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虚词专题复习古人说:学会之乎者也矣焉哉,可以为文矣。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语句不可缺少的部分。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和兼词。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在汉语的发展中变化大,成为近几年高考试卷的必考内容。【考点点击】高考《考试说明》中指出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虚词考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法,也就是词性;二是意思,即虚词在文句中的释义。【考题统计】年份考查的虚词年份考查的虚词2003年全国卷为、焉、以、因2005年(山东卷)以、其、乃、与2004年(全国卷Ⅰ)遂、因、以、而2005年(广东卷)与、且、以、而2004年(全国卷Ⅱ)而、因、为、以2005年(浙江卷)则、以、且、之2004年(全国卷Ⅲ)及、为、乃、之2005年(湖北卷)以、所、而、之2005年(全国卷Ⅰ)其、之、因、以2005年(重庆卷)以、其、与、而2005年(全国卷Ⅲ)之、焉、所、为2006年(北京卷)见、已、之、乃2005年(北京卷)更、之、以、相2007年(北京卷)至、之、咸、以【虚词复习】通过第五、六册课文,熟悉虚词的用法,通过对旧知的整理带动新知的掌握。《蜀道难》中重点文言虚词一、复习旧知[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2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可不译。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二、解决新知:1、危乎高哉2、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3《将进酒》中重点文言虚词一、复习旧知[何](一)用作疑问代词,表询问或反问。1.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等,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等。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作动词的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东西)”。译时,“何”要后置。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作定语,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前,常用来表示询问,可译为“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何陋之有?(《陋室铭》)(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4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何如]常用在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什么样”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若何][何若][若……何]和[奈何][何奈][奈之何]用法相同,表示询问怎样处置,可译为“怎么”“怎么样”“对……怎么样”“把……怎么样”等。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何乃]译为“怎能”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5二、解决新知:1、主人何为言少钱2、开国何茫然3、青泥何盘盘4、问君西游何时还?《兵车行》中重点文言虚词一、复习旧知[且](一)用作连词。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3.让步关系,(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尚且,还。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61.将,将要。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2.暂且,姑且。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二、解决新知: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齐桓晋文之事》中重点文言虚词一、复习旧知[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作《师说》以贻之。(《师说》)72.指示代词,这,此。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石钟山记》)5.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86.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三)动词,到……去。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若](一)动词,像,好像。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二)用作代词。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三)用作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二、解决新知:9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与?2、臣未之闻也3、莫之能御也4、牛何之?5、臣固之王之不忍也6、夫子之谓也7、未之有也8、五亩之宅9、树之以桑10、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11、若无死罪而就死地12、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13、以若所为,求若所欲14、若是其甚与?15、其若是,孰能御之16、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庄暴见孟子》中重点文言虚词一、复习旧知[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勾践灭吴》,她的。)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10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还是”。)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1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难道。)(三)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以](一)介词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用)凭……身份。1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用)凭……身份。)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申之以孝体悌之义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13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助词14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四)动词1.以为,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解决新知:1、王语暴以好乐2、暴未有以对也3、何以能鼓乐也4、何以能田猎也5、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见梁襄王》中重点文言虚词一、复习旧知[与](一)介词。1.介词。和,跟,同。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2.给,替。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153.比,和……比较。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二)连词。1.连词。和,跟,同。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三)动词。1.给予,授予。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