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2《雨说》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雨说》——教学设计第1页共4页第2课《雨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②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展现。③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④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教育目标〗:①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②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③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教学重点】: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教学难点】: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教学方法】:引导朗读探究【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教师点拨1.读准下列字的音:田圃(pǔ)禁锢(jìngù)留滞(zhì)喑(yīn)哑(yǎ)披蓑(suō)戴笠(lì)襁(qiǎng)褓(bǎo)2.解释下列词语:①禁锢:束缚,强力限制。②寒浅:初春时淡淡的余寒。③留滞:停滞,不流通。④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⑤喧嚷:(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⑥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⑦润如油膏:细腻光滑的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样。⑧安息:安静地休息,多指人睡或长眠。⑨祝福:原指祈求上帝赐福,后来指祝人平安和幸福。二、导语设计同学们,“雨”是诗人所钟情的宠儿,吟咏春雨,我们自然会想到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在现代诗人郑愁予的笔下,雨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幻化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淅淅沥沥、绵绵密密的雨点是她探访大地的殷勤脚步。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感受诗人的轻美诗风。三、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郑愁予,现代诗人。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1949年随父至台湾。毕业于新竹中学。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1958年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曾在基隆港务局任职。1968年应邀参加爱荷华大学的“国际写作计划”,1970年入爱荷华大学英文系创作班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重要诗作包括《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予诗选集》《郑愁予诗集Ⅰ》《燕人行》《雪的可能》《莳花刹那》《刺绣的歌谣》《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14种。诗集《郑愁予诗集Ⅰ》被列为“影响台湾三十年的三十本书”之一。诗人在80年代曾多次选为台湾各文类“最受欢迎作家”,名列榜首。曾获青年文艺奖(1966)、中山文艺奖(1967)、中国时报“新诗推荐奖”(1968)及“国家文艺奖”(1995)。作品已有八种欧、亚文字译介。诗人思维敏捷,感慨殊深,融合古今体悟,汲取国内外经验,创作力充沛。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自成风格。他的成名作《错误》(1954)在台湾首次发表时,因为该诗的最后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时间整个台湾岛都在传诵“达达的马蹄”之声。2.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79年,时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诗中“雨说”即诗人在说,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3.指导学生朗读:一节:急切(企盼);二~四节:轻柔、温和(雨之关爱);五~七节:欢快(喜悦之情);八节:高昂(感情推向高潮);九节:欣慰(显示主旨)。4.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味雨说的内容,体味本诗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指导学生朗读,要注意把握语气和语调,很好地表现“雨”的形象。这首诗长句比较多,既要读得连贯,也要在恰当的地方停顿,并掌握好句中的重音。下面的示例,供朗读教学时参考:(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雨说》——教学设计第2页共4页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5.感知全诗全诗分为九节。其中五次以“雨说”为提示语,是“雨”的诉说的内容变化和情感递进的线索。第一节,雨来探访四月的大地。诗以“(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开始,请注意这一句是放在括号里的,它仿佛是幕布开启时的画外音,预示了雨的“出场”,又使人感到某种久久的期待和强烈的愿望。诗人描绘了春雨到来之前,“田圃跟牧场”“鱼塘和小溪”都“等待久了”;大地失去生机,田圃里的种子、牧场里的牛羊、鱼塘里的游鱼以及会唱歌的小溪都没有了活力。然而,度过严寒的冬天,经过料峭的春寒,蛰伏已久的四月就该显现它的身影,迎接大地春暖花开的时节。就在此时,“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雨”,俨然是一位春天的使者。第二节,雨轻轻地来了,满怀着爱心。雨“走得很轻”,并且“温声细语”。“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展示了雨对所有儿童的博大的爱心。“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表现了雨对每一个孩子的熟悉和亲昵。“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雨是静静地来的,它关爱孩子们而生怕惊扰他们。第三节,雨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它的到来。打开油伞、关起门窗、放下帘子、披蓑衣、戴斗笠,都是人们“拒绝”雨的行为。这里连用三个“别”,是请孩子们千万不要拒绝它。第四节,雨告诉孩子们,它是来亲近他们的。雨发出两句“为什么不……”的亲切反问,请孩子们与它亲近,并随它同行。第五节,雨请孩子们跟着它去迎接春天。田圃里的泥土“将润如油膏”,池塘里鱼儿跳跃,溪水丁冬像在“练习新编的洗衣谣”,这一切与第一节中提到的情景完全两样,大地因春雨降临而焕发勃勃生机。第六节,雨告诉孩子们它是笑着长大的。它来自很遥远的地方,从小生活在山峰耸立、白云满天的童话般的仙境中,无忧无虑地玩耍,快乐地成长。第七节和第八节,雨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给孩子们带来欢笑,让他们快乐地成长,这是雨的使命。柳条儿弯了腰,石狮子流了泪,小燕子在雨丝中“斜”着翅膀飞翔,旗子发出“哗啦啦”的声音,这都是因为雨给他们带来了欢笑。末尾两行诗意味深长:只有孩子们欢笑起来,才真正意味着春天的来临,才真正看得到大地的希望。第九节,雨交代它最终的归宿。“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当把欢笑带给孩子们以后,“我就快乐地安息”。雨最终牺牲自己,将生命变成孩子们嘴里的“那份甜”,并在“那份甜”中融入对孩子们的“祝福的心意”。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让“雨”对孩子们深情地倾诉,令人真切地感到“雨”的挚爱之心,展现了一位春天使者的形象,一位鼓励孩子们自由欢笑、勇敢生活的爱的天使的形象。诗中的“雨”的形象以及种种的情景都具有象征性。这首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身在海外而关注中国大陆。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而“要教你们勇敢地笑”特意加之以“勇敢地”的状语,并对“笑”作拟人化的描写渲染,尤其富有意味。诗中的“雨说”,其实也就是诗人在说。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学生活动:诵读诗,明确作者及相关的常识,理解诗歌大意。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习惯,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四、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指导学生分析讨论问题1.副标题起什么作用?本诗的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这一首诗的副标“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对我们理解这首诗的题旨有什么帮助?①副标题:新闻报道中多行标题的一部分,又称辅题或子题。写在正题的后边,用以补充或说明正题,对中心进行提示。散文和诗歌中的副标题一般以是提示诗、文写作缘由为多。如《有的人》其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其实这首诗就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的创作的,目的也就是以鲜明的爱憎,赞颂鲁迅先生自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伟大精神。②副标题点明这首诗特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雨说》——教学设计第3页共4页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同时也符合孩子的心理和理解程度。此外也蕴含着另一层深意,即本诗写于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中国大陆,看到它的变化所展现的希望,而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③《雨说》这首诗的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它提示了读者,诗人写作本首诗歌的出发点是为中国的广大儿童们。诗人想借“春雨”告诉中国的儿童们,中国人传统的人文思想是“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下一代”,儿童们应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体会长者的爱抚,在无忧无虑中幸福成长。2.“雨说”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雨“说”了什么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雨说”在诗中出现了5次。这首诗通篇都是“雨”说的话。①雨首先说她到来之前,“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②雨说要“探访四月的大地……”;③雨说她是到大地上来亲近孩子们的……;④雨说自己“来的很遥远”,她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⑤雨说“来了就不再回去。……”。这些话主要表达了一个主要意思: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以此引导学生理出诗作结构,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概括各节中的内容,组织学生板书关键词。(点评板书。)概括:诗歌中主要写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即“雨”说我来了;“雨”说我爱你们;“雨”说和我一起走近美丽的春天;“雨”说要快乐要勇敢地生活;“雨”说我祝福你们。学生活动: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分组朗读,比赛式进行,小组进行朗读与概括,代表板书关键词语,共同点评与概括。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出诗作结构,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3.诗作是用第几人称写作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用第一人称写作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4.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第一节到第五节出现的景物:田圃、牧场、鱼塘、小溪。(板书:关键词语)学生活动:明确问题,个别回答,共同明确。设计意图:找出诗中形象,培养学生阅读赏析诗的能力。5.组织学生再读诗歌,找出:①雨水到来之前的景象;②雨水对于大地的滋润。(学生自由朗读,进行概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板书两种不同场景的特点:①大地枯旱②大地复苏学生活动:再读诗,明确问题,自由选择与描绘,当堂交流,共同概括两种景象。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借助诗中形象进行赏析的能力。6.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引导找出关键语句——“教你们勇敢地笑”。点拨:第三部分描写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见到春雨后“笑”的场面,运用的拟人修辞手法。点明寓意:雨希望孩子们能够冲破束缚,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学生活动:明确问题,找出相关语句,个别回答,共同明确。设计意图: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7.①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②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①引导明确:“快乐地安息”。雨的祝福是孩子们“吃着苹果擦着嘴”,意指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②引导归纳诗歌的寓意:诗人借雨融入大地的现实,赋予雨以象征意义——牺牲自己的生命,为孩子们带来追求自由、幸福的信念和理想。学生活动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