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辞赋体:又称“郭小川体”,是诗坛上一种全新的郭小川自己独创的诗歌体式,吸收了我国古代楚辞和汉赋的长处,将自由体和古典辞赋中的优点熔铸为一体,形成铺陈、排比的长句格式,故也称为“新辞赋体”、“长廊式”或“政论体”。其格局比较严整,章节大致对称,语言自然流畅,音韵铿锵和谐。更好地表达作者激越浩瀚的战斗豪情和情不自禁的议论与深邃的哲理思想。代表作:《青纱帐——甘蔗林》、《乡村大道》、《团泊洼的秋天》2,反思文学:1979年2月,茹志娟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的发表,标志着“反思文学”的兴起。“反思文学”是在“伤痕文学”的诱导下诞生出来的一种更深刻,更有历史意蕴的文学,对包括“十年动乱”在内的整个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历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力图揭示出人们心灵伤疤和社会伤痕的病因,接触到“左”倾错误的社会的和思想的根源。由感性展示进入理性归结,促使人们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进行再认识,再评价,总结历史经验,避免悲剧再重演。代表作品有:张贤亮《绿化树》、《灵与肉》、高晓声《李顺大造屋》、谌容《人到中年》、王蒙《蝴蝶》、古华《芙蓉镇》6山药蛋派:上个世纪40年代初,山西作家赵树理坚持用大众化、通俗化的手法,写出了一批关注农村农民的优秀作品,这些带着乡土味的创作方法,被文学界称为一种流派——“山药蛋派”,代表作家是赵树理、西戎、马烽等,他们的作品紧跟农村前进的步伐,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和农民的心态变化。以幽默风趣的格调创造各种有思想、生活内蕴和情趣的典型人物,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几个历史时期的面貌,热情歌颂了农村的新人新事。代表作品有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三里湾》改革文学:新时期小说创作的第三个浪潮是“改革文学”,“改革文学”的出现,意味着作家们开始收回对历史反思关注的目光,注意力转向了沸腾的现实生活,“改革文学”把理性思考的方向转向了现实生活,从不同的侧面和视角,深入反映了现实改革中的各种斗争与冲突,写了新人,写了变革,写了变革中的新景象和新问题。代表作品有: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贾平凹《腊月·正月》、王润兹《鲁班的子孙》、张贤亮《男人的风格》。这些小说紧紧追踪时代改革大潮,从农村、工厂、城市和军队及党的领导等角度深入把握当代改革生活的精神内核,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开拓者的形象。7革命样板戏林彪、江青一伙在《座谈会纪要》中,一方面要“彻底搞掉”“文艺黑线”,另一方面要“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最光辉最灿烂的文艺”,要通过“亲自种试验田”、“搞出好的样板戏”来“巩固地占领阵地”。他们开创的“新文艺”、搞出的“好的样板戏”就是8个样板戏:现代京剧《智取威虎》、《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寻根文学:寻根文学发端于1984年,兴盛于1985年,代表作家有韩少功、郑万隆、阿城、李杭育等。他们的小说创作集中地典型地体现了“寻根”文学的美学特征。寻根文学是对新时期以来文学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越,是一次质飞跃。由寻根文学开始,新时期文学升入到一种回归本体意识的创作境界,作家们运笔如神,把思想解放的笔峰伸入到民族历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况,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寻根文学的兴起标志着新时期小说创作的重要转折。代表作品有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王蒙《活动变人形》、贾平凹《浮躁》。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荷花淀派的作家大多以冀中地区,特别是白洋淀地区的农村乡土人情为经,以不同历史时期的农村生活现实为纬,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从日常事、儿女情落笔,勾画出急速变化的时代风云。此派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伤痕文学:文革后,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一批旨在批判和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体现在对文革批判及揭露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精神残害,在艺术上都采用了能明确剖析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手法。它是新时期小说创作所推涌出来的第一个浪头。代表作品有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8三突出原则是“四人帮”反动文艺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从“根本任务论”出发制定的文艺创作模式。“三突出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要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根据他们这一创作模式,在舞台和作品中要求所有人物都要为英雄人物做铺垫;第一号英雄人物必须“高大全”,都是先知先觉,头上闪着光圈,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七情六欲的人物。第一次文代会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意义:①第一次文代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崭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②大会确定的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及根据当时的情况提出的“普及第一”的总方针,为中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指明了正确的道路。③使长期被迫分离的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革命文艺队伍会师北平,全国具有不同倾向的一切进步的、爱国的文艺工作者欢聚一堂,共商如何建设人民的新文艺、开创人民文艺新的历史时期的大事。④因此,它既是“在新民主主义旗帜下,在毛主席新文艺方向之下胜利的大团结、大会师”的盛会,也是建设人民新文艺的大动员、大誓师的大会,对繁荣和发展中国当代文学起了巨大的保证作用和推动作用。《人到中年》陆文婷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①形象分析---成长于五十年代的陆文婷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医德高尚,深受病人的信任和爱戴。她从容、冷静、外柔内刚,平时少言寡语。她爱丈夫子女,可是又是一位不称职的母亲。②典型意义---陆文婷的追求和奋斗,凝聚着我国知识分子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她的坎坷经历与悲剧命运直射了一代知识分子的苦难历程;她的平凡而高尚的品格,则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共同特征。陆文婷的形象倾注了作者饱满的激情,以深沉的思考提出了震撼人心的社会问题,以深情的笔调诉说了中年知识分子报国的热忱、壮志难酬的无奈与力不从心的苦衷。闻捷诗歌的艺术特色1具有火样的激情,是具有特色的生活之歌。无论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都是激情之歌、生活的赞歌。2善于刻画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描写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在他的抒情短诗里,人物的形象是单纯的明朗的。在叙事诗里,更着力塑造出一批思想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3鲜明的民族特色,浓烈的地方色彩。4语言朴实无华,准确传神。5构思巧妙、新奇,内心世界的描写很细腻。《人到中年》的艺术特色:⑴在艺术结构上,作品运用双重结构的方式,先是按发病、守护、诊断、垂危、抢救、初愈等病情的变化和治疗过程来安排情节结构,这属于小说的外在结构;接着侧重于对主人半生经历的介绍和回顾,这才是小说的内在结构。通过主人公病中的幻觉、朦胧的忆念,以及丈夫、好友、同事、领导、病人等人的回想,把陆文婷的身世、学业、工作、爱情、家庭生活等并不连贯的生活图景,采用倒叙、补叙、追叙的插叙等手法加以描绘,形成纵横交错,穿插铺排的自由结构,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跳跃性。⑵在艺术表现方法上,一方面作家充分发挥传统现实主义善于通过真实细节描绘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长处;另一方面又借鉴和利用西方现代派经常采用和梦幻、潜意识的手法和类似电影剪辑的蒙太奇手法。⑶小说语言清新优美,文笔细腻,字里行间洋溢着诗情和哲理。裴多菲的诗在小说中三次出现,贯穿于小说各个篇章,构成了一曲纯真圣洁、抒情浓郁的交响乐,鸣响在陆文婷的心灵深处,表达了主人公的深沉真挚的心情,给小说带来一种美的旋律和悲剧的氛围,使人们在哀婉的情调中,更深刻地思考造成陆文婷身心“断裂”的主客观原因。1天安门诗歌运动背景---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与世长辞,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感到无比悲痛,对当和国家的前途感到深深的忧虑。然而,“四人帮”竟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择手段地压制和阻挠人民悼念周总理的活动。全国人民面对他们的倒行逆施。早已积怒在胸,忍无可忍。主题---深情悼念周总理,愤怒声讨“四人帮”。对坚持马列主义、破除现代迷信的思想解放的强烈要求,对实现4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殷切呼唤。意义---政治上,它为最后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奠定了伟大的群众基础,又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上,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尤其是诗歌创作的繁荣,提供了宝贵的启示4《致橡树》的艺术特色1虽是爱情诗,但是表现的不只是诗人的爱情观念,它蕴含着深广的思想内容。2诗人鄙视为个人功利而“攀援”高枝的世俗;追求双方人格的平等和独立;在真正平等的基础上,追求的爱情是:心灵的相通。这首诗超越了庸俗的爱情观念,蕴含了深广的思想内容。这首诗主要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对爱情心理的具象作了深层次的刻画,求得不同凡响的审美效果。1《百合花》的艺术特色㈠在内容上:1通过普通平凡的一面表现了人物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作者把激烈的战争场面移到幕后,选取了战争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纠葛,完成了拥军爱民这一重大主题的开拓,取得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①从人物入手切入主题,人物有三:“我”、通讯员、新媳妇。“我”是叙述角度。②通讯员:英雄(舍己救担架员)性格:内向;能力:欠缺(借被失败)。木讷(畏女战友)。普通平凡(异于以往文学中英雄的自信、高大、智勇双全——人性美(爱生活、爱美:绑腿、树枝、野菊花)——人情美,关心他人(战友:馒头;新媳妇:被子;担架员:生命)③新媳妇(被子)不借:普通(有私心,封建。既不太先进,也不太落后)——借(气一气——后悔)——献(忏悔)心灵之美,人性之美。2、流露出了悲剧意识①美的破灭——通讯员之死(鲁迅论悲剧);②以乐景抒哀情;③意义:对以往文学中歌颂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反拨,融入世界反战文学潮流。(二)在人物塑造上:1运用大量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百合花——通讯员、新媳妇纯洁美好心灵的象征。树枝、菊花——爱美、爱生活。馒头——关心他人。肩上破洞——忘我个性2、通过语言、行动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情感。通讯员与我拉开又保持一定的距离(对异性难为情;爱护、关心同志)新媳妇开始笑-不愿拭洗伤员-给通讯员拭身子-缝补破洞-气势汹汹地嚷(少女新婚的甜蜜-害羞-愧疚带来的心理失衡)(三)在结构上1、情节的淡化:戏剧性低,无贯穿始终的冲突;2、双线结构:外在情节线:竞走-借被-牺牲-献被。内在情节线:“我”:生气-喜欢-爱上-思念-痛悼新媳妇:玩笑-后悔-自责-忏悔3《苹果树下》的巧妙构思诗人要表现自由欢快的劳动生活中青年男女相爱的甜蜜个多趣,运用象征的手法,采用倒叙的方式来临摹姑娘的内心活动,巧妙地用苹果比喻爱情,借苹果的生长成熟过程,暗喻爱情的孕育、发展和成熟。例如,“枝头的花苞还没有开放,小伙子就盼望它早结果”,以此比喻小伙子求爱的心切,可是,姑娘这时尚不理会小伙子的倾慕之情,淡淡地说:“别用歌声来打扰我”。全诗正面写劳动,侧面写感情;表面说苹果,实际写爱情,唱了一曲劳动和爱情之歌。5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态势(特征):新时期小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历程:复苏期(1976—1977)、繁荣期(1978—1984)、转折期(1985—1989)①从1976年4月5日的“四五”天安门诗歌运动到1977年底刘心武的短片小说《班主任》发表前夕,是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复苏期,小说的发展处于酝酿阶段。②从1978年的“伤痕文学”的兴起到1984年改革文学潮头的基本结束,是新时期小说创作的繁荣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③从1985年到1989年,是新时期小说创作的转折期。1985年起,新时期小说开始进入到一个崭新奇异的创作境界。“在这一年,中国当代小说家们以及他们的作品头一次失去了统一——统一的观念,统一的精神,统一的思路,统一的手法直至统一的语言”陈奂生的形象和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