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美关系的变化——奥巴马上台后,中美关系似乎陷入忽冷忽热的怪圈,如何理解中美关系这种变化背后的实质?【摘要】二战以后,中美关系从冷战时期到破冰,经历了一段长期而缓慢的发展。在新时期,随着世界格局有两极向多极化发展,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中美关系也在曲折中发展。奥巴马上台之后,中美关系更是似乎陷入了忽冷忽热的怪圈。美国政府对待中国这种亦敌亦友的态度,取决于其在外交上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的行事原则及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关键字】中美关系合作冲突国家利益战后中美关系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中美两国人民的重大利益,而且其发展、演变对国际格局也产生着深刻影响。从建国初期,世界处于两极格局,中国为求发展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两极世界瓦解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局势,中国顺应世界格局的发展,积极应对国际局势的变化,调整外交政策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与世界各国广泛建立外交关系,与美国也经历了从“破冰”到“融冰”的建交过程。而美国政府也看到了发展中的中国必定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及政治的重要力量,主动促进中美关系的发展,但是同时美国也不愿意看到一个可以与之对抗的强国出现,于是在与中国合作的同时又采取各种遏制中国发展的手段。1949年10月1日——1972年2月,中美处于相互敌对时期。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美国开始对中国实施封锁、遏制,迫使新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随即,美国第7舰队侵驻中国台湾,从1950年10月19日至53年夏,中美双方在朝鲜半岛大打出手,结果是中国赢得了战场上的胜利和政治上的尊严与地位;朝鲜战场的失利,美国并不甘心,1964——1973年,美国又出兵越南,企图从西南威胁中国的安全,中国被迫进行抗美援越,双方又打了10年。1972年2月—1989年6月,中美从缓和到加强交往时期:1971年4月,毛泽东邀请美国国家乒乓球队访华,中美两国间的坚冰被打破;20世纪60年代末,苏联在中苏边境以武力对中国相威胁,美国此时也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同时面对苏联人在全球重要地区的步步紧逼,美国人处于劣势,于是中美联手制衡苏联,终于,打不败的中国成为美国战略意义上的朋友;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这是美国总统第一次到一个没有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进行正式访问,体现了美国在战略上是多么需要中国的帮助与配合,中美双方在上海签订联合公报,史称《中美上海公报》,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尼克松的中国之行史称“破冰之旅”;1978年,中美发表建交公报,决定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9年1月1日,中美外交;1979年1月29日——2月5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应邀访美,这是新中国政府官员对美国的首次访问;1979年4月,美国总统签署国会通过的《与台湾关系法》;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与苏联争夺世界霸主地位,增加抗衡苏联的威胁与扩张,美国也极需要中国进一步的帮助,在此背景下,美国总统里根及其政府同中国有关方面就分步骤解决美国出售给台湾武器问题举行多次会谈,并最终因美国的妥协、达成一致,1982年8月17日,中美为此发表联合公报,但由于美国人玩了花招,并以台海两岸军力失衡为由,屡次超过规定向台出售大量先进武器,致使“八·一七公报”名存实亡;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访华;1989年,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访华;1985年,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访问美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元首第一次出访美国,这个时期是中美关系的黄金时期。1989年——“撞机”事件——曲折中前进时期:1992年,乔治·布什为谋求连任美国总统而取悦国内顽固的亲台派,决定出售给台湾150架先进的F–16战斗机,致使脆弱的中美关系再受重创;克林顿上台伊始,采取了遏制中国的策略,致使中美关系发展步履维艰;1992——1993年,在中东波斯湾地区,美国海军舰艇在公海上,以中国“银河号”货轮涉嫌运送国际违禁化学物品为名,强行登船搜查并无果而终,中国外交部据此向美国政府提出强烈抗议;1994年,美国总统克林顿与国会达成协议,突破《中美八·一七公报》的限制,向台湾出售数十上百亿美元的先进武器;正是在美国极力遏制中国战略的背景下,1995年,美国政府允许所谓的台湾总统李登辉访美,借以分裂中国,鼓吹台独,为台湾拓展所谓的战略生存空间,中国对此做出了强烈反应。1996年4月,中俄建立互相尊重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关系,在中俄接近因素的影响下,中美关系也有所缓和、改善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1996年克林顿连任美国总统后,也充分认识到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不可或缺性,采取了一些主动行为以改善中美关系,中美之间的伤口在缓慢愈合;1997年11月,江泽民主席应邀访美,中美承诺建立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双边关系的发展;1998年6月25日——7月3日,克林顿应邀访华,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在中国人最关心的台湾问题上代表美国政府明确做出“三不”承诺。1999年4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朱熔基应邀访美,主题是讨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但空手而归。1999年5月8日,“炸馆事件”激起中国民众义愤;虽然发生了“炸馆事件”,但是中国政府仍以中美关系的大局为重,继续推动中美关系持续发展,美国政府及克林顿本人也采取了积极、灵活、务实的态度,最终于1999年11月15日达成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协议,扫清了中国入世道路上的最大障碍;2001年1月20日,乔治·沃克·布什成为新世纪的第一任美国总统,在竞选美国总统前后,他把中美关系称为美国最重要的对外关系,并把中美关系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2001年4月1日,在中国海南岛附近空域发生“撞机事件”;2001年9月11日,“9·11”事件给刚刚上台、极力奉行单边主义的小布什政权以沉重打击,使恐怖主义成为美国人民和小布什政府所要面对的最主要的现实威胁,迫使小布什在中美关系上采取主动姿态,使中美关系得以逐步改善;10月21——22日,亚太经合组织即APEC非正式首脑会议在上海举行,小布什乘坐军用飞机飞抵上海,参加会议,这是“9·11”事件后小布什第一次出国。美国反恐需要中国的支持、合作与配合。奥巴马上台后,中美关系似乎陷入了忽冷忽热的怪圈。2009年11月15日至18日奥巴马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在此期间两国领导人在北京就中美关系及重大国际与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发布了《中美联合申明》;2009年12月至2010年8月,中美关系在美国对台军售、奥巴马会见达赖、美国对人民币汇率施压、美韩东海黄海军事演习以及希拉里对南海问题的表态等,使中美关系震荡受挫。当今世界正呈现出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特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阻碍世界各国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各国在处理国际关系的过程中把本国利益置于首位的。中美关系发展的过程也不例外。中国提出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主要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由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的,更是由中国国情和自身发展需要和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所决定的。中国正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在对美态度上,中国积极寻求合作,同时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在国际问题上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妥协,在促进世界和平遏制霸权主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美国对中国态度和政策的改变也是基于其本国利益的考虑,并反映了当政政府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事实告诉我们,中美关系的每一次缓和与发展都是以美国对外关系紧张需要中国的支持与帮助为背景的,如20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从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到1978年中美发表建交公报,时隔6年之久,关键还是美国政府的态度,只有苏联的威胁一日甚似一日,让美国人有危机感、紧迫感了,中美关系才能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与空间;又如“9·11”事件后,中美关系出现短暂的蜜月期,这是由于美国反恐需要中国的帮助与合作;再如20世纪60年代末及80年代初中美关系的发展,等。同样,史实也表明,中美关系的每一次恶化,都是在美国外部环境缓和,中国快速发展使美国感觉到威胁的基础上的,如1992年到1995年之间的一系列冲突事件的背后,有一个大的国际背景: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垮台,资产阶级政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并竞相执掌国家大权,苏联解体,一分为十五个国家,其中俄罗斯由于政治、经济、民族及改革问题,自顾不暇,无心也无意更无力同美国抗衡,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为了保持美国一超独霸的地位,为了实现成为世界领导者的梦想,阻止潜在竞争对手崛起并对美国的霸权构成挑战,成为克林顿政府越来越明确的发展战略,而中国这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成为美国刻意提防的对象,因此,中美之间的关系出现一些动荡,曲折,乃至严重的对立和倒退。总之,由于美国独霸世界的图谋,中美两国的发展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决定了中美关系必定是动荡曲折的。但是,美国政府应该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是客观历史使然,是不可阻挡的,想要阻挠中国发展只会破坏两国关系,反而不利于其自身发展。美国政府应该调整对华政策,积极寻求合作,实现平等合作、互利共赢。2011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