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与政策专题四.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四:主要内容:“第三世界”的由来这一术语是由法国人口学家、经济历史学家阿尔弗莱德·索维在1952年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当时除了两个对抗的世界——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第三世界。1955年亚非会议以后,这一术语逐渐被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所接收。联合国也在这一年正式使用“第三世界”这一术语。1964年,联合国第一届贸易发展会议,首次用“发展中国家”来指代这个国家群体。1973年9月,第四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正式把“第三世界”的术语写进会议的《政治宣言》中。1974年2月,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的战略构想。同年,邓小平在特别联大会议上作了关于“三个世界”的发言。西方学术界与毛泽东、邓小平在如何界定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上存在分歧,但在第三世界的划分上是一致的,双方都把“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这两个术语等同使用。一、第三世界的兴起与作用1.第三世界崛起的三个里程碑亚非会议由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五国发起,于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尼的万隆举行。中国代表团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率领下参加了会议,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异”原则。亚非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者参加的国际会议,是第三世界崛起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七十七国集团形成于1963年。1964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七十七国集团因此而得名,并一直沿用至今。七十七国集团在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发挥了先导作用;在加强南南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推动南北对话,缓和南北关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不结盟运动由原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前总统纳赛尔和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发起,于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的原则和宗旨是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化。不结盟运动诞生后,在反帝、反殖、反对集团政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铁托、纳赛尔和尼赫鲁2.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促进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深刻地改变着联合国的面貌促进了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和壮大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成为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力量1971年10月,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讨论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二十三国的提案,并通过了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图为决议通过时的联合国大会会场。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发展模式比较一、东亚模式内涵“东亚模式”并没有严格的具有权威性的界定。通常,它主要被理解为东亚各国或地区(主要指亚洲四小龙、东盟及日本)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中的成功的共同做法或经验。“东亚模式”的本质是:东亚经济在政府主导下所实行的一种以出口导向为主要内容的赶超型发展战略模式。二、东亚模式特征:1.外源型(区别于西方内源型现代化)2.市场经济与政治干预相结合(区别于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和华盛顿共识)3.威权主义政权(区别于西方民主议会制)4.儒家文化(区别于基督教文化)(一)东亚经济模式特征东亚经济发展阶段亚洲四小龙亚洲四小龙腾飞的奥秘(二)东亚政治模式:“威权主义政治”东亚“威权主义政治”特征“五五体制”自民党38年一党执政人民行动党自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以后一直执政至今1961年至1979年,朴正熙威权政治国民党统治下长达40多年的“党国体制”日本新加坡韩国台湾“威权主义”特征集权政治体制(强人政府、一党优势、军人干政→强制型稳定)现代性国家特征(代议制形式、专家治国、健全法制、反腐倡廉)渐进民主化进程(鲜明政治、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三)东亚文化特征:儒家文化圈李光耀的“亚洲价值观”:1.国家与社会先于个人,并强调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坚持集体主义的人际伦理和要权观2.强有力的施行仁政的“好政府”3.维持有秩序的社会4.家庭是整个社会的基础,也是人们工作的动力和目标5.崇尚和谐与协商,没有非黑即白的强烈对抗意识,重视通过协商取得共识。”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2010年世界竞争力排名IMD排名前十名其它主要国家排名TextinhereTextinhereTextinhere2.中国香港3.美国4.瑞士5.澳大利亚7.加拿大8.中国台湾9.挪威10.马来西亚韩国(23)泰国(26)日本(27)印度(31)南非(44)俄罗斯(51)6.瑞典中国大陆(18)巴西(38)1.新加坡拉美模式是指战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和战略。20世纪80年代,许多拉美国家陷入长达10余年的通货膨胀和债务危机之中,经济形势非常困难,急需找到一条通过经济改革而摆脱困境的道路。1989年,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原所长、曾在世界银行任职的经济学家约翰·威廉姆森,系统地提出指导拉美经济改革的10项主张,也即“华盛顿共识”。20世纪90年代,“华盛顿共识”和“休克疗法”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在拉美广泛传播,创造轰动一时的“拉美模式”。20世纪90年代,“华盛顿共识”和“休克疗法”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在拉美广泛传播,创造轰动一时的“拉美模式”。但实施一系列自由化政策后,这种放任自流的经济发展模式,使一些拉美国家的民族工业丧失了国际竞争力,政府失去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从而贫富差距不断加剧,社会矛盾激化,拉美这种以“华盛顿共识”为指导的模式面临危机。“华盛顿共识”仍难以解决拉美“债务危机”智利外债智利外债拉美之病:贫富差距过大基尼系数基尼系数,又译基尼指数或坚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找出了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这个指数在零和一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亦然。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该系数:*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东亚与拉美基尼系数比较拉美对知识产权保护仍然不够来源:新华社2003年4月21日中国模式VS印度模式威权体制VS民主体制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起步VS第三产业超常规发展出口导向型VS内需拉动型公有制主导VS私营企业发展儒家文化VS印度教文化印度“硅谷”——班加罗尔及印度宝莱坞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新钻11国”(Next-11,简称N-11):巴基斯坦、埃及、印度尼西亚、伊朗、韩国、菲律宾、墨西哥、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土耳其、越南“金砖国家”VISTA远景五国:越南(Vietnam)、印尼(Indonesia)、南非(South-Africa)、土耳其(Turkey)和阿根廷(Argentina)三.发展中国家政治及对外关系1.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在战后新获得独立的民族国家面前,摆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发展道路。少数国家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绝大多数国家选择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建立了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还有少数国家继续保留着封建的、前资本主义的因素,仍在旧的基础上蹒跚而行。影响发展中国家选择资本主义道路的因素:(1)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选择:从国体来讲,发展中国家主要有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前资本主义制度。西方共和制政体传统君主制政体军人政权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政体1999年利比里亚政变,政变士兵在街头巡逻。2006年,泰国前总理他信因军事政变下台2009年6月28日,洪都拉斯发生军事政变(2)发展中国家的政党制度选择:政党制度一党制一党优势制两党制多党制无党制(3)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成效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摆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期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获得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成为国际舞台上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它们在不断探索着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参与的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集权体制逐步向民主体制发展。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正在化解种族、部族、民族矛盾,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正在形成。绝大多数国家政局稳定,保持着良好的政治环境,为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4)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仍然艰难曲折外部原因:政治发展艰难曲折宗主国的影响超级大国的争夺民主化浪潮(4)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仍然艰难曲折内部原因;政治发展艰难曲折资本主义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与传统势力的矛盾多民族殖民主义祸根民族政策失误多宗教共存政策不当(5)政治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据统计,从1960年至1976年,在亚非拉地区约有30个国家发生了40次成功的军事政变。在拉美地区,除墨西哥外,所有的国家都发生过军事政变。在非洲地区,从1957年至1997年的40年间,由内部冲突导致非洲国家政府“非宪”更迭共78次,88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被推翻。案例:卢旺达大屠杀卢旺达大屠杀发生在1994年位于非洲中部的卢旺达,胡图族的政府军与图西族的卢旺达爱国阵线(RwandanPatrioticFront、简称RPF)之间所发生的武装冲突,是一场有组织的大屠杀,也叫做卢旺达内战。当时据说在这场武装冲突中遇难人数超过一百万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指伊斯兰教中要求遵守伊斯兰基本教义,并用它来规范和约束穆斯林社会和生活的思潮。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政治上主张建立伊斯兰政权,依靠国家政权来实现伊斯兰教的统治;在社会生活方面,主张全盘伊斯兰化,反对世俗化,反对西方。这股思潮随着20世纪70年代伊朗的“伊斯兰革命”的胜利而迅速发展起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消极作用主张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政治国家,违背了历史发展方向;某些国家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正力图通过合法的议会斗争掌握国家政权,使这些国家的政治发展受到了严峻考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极端分子的恐怖活动,直接威胁着有关国家的政治稳定和人民生命安全。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极端组织对地区冲突的介入、渗透和干扰,使地区冲突雪上加霜。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极端组织的活动为“新干涉主义”提供了借口,不利于国家稳定和世界和平。中东地区复杂的民族宗教冲突跨国性,甚至是影响整个地区的民族关系问题,如持续半个多世纪的阿以冲突,以及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等。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关系,主要是伊拉克、土耳其等国境内主体民族与库尔德民族的关系。伊斯兰教中世俗力量与原教旨主义的冲突,以及逊尼派和什叶派间的教派斗争等。愈演愈烈的伊拉克宗教冲突2.发展中国家对外关系的变化与调整冷战时期,南北关系的发展第二阶段(至20世纪70年代末)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第一阶段(1945年—60年代初)民族解放运动第三阶段(80年代末)南北关系处于僵局冷战后的南北关系(1)南北关系中的政治问题日益突出在西强东弱的形势下,北方国家将人权、安全和军控的重点由原苏联和东欧国家转向南方国家,使南北在政治领域的矛盾凸现出来人权外交(2)南北经济矛盾更加尖锐(3)南北对话与合作关系加强南北关系既有对立斗争的一面,也有依存合作的一面。南北相互依存是客观存在,南方国家只有经过斗争才能求得与北方国家的合作,南北只有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多极化的发展,北方国家从自身的利益考虑,开始重视加强南北合作。南北关系冲破了相对单一的经济内容,而日益向多层次、多方位和更广泛的领域发展。APEC西雅图会议APEC茂物会议具体表现亚洲:美国提出“新太平洋共同体”的构想,并于1993年倡议召开了西雅图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非正式首脑会议,随后形成了一年召开一次会议的固定模式;日本则以亚洲作为战略依托,加紧了对亚洲市场的开发;西欧大国,竞相与亚洲国家发展经贸和政治关系,欧盟15国与亚洲10国在1996年、1998年和2000年先后三次举行了亚欧会议,共同探讨建立面向21世纪的亚欧新型伙伴关系问题。APEC上海会议中东:美国通过1991年的海湾战争,取得了在中东地区的主导

1 / 8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