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走进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东晋著名诗人。“田园诗人”(开创田园诗)“隐逸诗人”(41岁辞官归田)“靖节先生”(谥号)“五柳先生”(自号)早年:“大济苍生”中年:“误入歧途”晚年:“归隐田园”写作背景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不为五斗米折腰公园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郡督邮来县巡查,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的整整齐齐的恭迎县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便辞官归田,从此过上隐居躬耕田园的生活并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注意字音羁:jī拙:zhuō荫:yìn嗳嗳:aì墟:xū樊:fán归园田居这个标题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肺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翻译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翻译并思考:在原文中找答案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1.从何而归?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尘网、樊笼比喻什么?官场生活2.为何而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池鱼是作者自比,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之情。3.归向何处?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4.归去如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恬静、安宁、祥和思考:诗人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把农村中最常见的事物描绘成一幅优美的图画?动静结合静: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近景动: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远景↓白描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白描白描又叫简笔勾勒,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巧,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图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思考:归去后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情是哪一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官场:黑暗田园:宁静、优美、和谐尘网、樊笼——厌、弃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恋、归思考从诗中可看出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什么样的?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分析鉴赏本诗的写作特色1.用白描的手法(描写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画,但恰到好处的与诗意合拍。2.情景交融(抒情手法)。“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逸,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的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3.比喻生动形象(修辞手法)。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成“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4.语言朴素自然。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到适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讨论1:结合诗句,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田园生活这个场景(不少于200字),讨论2:面对困境,屈原选择了投江,曹操却锐意进取,陶渊明选择了隐居,你如何看待他们的选择,你是否赞同陶渊明的归隐?(可从社会责任感、个人追求、当时的社会环境等角度思考)对于陶渊明的辞官归隐有人说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这样的一条洁身自好、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