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讲:导言二、关于“人类学”一词人类学一词来自希腊文,它的英文名称是:Anthropology。它是希腊文anthropos和logos的缩写。“anthropos”是“人”或者“人类”的意思;“logos”是“逻辑”或者“科学”的意思。从字面的意义看,人类学就是研究人的学问,也就是对人类的生活和文化方方面面的研究“人是什么”,也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需要”,同时也能够帮助我们规划未来。三、三个核心概念(Keyconcepts)从人类学所要探讨的问题看,我们认为,人类学有3个核心概念。它们是:社会、文化、进化。四、人类学的学科分支(subfields)现在人类学有4个分支学科,这些学科分支是19世纪后衍生出来的,它们分别是:体质人类学、考古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或者称作民族学)和语言人类学五、中国的人类学在中国,我们所说的人类学主要是指文化人类学即社会人类学,或者叫做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研究已经达到一个比较高的阶段。似乎文化人类学可以替代人类学的其它3个分支学科。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先秦时代开始,我国就有许多著作记录和描写个民族和族群的情况,除了许多零星的记录外,许多著作比较集中地描述了某些族群的文化。有些还进行了一定的概括和分析。1、翻译原著。2、留学取经。3、学科初建。4、研究成果。六、社会人类学的学科特征、研究范围人类学家强调通过研究其他社会、研究异文化,增加对其他社会和文化的了解,来改革我们自己的习俗,来促进我们文化的发展。人类学是一门反思性的学科,其特征表现在3个方面:1、通过对各种不同文化的审视,达到对把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当作全人类一般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反思与批评。2、通过揭示我们对各种文化世界、包括我们自己的文化进行分析的努力中所固有的弱点,来打破既有观点的稳固地位,达到对知识获得一般性规律的反思与批评。3、通过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重新定位,达到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与批评。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学是一门理解他者,关心他人的学问。人类学在绝对意义上说,它的研究范围都是研究所有人类社会。而不是单单的“原始社会”。现在,社会人类学者已经将研究领域扩大到现代的乡村社会和城市社区。社会人类学家通过不同社会与文化的比较,以及通过人类文化全部变迁史的研究,概括出人类行为的原理、原则以及人类文化变迁的一般性规律,这是社会人类学研究的最高目标。七、怎样学习这门课程?1、多阅读人类学有关著作2、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3、多思考有关人类学问题八、推荐书目1、朱炳祥《社会人类学》2、孙秋云《文化人类学》3、林耀华《民族学通论》4、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5、陵部维雄《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6、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九、思考题:结合当今社会现实,谈谈人类学反思性的体现。第二讲历史构建理论------古典进化论一、概述古典进化论一般又叫做文化进化论,它是人类学(民族学)的第一个理论(或流派)。古典进化论以研究社会与文化的进化为目标。紧随古典进化论出现的传播学派,以批评进化论,强调文化传播与移动在文化变迁中的重要作用而建立理论。古典进化论与传播学派都以宏大话语来构建人类文化史,注重人类文化一致性的研究,这两种理论都带有猜想与假设的一面,它们是资本主义发展到高峰时期的乐观主义的表现,表达出强烈的欧洲文化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在20世纪上半叶遭到很多理论流派的共同批评。以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博阿斯为代表的历史特殊论派反对古典进化论的人类宏观史,而去研究各个民族、每种文化的历史,构建具体文化区的历史,他们也反对传播论,主张探讨有限地域的有限历史。同时,博阿斯的历史特殊论派主张文化相对论,强烈地颠覆了欧洲文化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到了20世纪50年代,进化论又获得一次复兴,初期的宏大话语与欧洲中心主义的声音越来越微弱了。二、古典进化论的思想渊源1、18世纪欧洲社会思想家有关学说的影响2、人类学本身思想脉络的影响。3、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三、古典进化论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1、泰勒及其思想泰勒是英国第一位人类学教授。他的著作有:《人类早期历史和文明的发展研究》(1965)、《原始文化》(1871)和《人类学》(1881),代表作:《原始文化》。泰勒的核心理论就是文化进化论。泰勒系统地阐述了文化进化的原理、进化的机制以及研究方法。这一贡献使他成为人类学史上第一个流派古典进化论的开创者之一。泰勒将人类文化共同性的原因解释为人类心智的一致性。泰勒论证文化进化理论运用了两种方法:文化遗留分析法;比较法。泰勒的进化思想已经预设当时欧美的文明是最先进的。然后将世界其他民族的各种文化依次放置在低于它的阶段。他的标准也是依据欧洲社会文化的标准制定的,主要依靠技术水平为基础来区分蒙昧、野蛮与文明,这是欧洲文化中心主义的表现。2、摩尔根及其思想。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是古典进化论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研究人类社会进化问题。主要著作有《易洛魁联盟》(1851)、《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亲制度》(1871年),《古代社会》(1877)等,代表作为《古代社会》。摩尔根社会进化研究的主要结论也是认为人类社会经过了蒙昧-----野蛮------文明的发展。其研究思路和方法与泰勒基本相同。他认为世界上各民族的差异性是因为他们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且各发展阶段是固定不变的。摩尔根对人类社会经过了蒙昧-----野蛮------文明阶段进行了系统性论证。他从3个方面说明了这种系统性:(1)生产技术发展阶段论。(2)家庭发展阶段论。(3)氏族理论。摩尔根凭借上述3种理论建构起一部人类社会的“蒙昧----野蛮----文明”的宏观进化史。这种进化过程是人类共同的,是人类心智一致性的表现。摩尔根的理论遭到了后来人类学家的责难,主要是由于他用生产技术的发展程度来建构社会发展分期。忽视了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况且他所列举的生产技术分期特征也存在问题。在古典进化论中,研究社会发展史的还有瑞士的巴霍芬、英国的麦克伦南等等。三、对古典进化论的评价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流派古典进化论,关注人类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宏观发展,这种进化论是单线进化论,不考虑环境与地理所造成的文化区域性与民族性,其立论基础是是人类心智能力的一致性。这一理论是适应西方文化与社会的“进步性”为前提的,为欧洲中心主义作了论证。后来的人类学者批评古典进化论是一种“猜想的历史”或“推测的理论”。四、思考题:古典进化论的主要思想是什么?第三讲历史构建理论-----传播学派一、概述传播学派是将人类社会文化的变迁原因归因于传播,即文化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传播学派3个基本观点:人类的独立发明是有限的;世界的文明都是由少数几个文明传播的结果;传播是一个历史过程。传播学派分为德奥学派和英国学派。二、拉策尔、格雷布内尔、施密特和德奥传播学派拉策尔是德国地理学家,是德国传播学派的先驱。他的代表作是:《人类地理学》、《民族学》、《土地和生活》。德奥传播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德国人类学家格雷布内尔和奥地利人类学家施密特。格雷布内尔的主要著作:《大洋州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05)《民族学方法论》(1911),格雷布内尔的理论为“文化圈理论”,格雷布内尔是一位历史学家,他试图把人类学变为一门历史科学。他认为一个文化圈是由很多个文化因素构成的。他认为要寻找文化传播的痕迹,应当先分析“文化亲属关系”,其标准是:“质的标准”;“量的标准”。格雷布内尔把人类形形色色的文化归结为单个的、一次的现象。凡是相同的文化现象,不论在什么地方,他认为都属于同一个文化圈,因而也起源于某一个中心。其他国家或地区相同或类似的文化现象,完全是由于文化传播的结果。在格雷布内尔看来,世界文化的历史,就是若干文化圈及其组合在世界范围内迁徙的历史。于此,本来看似研究文化的横向的空间的地理传播的传播学派,也可以建构出纵向的、时间的世界文化的宏观历史。施密特是维也纳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化研究是为宗教教理服务的,主要著作有:《神灵思想的起源》(1912-1955),《比较宗教史》、《民族学的文化史学方法》(1937)等。施密特在研究中发展了格雷布内尔的文化圈理论,并注重在研究中进一步发展历史趋向,并将自己的方法称为“历史研究法”。他按照文化圈的顺序来划分人类发展阶段,认为最“古”的“文化圈”同最早的历史发展阶段是一致的。2三、英国传播学派英国传播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里弗斯、史密斯以及佩里。里弗斯的主要人类学著作:亲属组织和社会组织》、《拉美尼西亚社会史》里弗斯的主要观点:各民族的联系及其文化的融和,是导致人类进步的推动力。史密斯以及佩里持极端传播主义的观点。他们认为:世界文化都是从一个中心传播出去的,这个中心就是埃及。所以被称作“泛埃及主义”,史密斯后来提出埃及中心说。第四讲历史构建理论----历史特殊论派一、博厄斯及其思想:以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为首的历史特殊论派是一种以历史特殊论为基本理论核心、以文化区为研究方法、以文化相对主义为研究态度而建立起来的人类学理论。博厄斯反对宏观人类文化史的建构,而重视并强调微观的具体的文化史研究。博厄斯认为,人类学的任务就是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全部总和,因为这种总和才能构成人类的历史。同时,博厄斯并没有忘记对于文化发展规律的普遍探索。一般人认为,博厄斯是一个不喜欢建构理论的学者。可事实上,他只是反对抽象假说的理论。博厄斯提出“历史方法”,认为人类学家要发现普遍的法则,需要揭示环境条件在文化创造与变迁中的作用,用历史的眼光实现历史的连接。博厄斯的研究方法为:先研究具体的历史,才能揭示普遍的规律,进而达到对人类历史的重建。历史特殊论的理论基点必然导致运用文化区的研究方法,因为具体的历史只有在一个具体的文化区里面方可进行研究。博厄斯为了重建普遍历史而去研究具体的文化区域的历史,或者说在普遍历史目前还无法建立起来的时候更需要研究具体文化区的历史。二、关于“文化区”“文化区”是博厄斯学派研究文化的单位。博厄斯是在整理民族志资料并进行陈列品分类时提出了“文化区”概念的。后来博厄斯的学生威斯勒对这个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威斯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它是由众多单元组成的。这种文化结构是包括多种层次,最小的单元叫做“文化特质”,比文化特质高一层的文化单位叫做“文化丛”,它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文化特质构成。比文化丛更高的单元叫做“文化型”。同丛、同型的文化特质占据着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地域叫做“文化带”,它是以一系列相关的文化丛互相结合,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并占有一定的地域。而“文化区”的地域则更广阔。同一文化区内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相同的、在生产和生活上最为重要的文化丛。四、关于“文化相对论”由文化特殊论必然导出文化相对论。文化相对论是一种认为文化只能依据该文化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历史传统等背景来理解与评价的学说。它既是一种文化理论,也是一种文化态度,还是一种文化策略。作为一种文化态度,文化相对论认为各民族的文化价值是平等的,文化没有优劣之分,衡量文化的标准是相对的。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是各民族适应环境的结果,都是自己创造的,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一切评价标准都是相对的。博厄斯的学生本尼迪克特对文化相对论作了比较形象的比喻。“弧圈”比喻。现代文化和“原始文化”同样的都是实现人类潜力的方法。不能认为现代文化比原始文化高级或者先进。这是一种尊重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态度,是一种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态度,是一种对人类前途充满深刻人文关怀的态度。作为一种文化策略,文化相对论对于欧洲中心主义起到了颠覆作用。博厄斯以及他的学生们批评西方一些学者提出某种文化发展与评价的绝对标准总是反映出西方人自己的文化,因此,研究者要克服偏见。博厄斯提出,研究者的立场要站到他所研究的那个民族的立场上并采用被研究者的视角。而不能是欧洲中心的立场与视角。这个看问题的方法在后来的人类学者中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就是所谓“他者的目光”,或本地人的视角。“他者的目光”的意义极其重大。五、对“文化相对论”的评价文化相对论看到了文化特殊性、民族性的一面,忽略了文化普遍性的一面;它强调了从内部观察的角度,而忽视了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