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城区噪音污染的调查与建议。近年来,商业及社会生活制造的噪声成为一种新的环境污染,给市民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危害,成为仅次于大气污染、水污染的第三大公害。噪音污染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增多,日益尖锐,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控制城市噪声污染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城市噪声污染存在着两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污染源头多,涉及面广。主要表现为:城市中心区商家为吸引顾客,从凌晨六七点至晚上十点多,不间断大声播放商品促销信息及流行歌曲;零散商业网点、流动商贩在市区、居民小区用高音喇叭叫卖;烟花爆竹噪声震天,每天中午各酒店门前鞭炮声此起彼伏,礼花礼炮越放越响、越放越长,遇到早上商店开业、晚上办丧事都要放鞭放炮,让人难以忍受;KTV、夜市一条街通宵营业,整夜喧哗;公共广场、公园、居民区周边,凌晨五六点至夜晚十来点,广场舞音乐震耳欲聋;建筑工地上,各种施工噪音扰民,引发矛盾。二是力量不集中,治理难度大。噪声污染治理涉及多个部门,相互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难以形成合力。在调查取证上,缺乏专业监测设备,定性难;处罚措施有限,处罚力度不够,难以形成有效约束;整治效果难持久,噪音治理制造者与执法者打“游击战”,当面控噪,过后照旧,噪声整治成果多是一阵风,没有形成长期效果。为了减少城市噪音,杜绝噪音污染带来的各种矛盾,特建议:一是强化宣传,形成整治噪音的社会共识。通过新闻、网络媒体、广告、宣传栏等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噪音的危害、噪音污染整治的意义、噪声污染防治技术等,让群众提高认识,自觉减少噪音、有效防范噪音。同时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让群众知法守法。开展“文明市场”、“文明社区”、“宁静商家”等创建活动,对查处的噪声污染典型案例进行警示宣传,在社会上形成“防治噪音人人认同、制造噪音人人厌恶”的社会共识。二、建章立制,强化噪声污染管理。针对噪声污染取证难、监管难、处罚难等问题,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针对噪声污染的重点治理对象,出台或完善地方性的《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广场舞管理规定》、《城市噪声管理规定》、《城市禁鞭规定》等政策法规,对噪声污染进行分类分级量化管理,对工地噪声、交通噪声、商业噪声、流动摊贩噪声、鞭炮声、广场舞噪声等分门别类制定行为规范,明确禁止、限制的具体内容、处罚办法等,提高噪声污染管理的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三、系统联动,开展噪声污染专项整治。整合力量,组建专业执法队伍,从城管局、环保局、公安局、工商局等相关职能部门抽调人员,组建治理噪声污染的专业队伍,对其进行相关业务培训,配备相关专业仪器,提高其执法能力和水平。同时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坚持点面结合,发动群众举报,实行全天候巡查,加强对重点时段、地域的监察,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出击。加大处罚力度。严格依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罚。该罚款的罚款、该整顿的整顿、该关停的关停,尤其对屡教不改的单位及个人应从重处罚,切实增强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建立常态治理噪声污染机制,探索长效管理办法,避免一阵风。四是合理规划布局,加大源头治理。在城市新区建设和老城区造时,对有可能产生噪声污染的酒店、KTV、舞厅、工厂等进行合理规划布局,从严审批。在建设公园、广场等群众性活动场所时,充分考虑噪声对周边群众的影响,科学选址,防止扰民纠纷。对商业中心区、交通主干道等周边规划的建筑,应推广隔音降噪等技术,提高噪音防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