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商务网共享和传播管理资源,引导管理人实现卓越管理无忧商务网共享和传播管理资源,引导管理人实现卓越管理世纪之交中国面临的金融危机何清涟中泰两国经济背景比较1997年7月2日泰国中央银行宣布泰铢实行浮动汇率制以后,当天泰铢应声下跌20%多,由此引发的金融危机像台风一样席卷东南亚,随后又袭击了新加坡、台湾和韩国,整个世界为之震憾。应该说,这次泰国的金融危机是多年来泰国经济高速发展积累下来的问题的总爆发,整个东南亚世界都受到这次泰铢贬值的株连。而这次危机袭击的下一个目标将是哪个国家或哪个地区,谁也无法预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策研究部的负责人杰克.布尔曼指出,金融危机很可能会从一个国家蔓延到另一个国家,从而危及整个国际市场金融体系。可以说,这次泰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是对东南亚“经济奇迹”的挑战,也是对中国的一次挑战。因为泰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总背景,与中国颇多相似之处:一、投资导向有误,在房地产业上积压资金过多。在过去10多年里,泰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资金,政府未能制定相应的政策,将资金引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而是放任让资金流向价格暴涨的房地产业。据法国《解放报》的统计,泰国的金融机构近几年在房地产业的投资已达2300亿法郎,无力偿还的贷款总额达700亿法郎。而另一份资料表明,泰国银行的呆帐目前已达400亿美元。金融业运作困难使得许多金融机构濒临破产,这本身就孕育着不稳定因素。在投资导向上,中国与泰国有类似之处:至1996年底止,商品房的积压已超过6800万平方米,由此发生的资金沉淀达1200万亿元(1)。这些沉淀的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贷款。对商品房积压的痛苦,不少投资者(主要是“公”字号投资者)似乎没有感受到,就在存量还未消化之时,又有大量新增商品房积压,1996年房地产开发投入3825.29亿元资金,而销售额却只有1340.38亿元(2)。二、在金融体制调控机制不健全时过分依赖外资,埋下金融风险隐患。1992年,泰国政府取消了延用几十年的保护资本市场的管制,成立了曼谷国际银行,使得泰国公司较易吸收海外资金,从此开始肆意借贷外资。然而就在放宽管制的同时,泰国政府将泰铢的汇率与美元挂钩。为了保持这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稳定,泰国不得不让泰铢的贷款保持高利率,其结果是大量的套利短期资金流入,加剧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到金融危机爆发时为止,泰国外债已高达850亿美元。与此同时,泰国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正在下降,市场份额正在缩小。泰国1997年7月25日公布一项到1998年9月这一财政年度的预算披露,1996年泰国经常性的项目逆差是14.3亿美元。这一切成为金融危机的隐患,一有风吹草动,大量外来短期资金就会抽走,导致金融动荡。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资的的机率大大增长:1991~1996年8月止,利用外资直接投资达1610.7亿美元;1979~1995年,通过各种方式利用外资共2291亿美元。近3年来,中国已成为第三世界的头号引资大国,是世界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引资大国。下列这组数字值得关注:无忧商务网共享和传播管理资源,引导管理人实现卓越管理无忧商务网共享和传播管理资源,引导管理人实现卓越管理表一: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中国国际警戒线国际标准备注外汇储备与短期债务比例617%80%印尼73%,马来西亚186%,菲律宾84%,韩国147%,泰国109%外汇储备支持进口时间7个月3~4个月外债与GDP的比例15.5%50%1995年外债余额1065亿美元。1979~1995年各种形式利用外资共达2291亿美元经常项目逆差与GDP的比例-2.5%经验表明,这一比例控制在0-5%时有利于经济增长,大于5或小于0时不利于经济增长外汇储备增长率与GDP增长率2倍0.3-1.2这一国际标准是指发展中国家,不包括发达国家外国直接投资+经常项目逆差与GDP的比例5.7%-2.5%资料来源:(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最近公布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虽然中国总是强调中国国情特殊,不能仅以国际通行标准来判定中国外汇储备是否过多,但上述指标严重偏离常态至少说明中国外汇储备增长快速增长应该放缓。因为过量外汇储备首先会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使政府抑制通货膨胀的各种努力的效果降低。同时在中国现行的结售汇制度下,只要有外汇流入,央行就得拿出人民币资金收购──根据近两年深圳等地银行透露出来的信息,已发现有国际短期资金大规模流入“恶意”套取利息。对于国际间的这种短期投机,国际金融投机专家索罗斯曾“谆谆告诫”各国政府:“市场中留有投机空间是政府的错误”,因为只要政府在市场里留下了市场投机机会,就会有人来投机──为了抵消外汇占款的增加,信贷规模不得不相应收缩,从而使得没有外汇收入(流入)的部门很难得到贷款,被迫限产甚至停产。而过多外汇储备,又使得本可以利用的大量外汇资产闲置不用,在客观上限制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速度。国际上通常用将储备转化为生产性投资所能增加的产出来表示持有外汇的机会成本。考察中国的实际情况,尽管企业经营效率、投资配置效率,甚至整个经济体制都很不理想,但这种低效率还不应该低到投入产出比例比外汇存款和购买国外债券的收益还要低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持有过多的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相当高昂。还有一点必须提到的是,1996年我国出口贸易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头6个月的出口贸易更是严重滑坡,后半年则稍有回升。有人分析这是因为出口贸易退税率下调引致。但我国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相比有下降趋势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上述种种,正如法国储蓄及信托银行负责新兴国家的经济学家法迪勒.拉库阿所分析的那样:东南亚大部分国家都面临着工业投资过多、房地产危机、进口增加、经济增长放缓及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而且同时,这些国家的货币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同美元挂钩,使得其货币的市值高估,无法反映其国际竞争力与经常项目收支。无忧商务网共享和传播管理资源,引导管理人实现卓越管理无忧商务网共享和传播管理资源,引导管理人实现卓越管理大量资本外逃与金融危机的关系还有一个必须提到的问题,即中国的资本外逃与金融危机生成的关系,这一问题一直是官方讳莫如深的话题。近10年中国资本外逃情况如下表所示:表二:资本外逃与外债增长:中国与其它国家的比较单位:亿美元国别1976~19821983~19851976~19851985~1994资本外逃/外债增加额(%)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秘鲁委内瑞拉乌拉圭菲律宾韩国2703003603825068461-107010170602601001053031062.7012.006.4064.8032.80101.3027.3036.1021.80中国402.8752.30资料来源见王军:”中国资本流出的总量和结构分析”(《改革》1996年第5期)。据研究者指出,中国自1985年以来的资本外逃占外债增长比例达到了52.3%,超过了80年代世界上15个债务负担最沉重的国家资本外逃的平均水平,而且在进入90年代以后接近甚至超过了每年新增的外债额。换言之,在中国政府大量向国外举债的同时,却有超过一半的资本通过各种途径流失,也许是永久性地“消失”在国外。英国伦敦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顾问沃尔先生在一份给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从1989年至1995年间,中国长期资本外流的总量可能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约有500亿美元是未经政府批准的,“不是所有长期资本外流都经过政府批准。大部分长期资本是通过非法转移的形式流到国外的。这从国际收支资本帐户中出现的大量‘误差和漏洞’中反映出来。这种资本的数额从1989年的3.3亿美元上升到1995年的178亿美元(包括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沃尔还指出,到1994年为止,中国在海外共建立了将近1万家企业,遍布全世界各地,但投资主要集中在香港、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事实证明,中国非法的资本外流是香港等地的重要资金来源,据估计,到1995年为止,中国企业和个人在香港投入300亿~400亿美元的资本(3)。大量资本外逃毫无疑问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国家付出高额的机会成本借贷外资,这边却不断有巨额资金流出并消失在国外。可以肯定这种资本外逃是构成金融危机的源头之一。国企负债与国有银行的困境中国国有独资银行所面临的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和国有企业那种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引起的。近两年,各种传媒有时露出的一些不完整的数据却足以让人看到这一问题足以引起金融危机的现实性。自从中国对国有企业实行“拨改贷”以后,许多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几乎全部来源于银行贷款,国企差不多等于白手起家,无本经营。这就造成了国有企业高达75%以上的负债率及利息成本(1997年中的数据表明负债率平均高达80%),而且这些债务来源单一,主要来自银行贷款。由于企业和银行无忧商务网共享和传播管理资源,引导管理人实现卓越管理无忧商务网共享和传播管理资源,引导管理人实现卓越管理的历史关系如此,两者之间的这种借贷关系一方面使银行不堪重负,另一方面也使企业啧有烦言,认为不少利润转移成融资成本,利息与利润的变化加重了企业的负担:1980年利息与利润比率是1:0.033;1990年是1:1;1995年是1:1.73(4)。这样就在银行和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企业需要银行借贷,而借贷的高利率加上借贷成本(如信贷员的“回扣”,银行负责审批者的“好处费”以及借贷关系建立过程中的大量“交际费用”等等),又使企业不堪重负,于是从拖欠贷款到逃废利息,银行的烂帐不断增多,信贷资金过多沉淀,金融风险不容忽视。据统计,到1996年底,死账及呆账累计达6000亿元以上,再加上企业赖帐及拖欠等,银行的不良债务比率已高达25%左右。自“拨改贷”以来,国有银行自有资产的比率就一直处于下降地位。据资料,在“拨改贷”前夕,国有银行自有资产比率占70%左右,以后随着国有企业债台高筑,银行自有资产比率一直处于下降地位,到1996年国有银行自有资金比率下降到只有3%左右(5)。而美国银行的负债率为50%,亚洲国家除日本之外都比我国要低。其实只要平时留心读取各种信息,就会发现金融危机早已在局部地区露出蛛丝马迹:广东揭阳市一家银行下属的城市信用社,自1995年起拖欠大批存户近两亿元人民币的欠款,有关人员被政府当局于1997年7月扣留调查(6)。据传媒透露,这种地方银行分支机构发生问题已有不少。1996年8月,广东某市体改部门对辖内的金融机构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各家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流通延缓,风险上升。该次调查涉及的金融机构(含网点)共有870个,总的存款余额(帐内外)64.37亿多元,总的贷款余额(帐内外)71亿多元。按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规定,64.37亿元存款,该市可用的信贷资金只有48.3亿元,而实际贷款余额为71亿元,存贷比例失调,各家银行为弥补逆差,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平衡,超负荷经营十分严重。表三:广东某市对金融机构的调查情况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三项贷款占总贷款比重(逾期贷款、呆帐贷款、呆滞贷款)50%60%70%贷款回流率(收回贷款与发放贷款之比)73.3%信贷资金周转率0.82次0.75次0.53次这次调查对“三项贷款”的分析表明,“三项贷款”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实际上能按时、安全还回来的贷款所剩无几。整个银行系统的经营效益并不比国有企业好多少,调查显示,该市银行1995年亏损3.5亿元,1996年上半年的数字是2.86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亏损2.44亿元,占85.35%。1995年,5家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年收息率为28.69%,1996年上半年下降到18.64%,银行的经营举步维艰。贷款回流率和信贷资金周转率下降,无形中减少了可用资金,使银行的资金运作更加困难。大量银行信贷资金的沉淀,削弱了银行的应急偿付能力,一旦触发挤提存款风潮,就会由于难以确保提现而触发支付危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