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课程期末复习指导汉语言文学专业2006年文学概论复习指导与练习文学概论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讲授文艺理论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有关文学创作、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通过对文学的审美特质、文学的社会属性、文学创作、文学发展、文学鉴赏与批评的一般规律的讲授,使同学们树立观点、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本课程开卷考试,考试题型共有四种:填空题、判断正误题、简答题、论述题,学生要注意在回答判断、简答、论述题时,应结合实际,也就是所要结合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其他文学现象来加以阐释或论述。文学概论单元辅导(一)绪论绪论部分是全书的一个总论,是对文学艺术的总体的认识。中心是回答文学的本质是什么,文学有什么特点。从总体上把握文学的性质和特点,对于学习整个课程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重点提示:1.文学对生活的反映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再现与表现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2.审美意象及其特征审美意象是文学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是作家艺术家审美认识的结晶,是他们根据实际生活中的体验、认识创造出来的具体、可感而又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和具有审美价值的情境。四大特征:虚实结合、情理结合、主观性与客观性结合、社会功利性与审美愉悦性结合。3.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特点文学是用语言作为媒介构造审美意象,其特点为:意象的间接性、概括的广泛性、思想的丰富性。第一编文学与社会本编在绪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论述文学与社会人生的关系,明确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文学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关系。重点提示:1.文学的本源文学艺术的起源: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的手和脑,为文学艺术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前提,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文学创作的源泉: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2.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审美作用审美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愉悦作用。3.文学的人民性、党性和创作自由文学的人民性是指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待人民的态度问题。同情人民大众,表现人民大众的情感、愿望,代表他们的利益,就是具有人民性的作品。文学的人民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认识和理解这一概念时,要注意历史地、辩证地看问题。文学的党性与创作自由的关系:文学的党性与创作自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党对文学事业的领导,要尊重文学艺术的特征,遵循文学艺术创作的规律,使作家艺术家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独特的个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作家艺术家在进行文艺创作时,也要按照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使自己的创作同党和人民的事业结合在一起。4.文学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文学为人民服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文学蓬勃发展的前提。文学概论单元辅导(二)第二编创作论本编主要讲授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研究作家如何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创作出真实典型的文学作品来。重点提示:1.文学的创作过程,构思的中心作用文学创作过程可分为互相关联的三个阶段:审美感受一艺术构思一艺术传达。形象地说,也就是“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过程。艺术构思,是作家根据一定的创作意图在意识中把丰富而零乱的审美感受孕育为完整的意象体系的思维过程。2.审美思维及其特点审美思维是人类审美活动中采用的思维形式,它以审美感知为起点,通过联想、想象和幻想形成审美意象,实现审美愉悦。审美思维的三个特点:第一,始终不脱离感性材料;第二;联想、想象、幻想;第三,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3.艺术的真实性与典型性艺术真实,是艺术家在真切的人生体验基础上,通过艺术的创造力,以虚幻的形式揭示出来的实际生活的真谛或本质。文学艺术的典型性问题,是同真实性问题紧密相连的。只有具有真实性的意象,才谈得上典型性;而典型性则是意象真实性的进一步发展、深化,是优秀的文艺创作的根本标志。意象的典型性,表现为鲜明的独创性、普遍性的统一。4.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是指作品中那些体现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和情趣,与作品展现的特定环节相吻合,既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又显示出鲜明的个性特征的人物。典型环境,是作家围绕人物所建构的、体现一定历史时期人际关系本质的环境。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是互相依存的,不能截然分开。人物与人物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人物与环境的关系。5.典型化的规律.典型化,指的是使本来不典型的或不那么典型的人、事、物向着典型的方向发展、变化,即对来自生活的素材进行加工提炼,使之成为艺术典型。典型化的规律,是创造艺术典型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其规律可以概括为:典型化必须从丰富生动的实际生活出发,典型化必须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6.作家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创作方法,是指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按照一定的要求表达思想感情、再现社会生活、建构审美意象的原则。创作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家可以从自己的审美观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作方法,还可以在不同的题材和不同的艺术样式中,运用不同的创作方法。7.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异同现实主义的基本特点:第一,在对待现实的态度上,强调在对人物和事件的如实描绘中发掘社会生活的本质;第二,在人物的塑造上,注意描写实际生活中的人物,并把这些人物真实地描绘出来;第三,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往往表现为细腻的描绘,客观的叙述,冷静的刻画,朴素的语言。浪漫主义的基本特点:第一,在对待现实的态度上,大都不屑于对现实作精心的描绘,而力图表现生活的理想;第二,在人物意象的建构上,赋予人物以理想的光辉,致力于理想英雄人物的刻画;第三,在艺术表现手法—仁,浪漫主义要求有宏伟的气势、昂扬的节奏、大胆的夸张、绮丽的幻想、缤纷的语言。8.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基本要求:理想与现实的高度统一;倾向性与真实性的有机融合;歌颂英雄人物与表现群众力量的一致;将绮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与精确的描绘结合起来,鼓励艺术手法的多样性。文学概论单元辅导(三)第三编作品论本编讲授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及其诸要素:主题、题材、情节、结构、语言、体裁、风格、流派、民族特点等等。重点提示:1.广义题材、狭义题材,题材的差异性。2.素材的定义。3.主题的含义、主题的时代性4.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的意义:塑造人物形象;强化文学作品主题;增强艺术感染力。5.结构的基本原则:第一,结构要服从主题的需要;第二,结构要达到本身的完整周密;第三,结构要适应各种文学体裁的不同要求;第四,结构还应照顾到本民族的艺术欣赏习惯。6.文学语言的基本要求:准确、鲜明、生动。文学作品语言的特点:除文学语言的基本要求外,其特殊要求为,具象化、凝练含蓄、新鲜多样、富有音乐性。人物语言的基本特点:符合人物的自身特点,即人物的身份、教养、气质和个性。7.各类体载的特点。诗歌:第一,饱含着丰富的感情和想象;第二,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第三,节奏鲜明,语言凝练,音调和谐,具有音乐性。散文:第一,篇幅短小;第二,题材广泛;第三,结构自由;第四,富有诗意;第五,手法多样。小说:第一,细致而多方面地刻画人物;第二,完整而生动地叙述故事情节;第三,充分而多方面地描写环境。戏剧文学:第一,分幕、分场、高度集中;第二,戏剧语言的特殊性,即:高度的个性化和充分的表现力,富有行动性,明朗动听而又含蓄深邃;第三,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影视文学:“逼肖自然”与“超越自然”的统一。特殊手段:镜头、蒙太奇、电影特技。8.风格的意义和作用。文学风格的多样性。文学风格既体现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也表现在作品的形式上,即表现于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中。表现方面为:第一,题材的处理和主题的开掘上;第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第三,情节处理、结构的安排上;语言表现方面更为明显。9.文学流派的性质。在一定历史时期,思想倾向、艺术见解、创作风格相近的作家,自觉不自觉地结合起来的文学派别。10.文学民族特点的形式表现:语言、结构、体裁和表现手法。文学概论单元辅导(四)第四编发展论本编讲授文学发展的规律,包括文学发展与社会经济及其它因素的关系,也包括文学自身发展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重点提示:1.文学发展的社会根源。文学的发展归根结底受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决定与制约。表现为,从内容看,从文学表达的内容看,其思想情感,揭示的社会关系以及再现的生活场景,无不来源于一定的经济基础,而非凭空产生。从文学的发展看,经济基础是决定文学发展、演变的根本原因。应强调的是,其制约和影响,往往不是直接的,其变更所带来的文学艺术的变化,往往是比较缓慢的。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现象。2.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辩证关系。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在继承的基础上革新,在革新的前提下继承,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继承是基础,革新是目的,革新是矛盾的主要方面。3.继承文学遗产的意义与原则文学概论单元辅导(五)第五编鉴赏论本编讲授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探讨文学作品如何发挥其社会作用,阐述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规律。重点提示1.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意象的再创造2.鉴赏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3.文学批评的意义和作用4.文学批评的标准。典型性、独创性、民族性。即:第一,由革命的倾向性与艺术的真实性的有机统一而形成的高度的典型性;第二,由作家对于社会人生的独特体悟与艺术上的创新精神所形成的艺术的独创性;由批判地继承民族文学的优秀遗产而形成的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鲜明的民族性。5.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文学批评的原则:第一,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相结合;第二,整体把握与具体分析相结合;第三,动机与效果相结合。文学批评的方法:第一,诠释考据;第二,印象批评;第三,伦理道德;第四,社会历史;第五,心理分析;第六,神话一原型;第七,唯美派;第八,形式派;第九,新批评派;第十,结构主义;第十一,接受美学;第十二,比较文学。综合练习题一、填空1.文学艺术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2.别林斯基曾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和来说话。3.是一切艺术门类的共同特征。4.审美意象的概括性主要表现在与。5.文学是用作为媒介构造审美意象,这就使它具有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自身特点,即、、。6.历史上关于文学起源影响较大的说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______。7.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_____,而过去一切文学作品对今天的创作的借鉴作用,只能说是“______”而不是“______”。8.文学对社会生活的能动作用,从总体上看是一种________,它包括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9.文学阶级性的复杂性,艺术上的原因是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__。10.文学创作的过程,也就是建构的过程。这个复杂的过程可分为互相关联的三个阶段,即、、。用形象的语言说,是一个由“”→“”→“”的过程。11.浪漫主义实质上是文学上的。12.人的思维方式有多种,其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一种是,作家的文学创作,其思维形式主要是。13.审美思维的第一个特点是,第二个特点是,第三个。14.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基本标志。15.艺术之真,具体地说就是、、。16.文学史上出现的各种文学流派,大体有两种不同的情况:文学流派和文学流派。17.“”,是恩格斯在批评《城市姑娘》时对文艺创作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18.侧重再现的作品,创造典型的方法,一般归结为两大类:一是用鲁迅的话是“”的方法;另一类是。19.灵感是一切创造性劳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周恩来用“,”八个字对灵感产生过程作了科学的概括。20.情节是叙事文学作品内容的构成因素之一,其组成一般包括、、和四个部分。21.文学作品的形式由、、、和表现手法等因素构成。22.题材和主题的关系十分密切,两种的关系可概括为:。23.“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是在《》中提出来的。24.文学作品语言除应具有广义文学语言的、、的要求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即、、、。25.叙事性文学作品语言,由和两类语言构成。26.按照“五分法”,文学作品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