弹性限度的现象,并用一根小弹簧演示这个现象,总结得出:具有弹性的物体,它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称为弹性限度,超过这一限度,物体就会失去弹性。5、进一步引导:同学们在前面进行实验时,会感受到要让物体产生弹性形变要对它们有力的作用,并且在让它形变后要对它有持续的力的作用才能让它维持形变,那么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很容易知道这些物体在弹性形变时对我们的手也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弹力:弹性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6、强调这种力只能发生在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才会产生。7、说明:日常生活中经常说的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其实质都是弹力。(二)弹簧测力计1、从上述超过弹性限度的实例引导过渡:力是有大小之分的,怎样才能得到力的具体的大小呢?这就需要专门的测量工具——测力计,下面我们就认识其中一种常见的测力计——弹簧测力计。2、对照实物及课本图6-2-2介绍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弹簧、指针、刻度板。3、指出弹簧测力计的一个核心的构造就是弹簧,让学生结合前面的实验,共同总结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4、强调弹簧的弹性限度,从而对学生说明弹簧测力计所测力的大小是有一定的范围的,超过这个范围,就会损坏弹簧测力计。5、回顾所学习的刻度尺等其它测量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明确,在使用测量工具时,一般都要认清它的量程和分度值。6、共同了解所用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并指出要想正确使用要先进行校3零,说明不同的测力计的校零方法。7、演示、并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断头发、拉断小纸条的力的大小,说明在测量后观察示数时要让视线正对着刻度线。8、在演示时创设情景,使所测力的方向和弹簧伸长的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如和学生同时测量拉断小纸条的力时),让学生自己发现这种测量得到的结果不正确,从而给出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①要让所测力的方向和弹簧伸长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②不能使用指针、弹簧及外壳间摩擦力过大的测力计。三、课堂小结、拓展深化:1、共同回顾本节内容: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2、指出微小形变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显现出微小形变。3、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确,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对弹簧的两边都有拉力的作用,而测力计的示数等于作用在其一端较小的力的大小。四、作业布置:五、板书设计:6.2弹力弹簧测力计一、弹力:1、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特性叫弹性,这样的形变叫弹性形变;2、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原状的特性叫塑性,这样的形变叫塑性形变;3、具有弹性的物体,它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称为弹性限度,超过这一限度,物体就会失去弹性。4、弹力:弹性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二、弹簧测力计1、构造:弹簧、指针、刻度板。2、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3、使用方法:a、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及分度值,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其量4程;b、使用前将弹簧测力计的指针调到零;c、读数时,视线应与指针对应的刻度线平齐;d、要让所测力的方向和弹簧伸长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