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际体系与中国和平发展的宏观国际环境密切相关。国家利益是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主要动力,只有融入国际体系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国际体系几个主要特征表现为:和平发展是大趋势。各国利益交织竞争主要采取和平方式。主要大国间出现和存在进行合作的可能,大国间虽然存在矛盾,但发生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和战争的可能性较小。中美关系在起伏中向前发展。中俄政治经济关系迅速发展且仍有较大潜力;中日政治矛盾出现了缓和的迹象,两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深化;对于中国而言,必须尽一切可能争取对自己比较有利的全球性和地区性国际体系。关键词:国际体系;国际环境;1.1国际体系概念关于国际体系的概念学者们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国际体系没有统一定义。在中文里,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中国国内有关国际体系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对国际体系的界定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对国际体系的界定与英国学派国际体系的概念基本一致,指世界大国之间的互动组成的体系结构。因此,国际体系很大程度存在某种等级制结构。第二类所使用的“国际体系”事实上是指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学者人数较第一类多,指出国际体系是由密切联动的各行为主体构成的,具有结构、功能,并与环境互动的有机整体;它包括国际行为主体、国际力量结构、国际互动规则和国际机制等方面。我认为国际体系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的互动所构成的一个整体,是国际上各种主要力量相对稳定结构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国际机制、规则、理念等构成的统一体,具有整体性、层次性、联系性、功能性等特征,国际体系总是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之中,但在一定时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通常大规模战争会推动国际体系的变迁,而大国战略关系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吉尔平认为,国际体系是变化的,如果国际权力的分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就会有新的社会政治力量的产生,外交关系将会重新组合,给国际体系带来变革。自1978年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开始了与国际社会接轨,中国不仅开始融入国际体系,而且开始成为这个体系的重要成员1.2当前国际关系的特点当前的国际体系正处于转型之中,表现为国际格局单极化与多极化的复合发展。国际体系转型是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趋势背景下进行的。一方面,单极化偶有抬头的趋势,单极指一个国家的能力达到不能被抗衡的一种结构,冷战后的美国就处于这种地位,美国利用自己强大的实力,绕开联合国等具有国际约束力的组织,利用武力实现本国目的。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就是一个例子。由于单极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背道而弛,因此遭到多数国家的反对。另一方面,各国的国力在不同程度的发展,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使国际体系出现多极化的趋势,由于多国的制约,美国不能在任何问题上随心所欲。如欧盟的发展,法、德等国都有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的想法;俄罗斯实力也明显复兴。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保持稳定,经济繁荣昌盛,影响力不断扩大。这些都对美国单极化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此外,在国际与地区事务处理上,出现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交替的态势。单边主义主要表现在美国的对外政策上,多边主义主要体现在地区合作中,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不顾盟友的反对,撇开联合国单独行动,就是一种单边主义的表现。而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欧盟一体化的深入,欧盟合作的内容由经济、金融向外交、防务等方面的扩展都体现了多边主义的趋势。多边外交活动影响和积极作用就是在整个国际社会形成对成员国有一定约束力的国际制度、规则、规范、组织和程序。国际体系的转型的特点是世界正向于一个合作更广泛和秩序更稳定的和平方向发展过程中,中国在对国际体系的认知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也越来越以主动的、富有自信的姿态融入现存的国际体系中去,目前的中国已经越来越多地与整个国际体系连在了一起。国际体系有其发展规律。即国际体系中的霸权维持国和霸权挑战国是维护国际体系稳定的基础。其变化发展是以热战还是冷战的形式进行,最终的结果可归结为三种:“挑战者”成功登顶;“霸权者”巩固霸权;“霸权者”和“挑战者”两败俱伤,使“霸权者”盟友坐收“渔人之利”而成为“新主”。因此,国际体系的演变历程告诉我们:中国在不可能成为霸权国的情况下,不要贸然成为挑战霸权国的一方。中国要吸取历史教训,既不能盲目对抗,也不能一味附和,既不盲目追随,也不随意挑战,而努力去做“斗争-合作者”,该斗则斗,该合则合。在维护中国最大利益的基础上,在国际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参考文献[1]夏立平:《当代国际体系与大国战略关系》,时事出版社,2008年版[2]刘鸣:《国际体系:历史演进与理论的解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3][英]巴里.布赞,理查德.利特尔:《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