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歌词继“大风”——帝王诗词剪影帝王作诗,上古的且不说,从汉高祖起,历朝为数不少,差不多代有其人。这些人自称“上天之子”,既是江山主人,又是风骚领袖,影响着一代诗风文风。其中少数人,如曹操父子,南唐后主等,其创作成就斐然,在文学史上堪称大家。历代好文之主,可分“开国雄主”、“太平天子”及“亡国之君”三类。力拔山兮气盖世——开国雄主诗在第一章中,我们叙述过汉高祖刘邦当皇帝后回沛作歌的事。他的歌词很简单,就只三句。刘邦没有多少文化,但这首《大风歌》的确很有气魄,体现了一代雄主的胸襟,可谓千古绝唱。所以后代称颂帝王诗歌,多以“大风”为喻,如“歌词继《大风》”(唐宋之问句)、“仰咏《大风》诗”(唐赵彦昭句),等等。无独有偶,西楚霸王项羽,也算是秦末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他与当时还是汉王的刘邦争夺天下,最后被刘邦包围在垓下。夜里,他听见四面都是楚歌声,大为吃惊,以为汉军已占领了楚地,预感到败亡就在眼前,于是悲歌一曲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的歌是唱给美人虞姬的,这就是著名的“霸王别姬”。头句回首他值得骄傲的往事,第二句是写眼前的穷窘和失利。骓,是他常骑的一匹骏马。接着抒发他面对美姬无可奈何的心情,表现了英雄末路的悲哀。我们不以成败论歌诗,应该说这首歌也非常有个性,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尤其是“力拔山兮气盖世”句,一个曾不可一世的军事统帅形象,刻画得十分鲜明。刘、项都是楚人,所以他们的歌都是“楚歌”,句中有语气词“兮”,就是明显的特点。相传虞姬当时曾和歌一首,则用的是五言: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乐生!历史上开国帝王中最富风雅文采的,要数曹操父子。曹操没有当过皇帝,但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事实上的皇帝,只是当时三国鼎立,未能统一中国,但他开创了魏的基业,待曹丕受禅后,即追尊为魏武帝。他的儿子曹丕即魏文帝。曹丕的同胞弟弟曹植,曾封陈王。曹氏父子及他们属下的一批诗人(“建安七子”),诗歌文情并茂,慷慨激昂,悲凉苍劲,形成独特的风格,后世称作“建安风骨”。汉末,天下大乱,曹操曾与众诸侯讨董卓。后军阀混战,连年战争,蒙受深重苦难的是士兵和广大百姓。曹操对此感慨万端,在所作《蒿里行》中写道: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2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幅悲惨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曹操最著名的诗,是他征乌桓时所写的《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有“东临碣石有遗篇”句,所谓“遗篇”,就是指这首诗。大海雄伟的气魄,正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曹操终身征战,犹如“老骥”,然而“壮心不已”,奋斗不止,表现出非凡的气魄。曹操在战争之余“横槊赋诗”,颇有文武双全的英雄气概。曹丕、曹植,都是文学史上很有名的诗人。曹丕的诗较少反映社会现实,多写爱情和离别之类题材,代表作为《燕歌行》,开七言歌行之先;他的《典论·论文》,总结了建安作家们的长短,又为文章进行分体,在文学理论方面很有建树。曹丕曾与他的弟弟曹植争夺过继承权,也就是太子的位置,曹丕取得了胜利,因此两弟兄的关系很紧张,曹丕千方百计想杀掉他这位同胞弟弟。据说曹丕做皇帝后,曾命令曹植在七步内作诗一首,要是作不出来,就要杀头(行大法),曹植应声吟道: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然”,与“燃”相通。萁,是豆的茎杆。诗中以做豆腐时用豆杆烧汁,比喻兄弟“相煎”,十分贴切。据说曹丕听诗后很觉惭愧。因曹植七步成诗,所以当时盛传一时,人们称曹植为“绣虎”,是说他文采锦绣雄于一世,有如老虎。南朝宋的著名诗人谢灵运曾说天下共有才一石,曹植独得八斗,他自己得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可见对他的崇敬。因此,后人常以“八斗才”称曹植,若恭维别人有才学,便说“才高八斗”。从总体来说,曹植的文学成就高于他的哥哥。曹植流传最广的作品还有《洛神赋》,传说也与曹丕这位开国皇帝有关。据说曹植曾求甄逸的女儿为妻,没有成功。甄氏女后来嫁给袁绍的儿子袁熙,袁绍败亡,被曹丕所得,立为妃,后来因郭后进谗言而死。曹操知道其中的原故,就将甄妃的遗物玉缕金带交给曹植。曹植见物,不觉泪下。回封国时,经过洛河,见河中有一个美丽的女子,就是甄氏,对他说:“我本来已将心许给了王,这枕头就是我在娘家时准备的嫁妆。现在交给王,以满足从前的心愿。”说完后,人便不见了,曹植于是作了这篇赋。不过传说虽美,后人多不信,认为这赋是描写梦幻中的洛神故事,与甄妃无关。赋中以十分优美的文字,生动地塑造了洛神纯真美丽的少女形象,那缠绵的情思。婀娜的体态,读后无不给人留下极为深3刻的印象,成为历代传诵的名篇。如描写洛神的一段: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风。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花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南朝时代的开国之君,尤其是齐梁君主,大都喜欢作诗,不过他们政治上既无建树,诗也多为“宫体”,不足称道。唐代,前面说过,是我国古代诗歌最发达的时代,然而开国皇帝高祖李渊没有留下诗篇,大约不通此道,而他的儿子李世明,即唐太宗,却爱好文学。太宗虽是第二代皇帝,若论功业,他实际上也是开国之君。太宗写过不少诗,尤其喜欢与群臣唱和。最初,他受六朝诗风的影响,作的是轻浮绮丽的宫体诗。有次他叫虞世南和作,虞世南奏道:“圣上的诗固然很工,然而诗体不雅正。上面有这个爰好,下边就更甚了。臣担心这诗一传出去,天下人跟着学,把风气搞坏了,因此不敢奉诏。”太宗认为他说得有理,搪塞着说:“这是我试你的。”虞世南死后,太宗写了一首诗,叙述古今兴亡,自认为摆脱了宫体,但叹息失去了这位知音,说:“钟子期死,伯牙不再鼓琴。如今我写的诗,给谁看呢?”于是命令褚遂良将诗在虞世南的灵座前焚烧,算是祭奠这位曾劝导过他的诗人。在今天看来,唐太宗的诗仍然没有完全脱离宫体,但部份作品内容充实,确为佳作。最著名的是《帝京篇》,他在序中说这诗是“明雅志”的,即表示一切“不系之于淫放”,而潜心于“文治武功”。《帝京篇》共十首,叙述长安宫殿的宏伟,而归结于“虚心诫淫荡”,表示要“临民恩惠养”、“纳善察忠谏,明科慎刑赏”,不愧为封建时代的“明主”。当时,太宗命李百药一起作,百药的诗进呈后,太宗很称赏,说“你怎么老子还有如此雄壮的才思、新颖的诗致呢”?太宗以他的特殊地位,对唐诗的繁荣及唐代诗风的转变,有一定的影响。唐末五代,天下大乱,文化事业受到极大摧残。尤其是北方,长期被文化较低的少数民族统治者所统治,几乎谈不上文学创作。最后,宋太祖赵匡胤基本统一了中国,建立宋朝。这是一个转折点,预示着中国文化在继汉唐之后,又一个繁荣的时代已经到来。宋太祖是武夫出身,得天下之初,颇轻视文人,但他后来逐渐认识到“文”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于是劝大臣读书,用文臣分治天下,自己也“手不释卷”,开一代风气。太祖自己也作过诗。据说他在当皇帝之前,有人咏《初日》诗,他认为言语虽工而意思浅陋,于是曾自咏一首,道: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这诗见宋人所作《庚溪诗话》,据说表明他早有“混一之志”,但诗意浅俗,算不上佳作。又据《后山诗话》,宋军在包围南唐国都金陵(今南京)时,南唐派徐铉前来,想用口舌解围。徐铉是南唐的著名学者和诗人,他知道太祖不懂文,于是在太祖面前大肆夸耀南唐后主如何博学多艺,有“圣人之能”,并当众朗诵了后主的《秋月》诗,说此诗天下传诵。太祖听罢大笑,说:“这不过是寒士的寒酸适罢工了,我可不说这些。”徐铉不服,说你不要说天话,并请太祖也吟一首看看。当时满朝文武既吃惊又害怕,面面相觑,都知道太祖不擅作诗,很是着急。太祖从容地说:“我当年从秦中归来,经过华山下,醉卧田间,醒来后正见月出,有这样两句诗:未离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万国明。”徐铉听罢大为惊讶,只得屈服,满朝文武转惊为喜,一齐向太祖称贺。太祖的弟弟赵光义,即宋太宗,也有开国之功,较其兄长来更重视文治。他喜欢出险韵4叫臣下赋诗,弄得大臣们往往不能终篇,又特别擅长下棋,臣下弄不明白,只好“诉不晓而已”。他的诗除佛教偈颂外,流传下来的很少,恐怕也不大精通此道,如《太平兴国七年季冬大雪赐学士》,就不算高明:“轻轻相亚凝如酥,宫树花装万万株。今赐酒卿时一盏,玉堂闲话道情无?”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经过北宋时期文化的大发展,虽历靖康之乱,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已相当高,所以南宋之初,作家、诗人如林,不可与草创开国的北宋初年同日而语。高宗喜欢作诗,诗的水平也比太祖、太宗高得多。他曾观赏黄庭坚所书的唐人张志和的《渔父词》十五首,于是诗兴大发,提笔和作了十五首,宋人评论“清新简远,备《骚》《雅》之体”《庚溪诗话》。今天读来,确实写作水平不低。下引第一、二首:青草开时已过船,锦鳞跃处浪痕圆。竹叶酒,柳花毡,有意沙鸥傍我眠。扁舟小缆芦花风,四合青山暮霭中。明细火,依孤松,但愿尊中酒不空。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事,明州(今浙江宁波)的象山,有个读书人叫史本,他家种有一株木犀,忽然变成红色,而且有非同寻常的香气,于是嫁接了一枝献给高宗。高宗十分喜爱,画了一幅扇面赐给从臣,并在扇面上题诗二首,第一首是:“月宫移就日宫栽,引得轻红人面来。好向烟霄承雨露,丹心一点为君开。”此事传出去,文人雅士自然十分欣慕,争相传布扇面及题诗,又纷纷到象山接种木犀,据说一年要接数百枝,史本因此发了家。由此可见高宗的诗画,在当时颇有影响,算是一位有文采的皇帝。宋以后开国君主,文化都低,可不述。总的说来,开国君主或起于草莽,或出于兵家,而以武定天下,所谓诗赋风雅,还来不及经营,大多不足道。正如毛泽东《满江红》词所说:“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但他们开创一个新的时代,为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客观的社会基础,即便他们自己的诗作不算高明,也是值得一提的。问君能有几多愁——亡国君主诗词“宁做太平犬,不作离乱人”,这是老百姓的话。其实贵如皇帝,又何尝不是如此。对于亡国君主说来,其命运恐怕还不及普通百姓,因此他们的儿女有“愿世世不生帝王家”之叹。自然,他们之所以亡国,是咎由自取,不应怨天尤人,更无可同情;只是往往累及无辜的姬妾儿女,未免可悲。如东汉灵帝,就是一个极其昏庸的君主。他为了避暑,曾修建所谓“裸游馆”。阶上铺着青苔,挖渠引来凉水,再乘船游漾在清沏的水中,选有美色的宫女划船,奏起《招商曲》以招来凉风,并自作《招商歌》,道:凉风起兮日照渠,青荷昼偃叶夜舒。惟日不足乐有余,清丝流管歌玉凫。这使我们想起汉高祖的《大风歌》,看看他的后世子孙如何不肖,也实在可叹。灵帝“乐”极悲来,由于荒淫,只活了三十四岁便死了。他的儿子刘辩继位,即汉少帝,只当了六个月5皇帝,就被董卓废为弘农王。就是这个毫无权力的弘农王,董卓也不会让他做下去,派李儒送毒药,要他自杀。王不肯喝,然而到这份上,已是身不由己,不得已,只好与妻唐姬宴别,弘农王悲歌道:天道易兮我何艰,弃万乘兮退守藩。逆臣迫兮命不延,逝将去汝兮适幽玄。王又叫唐姬起舞,姬举袖也悲歌一曲:皇天崩兮后土颓,身为帝王兮命夭摧。死生路兮从此乖,奈我茕独兮心中哀。歌毕,弘农王对唐姬说:“你是王的妃子,一定不会再嫁给吏民为妻,自爱,从此永别了!”于是喝毒药而死,年仅18岁。刘辩夫妇生离死别的两首歌,使人想起“霸王别姬”来,只是项羽毕竟是英雄末路,要比刘辩死得轰轰烈烈得多。南朝宋、齐、梁、陈,政权屡相更迭,诗风也日下,齐、梁时所谓“宫体诗”,便是代表。“宫体诗”是梁简文帝萧纲与词臣徐陵等人相互唱和的一种诗体名,内容多是写宫廷生活,表现的则是男女情爱,词采华丽,偏重形式,因而历来就遭到严厉批评。不过据今人研究,“宫体诗”描写所谓女人“横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