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1当当代代西西方方文文论论((11))管管月月娥娥南南京京师师范范大大学学外外国国语语学学院院幻灯片2前言幻灯片3课题名称“当代西方文论”解读“当代”主要是指20世纪(历史阶段的划分从来就是主观的,任意的,主要是为了叙述的方便,文学理论的分期当然也很难绝对划定一个具体的年代。20世纪西方文论异彩纷呈,个人觉得最值得我们去了解)幻灯片4“西方”主要是指欧美(所谓东西方本来是地域上的概念,现代意义上的“西方”,则在政治、经济、文化意义上有所不同。经济上,日本归于西方,如西方七国(八国,俄罗斯)首脑会议,就包括日本;政治上,主要受体制影响,限于西欧和美国,东欧与俄罗斯被排斥在外,也不包括日本,但日本一直在寻求霸权,试图挤进西方的行列;文化上,不包括东亚国家,日本在文化上属于儒家文化圈,属于东方文化,印度虽仍是英联邦成员,但有自己的本土文化传统,也只能算是东方。)(日本和印度都汲取了西方文化的营养,但东方文化的底蕴仍占主导地位,而因为东、西欧拥有共同的文化传统,因此我们的西方文论不包括日本、印度,但包括俄罗斯、波兰、匈牙利、丹麦、奥地利等国家)幻灯片5“文论”是“文学理论”的简称,主要是指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的批评理论,也包括戏剧、电影等(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对文学规律的总结,对具体作品的评判,对文学新潮的倡导、推动等方面的系统理论),涉及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文学作品的内部规律、文学作品创作与鉴赏的基本方法、主体创作和鉴赏文学作品的心态等方面的研究。(作者、作品、读者、社会文化)幻灯片6世界↑作品↙↘作者读者幻灯片7怎样学习西方文论以大家为主(能把握时代脉搏、抓住时代文学理论的根本问题、较深入全面地阐释)以文论家原著为主(直接了解文论家的看法,说了些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说,有哪些渊源,对后世有哪些影响等)(他人评价仅作参考,外文原著)与文艺作品结合(文论是对具体文学作品的概括和总结,源于创作和欣赏实践)幻灯片8与文艺思潮、具体时代背景结合(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及其理论概括或是理论主张等,常与整个时代密切相关)与中国文论结合(有些理论和规则是可以跨越国界的,就如同数学、物理和化学等。比如,世界观与创作方法之间的关系,艺术作品的文本分析方法和创作方法等等)(与西方文论相比,中国当代文论显得较为落后,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论曾有过很大成就,西方现代派大师庞德等人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学和文论影响下创作并提出理论主张的。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文学的共同规律,使两类文论互补,更可看出西方文论自身的特色。)(中国古代文论强调整体性、感悟式等等)(传神)幻灯片9学习目的1、了解西方文艺批评理论(丰富、深刻、片面)(盲人摸象的故事);2、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学位论文做准备(乌斯宾斯基的视点理论)幻灯片10教学方法与考试教学方法:课堂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记笔记,如果有时间,可以进行一些课堂讨论;课后阅读参考书目考试:闭卷与开卷相结合闭卷:主要是基础知识(题型:流派与代表人物配对、名词解释、简答题);开卷:写论文(训练写作能力)(分析作品或流派)幻灯片11参考书目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朱志荣,《西方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幻灯片12当代西方文论概观两大主潮两次转移两个转向幻灯片13两大主潮当代西方两大哲学思潮: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人本主义:以人为本,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他哲学问题。(向内看)科学主义: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现象的认识论根源都归结于数理科学,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其思想基础在20世纪主要是主观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向外看)幻灯片14当代西方文论的发展虽有独立性,但在思想基础、理论构架、研究方法等许多重要方面深受这两大哲学思潮的影响幻灯片15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文论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文论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如瓦莱里的象征主义诗论高度重视人的个性、个体的心灵活动和重建个体的精神史;庞德的意象主义诗论虽有形式主义倾向,但主要方面接受了表现主义的影响,强调诗歌意象应表达诗人感情与理性的“复合”)幻灯片16表现主义(克罗齐关于艺术是抒情的直觉和表现的理论,把非理性的“直觉”提升到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地位上,作为解释文学艺术本质的决定性机制。)精神分析学文论(以弗洛依德等人为代表,发现了“无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并由此出发,对文艺现象作出种种独特的解释,揭示出许多过去被忽视的文艺创作与接收的重要心理特征,在20世纪西方文论中发生了深远影响)幻灯片17直觉主义文论(柏格森,以“绵延”的生命冲动为基础,用作为非理性的神秘心理体验的“直觉”来说明文艺的本质,对稍后的意识流文论有重要启示)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包括荒谬派)文论(是20世纪前半期思想最深刻、内容最丰富、影响最巨大的人本主义文论,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论高举人道主义大旗)存在论文论(海德格尔,自称“反人本主义”,但其出发点和核心仍然是作为“此在”的人)幻灯片18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法兰克福学派,关心的中心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所造成的人的全面异化,往往希翼通过文学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或减少异化,求得人的包括心灵在内的全面解放)解释学和接受理论(受到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论的直接启示,非常重视主体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在审美理解与解释活动中的作用,基本思路未超越人本主义范围)幻灯片19当代西方科学主义文论当代西方科学主义文论俄国形式主义及其后继者布拉格学派(受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影响,提出以科学方法研究文学的“内在问题”,其目标是研究文学的内在规律,揭示文学之为文学的“文学性”,即文学中的语言形式和结构)幻灯片20英美语义派和新批评派文论(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深受逻辑实证主义影响,把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最基本手段;新批评派一反浪漫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文学批评传统,把研究的重点从作家或作家的心理、社会、历史等方面转移、集中到文学作品本身的形式、语言、语义等“内部研究”方面来,以突出研究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幻灯片21结构主义文论(20世纪中期达于鼎盛)及相关的符号学、叙事学(是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在文学研究上的应用,,也是布拉格学派、新批评等文论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也强调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注重研究与作者无关的文学文本本身及其“构造”和“关系”,以揭示文学文本表层结构底下的深层意义和结构。结构主义是对存在主义的反动,明确打出反人本主义的旗号。)幻灯片22解构主义(致力于消解结构主义,但在细读文本、从文本语言切入展开解构批评的思路上与结构主义一脉相承;虽与科学主义的主旨不合,但更自觉地反对人本主义。德里达的一篇论文题为《人类的终结》,既指人走向终结,又指人本主义哲学维护的人类自身目的的终结)幻灯片23注意点上述划分和勾勒只是大体上的,有些很难归入任何一脉,如解构主义;两大主潮在发展过程中经常有碰撞、冲突,也时而有交流、沟通,甚至渗透、吸收,如原型批评,既受精神分析学影响,又受人类学和结构主义的影响,是多种思想学说的交融与综合;解释学与接受理论在坚持人本主义的大前提下将“语言——意义”的结构主义基本思路吸纳进来;女权主义批评也兼有两者的特点幻灯片2420世纪后半期西方文论中的两大主潮交融渗透的趋势有所增强;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文论,有许多后现代特点,很难用两大主潮及其交融来概括。幻灯片25两次转移两次转移第一次: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作家→作品文本);第二次: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文本→读者、接受者)。幻灯片2619世纪的西方文论19世纪的西方文论占主流地位: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实证主义;有种种不同,但研究重点完全一致,都以研究作家为主;浪漫主义:强调天才和“主体第一性”,关注作家的创造性想象、灵感等;现实主义:虽把艺术真实性放在首位,但通过对作品的研究,还是把批评的重点落在作家身上;实证主义:更关注作家的生平、传记等方面的研究,试图与其作品互相印证。幻灯片2720世纪的西方文论20世纪的西方文论初期:延续19世纪研究重点,如象征主义、意象派和表现主义文论;发展:精神分析学批评(如弗洛依德把作家的作品与作家童年、少年时代的心理乃至病理历程结合起来研究,以后者来解释前者)、直觉主义和意识流文论(仍然重点研究作家的心理、意识活动)幻灯片28二三十年代起: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派崛起,西方文论研究重点发生悄变,从以作家研究为主逐渐转向以作品研究为主;俄国形式主义:只关心文学作品本身的语言形式和结构,不关心有关作家的生平与心理;英美新批评:“意图谬见”说和“感受谬见”说把文学作品与作家、读者两方面的联系一刀两断,只孤立地研究文学作品本身;结构主义:把文学文本作为唯一的研究对象,罗兰·巴尔特声称,作品诞生后,“作者死了”,作者意图与文本无关。幻灯片29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论(重点研究文学作品的同时,开始关注读者的接受问题,如英伽登认为读者也参与了文学作品的构造,萨特也对读者的再创造给予高度评价。)、结构主义文论(后期也开始注意读者的阅读问题);20世纪六七十年代:解释学和接受理论(完成了当代西方文论第二次研究重点的转移,即从作品文本转到读者接受上来)、解构主义文论(达到顶峰)幻灯片3020世纪文学理论研究重点的这两次转移不只是研究对象或重点的偶然转移,而且反应了文学观念的历史性、根本性变化。既体现了整个文学活动中“作家创作→作品文本→读者接受”三个主要环节的逻辑顺序,也显示了20世纪西方文论历史演进的基本轨迹。幻灯片31两个转向两个转向出现两个转向是当代西方文论最重要的特征非理性转向语言论转向幻灯片32非理性转向(理性→非理性)非理性转向(理性→非理性)主要就人本主义文论而言19世纪以前的西方古典文论同古典哲学一样,是理性主义占主导地位(从笛卡尔到康德,再到黑格尔)。人能认识和主宰世界的理性精神被看着人之为人、人高于动物的本质所在。人本主义与科学、理性主义无根本冲突。幻灯片3319世纪起,随着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理性主义开始衰退,叔本华、尼采非理性主义的唯意志论问世,为20世纪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对立埋下伏笔。进入20世纪,人本主义哲学和文论中非理性主义逐渐占了上风,实现了“非理性转向”。幻灯片34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文论认为,传统的科学理性不足以认识人类无限丰富复杂的精神文化世界,其中存在着远大于科学理性范围的非科学、非理性、非逻辑的心灵活动领域:情感、直觉、无意识、意识流等等;当代西方文论,主要是人本主义文论于是继承叔本华、尼采的思路,把目光从传统的理性原则转向长期被忽略或遗忘的非理性方面,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文学理论。幻灯片35克罗齐、柏格森:对直觉的推崇;弗洛依德、荣格:对无意识领域的开拓;卡西尔:对“隐喻思维”的重视;苏珊·朗格:对作为“前逻辑”方式的情感和“生命形式”的注意;海德格尔:对“先行结构”的强调和要用“思”与“诗”把语言从逻辑和语法中“拯救”出来的努力;伽达默尔:“合法前见”的提出;姚斯:对“审美期待视域”的解释;德里达:要“涂去”概念的逻辑表达方式幻灯片36语言论转向(认识论→语言论)语言论转向(认识论→语言论)主要就科学主义文论而言西方哲学史上两次大的转向:本体论(17世纪以前,关注“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认识论(17-19世纪的两百多年间,关注“我们如何知道世界的本质”)→语言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关注“我们如何表述我们所知晓的世界的本质”)幻灯片37认识论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