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新世纪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1】湖南大学彭建刚、龙海明、何婧、周鸿卫、乔海曙、汪小松、王建伟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正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知识经济时代的金融业出现了全新的发展态势。新世纪金融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对金融专业人才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培养出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开拓型和国际型高级金融专门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金融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必然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更新的过程。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担负着为金融学研究和金融业实务输送高层次金融专业人才的重任。加强对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和研究也成为了当前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一、新世纪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一)智慧资本成为金融业的灵魂在知识经济时代,金融资本外延的扩张已不足以成为金融业高速增长的支持因子,金融业新的增长越来越多地来源于一种新的金融资本形态——智慧资本。智慧资本表现为建立在特定人才和技术基础之上的创造能力和拓展能力,在金融业主要表现为特定金融知识的开发和运用。智慧资本既是金融人才的特殊财富,又是金融企业拥有的一种资本。金融智慧资本的多寡、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程度的高低决定着金融企业的竞争优势。由于智慧资本总是与特定的人才相连,因而“人本管理”将成为21世纪金融企业管理的时尚。这要求金融机构创造一种使员工精神愉快、关系和谐的组织文化和工作氛围,既强调对员工的物质鼓励,又重视对员工的精神激励,形成一种勤奋学习、不断进取的机制,成为学习型金融组织,从而使员工愿意为组织积极工作,并最大限度地贡献出自己的智慧。(二)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是金融业运作的主要方式电脑的广泛普及和互联网的兴起也在两个方面改变着我国金融业的运作方式:一方面,网络成为银行等金融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桥梁与纽带,金融机构可以快速、准确地了解金融动态与需求,传统的大规模的金融营销被灵活高效的金融信息服务所取代;【1】谢桂华,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十五”课题研究成果汇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新进展,高等教育出版社,161-169,2006.62另一方面,网络的发展也改变了20世纪的由大型主机统一处理金融信息和发布指令、顾客被动接受金融服务的传统做法,代之以广泛使用的个人电脑直接与主机进行互动信息交流,个人电脑成为金融信息形成、处理、发布和传输的主要角色,众多电脑组成的网络在金融活动中完成其作为最佳媒体的作用,网络银行成为大银行的实际业务。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计算机价格的持续下降,上网人数的持续增加,21世纪我国将迎来数字化时代,网络金融将成为金融运行的重要形式。(三)精确化、创新化、工程化是金融业的必然要求20世纪50年代,马柯维茨(美国)的资产组合理论使金融研究的数量化倾向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金融研究领域广泛采用数理形式,促使金融学朝着定量化、精密化和严谨化方向发展。继1973年布莱克(美国)与斯科尔斯(美国)提出第一个期权定价模型之后,金融创新及金融工程的发展获得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支持。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金融学从分析科学向工程科学发展。1991年“国际金融工程师学会”的成立,是金融工程学正式被社会确认的标志。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金融创新及金融工程化趋势已经引起我国决策部门的注意,各项基础工作正在蓬勃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创新与金融工程化发展还较为滞后。因此,运用金融创新及金融工程理论,推出各种适合我国国情、符合我国实际需要的金融新产品,将成为金融理论工作者及实务界的重要任务。(四)多元化、综合化、全能化是金融业的经营模式近年来全球金融业务多元化、综合化及服务全能化已蔚然成风。金融业十分发达的美国正在积极推动银行业与证券业、保险业的混业经营,特别是在国会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后,这一过程正在加快。在我国,199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保险法》,1998年颁布的《证券法》都限制金融业“协同作战”。金融业几部大法限制混业经营,源于我国金融自律性差、金融监管不力、金融风险较大等历史原因,短期内我国金融业不可能做到全能化、综合化经营。随着我国金融运行机制的完善,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等监管部门监管能力的增强,随着金融机构本身素质的提高,信息披露的手段不断丰富和完善,国内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相互交叉、融合必将逐步实现,从而最终实现金融服务业的多元化、综合化、全能化。3(五)全球化、国际化是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方向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经济、金融在全球范围内高度融合、相互依赖,金融的全球化势头强烈。21世纪将出现更高形式的世界经济、金融整合。在这种情况下,一国的国内市场、国内的金融机构已不纯粹是一国内部问题,它已经成为全球整个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金融业的国际化、全球化虽然会给我国金融、经济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但在资本流动加速和一体化进程加快的今天,任何国家经济都已不可能固步自封和封闭式循环。适应全球化的潮流,对外开放金融业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金融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新的世纪,我国将继续坚持审慎与适度的原则,在确保经济、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引入外资金融机构,并积极拓展海外金融市场,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全球化的金融发展方向对金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的金融人才应该是国际型的通才,不仅有能力推动我国金融体系与世界的接轨,还应该有能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应对各种局面并解决各种矛盾。二、新世纪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伴随着新的发展趋势,整个金融业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体制上甚至是观念上都发生着根本性的改革。作为知识密集、富有活力的服务行业,21世纪的金融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将有显著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学历层次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金融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需求比重将逐步增加。高学历的金融人才是21世纪金融行业需求的主体;二是对知识结构的要求。随着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我国金融业务综合化趋势加强,对金融人才的要求已突破传统的货币银行学专业的范畴。既精通金融业务又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英语和数学等现代金融活动所必需的工具,既掌握本国金融运行特点又通晓国际金融业务运作的复合型国际型人才更受市场青睐。三是对创新能力的要求。现代的金融市场竞争中,创造性和灵活性是制胜的关键。金融企业将越来越多地依靠对顾客的多样化金融需求的满足来寻找新的增长点,而只有创新,用创造性的思维才能根据顾客特定的需要,通过各种分拆、组合、复制等金融工程技术提供适应顾客需求的金融产品。金融创新成为现代金融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此相对应,对金融人才的要求不仅要有创新意识,而且要有创新能力,能够学以致用,保持持续不断的创造力。面对社会对金融人才的更高要求,如何培养出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过硬、能胜任现代金融管理的优秀专业人才就成为一项意义重大的课题,而探索出一套既顺4应国际潮流又适合中国国情、既博采众家之长又体现自身特色的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就成为金融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基于此,本项目组在近几年的时间内,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改革成果,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努力探索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这一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由四部分构成:新的教育理念的树立;课程体系的更新;学生能力的培养;导师素质的提高。(一)创新教育理念,构建合理的金融人才培养理论基础研究生教育是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这种高层次要求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行动的先导。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其他公司企业的高层次金融专业技术人才,在全球化视角下,我们应立足于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实际,建立新的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理念。现代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公司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这是一种依靠长期积累、精心打造而生成的无形资产,其他公司一般难以模仿。同理,现代金融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他能够支配的各种资源(主要是知识)的整合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以至形成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是新的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理念的精髓。中国有自己的特点和国情,在模式定位方面,既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也不能继续沿袭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培养模式,要找到新的定位,培养理论型与应用型兼顾以应用型为主的高级管理人才。通过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系统的调查、总结、研究,立足国际平台来把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和具体步骤。具体而言,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金融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要面向“大金融”,培养高层次的市场型、国际性人才,这既是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需要,又是拓宽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必然要求。其二,金融教学的内容必须跟上金融业发展的最新趋势,与时代接轨。因此,必须启动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拟定新的培养计划,紧跟金融学发展的前沿。其三,金融教学的方法改革必须与金融人才创新精神的培养相结合,提倡“研究型教学”与“研究型学习”。时代对金融人才创造力与创新精神提出了较高要求,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的生存空间已经狭小。因此,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开放式教学手段很有必要。在日常教学中,还应提倡学生“自我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在5研究中学习”。其四,金融教学水平的提高要求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金融教师队伍。培养人才,教师是关键。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必然离不开一支高质量的导师队伍。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导师自身的素养。总之,金融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对他们进行金融学微观实务的专门训练,要求熟练掌握金融学基础理论,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中的现实问题。课程体系上侧重于应用型金融学专业知识的深入和拓展,以及对金融工具和方法的研究与分析。为了实现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培养,研究生教育可与金融机构联合,共同研究、开发项目,走“产、学、研”共同发展之路。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实验中心等实践场所。研究生首先系统学习金融理论和金融研究工具与方法,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掌握金融分析工具。然后,研究生可以深入金融部门进行实习、调研和座谈,这是检验所学知识并将其应用的过程。接下来,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这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最后再用研究结果去指导新一轮的实践,从而实现“学习——实践——研究——再实践”的有机结合。(二)合理调整培养计划,更新课程设置体系课程体系是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由相关的学科知识及实践环节按一定的比例及逻辑顺序排列组合而成的知识系统。国外金融学科教育通常是按照两种模式来发展的:一种是特别关注金融市场上各类金融活动,关注实践问题和微观问题,使得金融学与公司管理相结合,旨在培养“投资型、管理型”的高级金融工程师或投资理财专家,被称为“商学院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金融学与管理学密不可分。金融经济学、投资学、公司财务管理、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管理、金融工程、金融衍生工具等课程已成为金融学中的重要课程;二是特别关注理论问题和宏观问题,旨在培养“研究型”的高级金融理论研究人才,被称为“经济学院模式”。它将货币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作为重要课程来开设,金融学与经济学紧密融合。这两种不同模式培养的目的及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也决定了它们在课程设置上的差异。但不管是哪种模式,它们的课程设置都是比较合理的,而且使用的教材也比较规范。我国的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传统上偏向于“经济学院模式”。根据本文前述的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为金融实务部门输送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我国今后采用的培养模式应以“商学院模式”为主。由于受金融发展水平较低、资本市场不够发6达、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等因素的制约,与国外金融学科课程设置相比我们的课程体系还存在较大的缺陷:(1)课程设置侧重于银行业,而有关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课程以及金融数理、科技方面的课程比重偏低。这样一方面不适应金融发展对金融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加大了就业难度;(2)专业基础课与选修课之间存在内容交叉重叠现象,面向微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