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指血循环重建与血流通畅性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断指血循环重建与血流通畅性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解放军第89医院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任志勇范启申曹斌孙国锋牛惠生王成琪杜玲李怀芬本项目针对如何重建损伤复杂的断指血循环和如何保证再植手术吻合血管的通畅性,这一影响断指再植成活率与功能恢复的关键技术,从显微血管移植动物实验、手指静脉显微解剖、临床重建断指动静脉循环方法学、不同药物对断指再植成活率的影响、断指再植血流平衡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高血凝状态下断指再植病人的处理等方面进行研究。一、研究方法㈠显微血管移植动物试验选用150-350克大白鼠8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腹腔内注射异戊巴比妥钠(30mg/kg)测量尾中段动脉外径平均0.4mm,静脉外径0.5mm。A组:尾动脉截断10mm,将截下的10mm血管原位移植吻合。B组:尾静脉截断10mm,原位移植吻合。C组:尾静脉截断10mm(10只鼠),截断12mm(10只鼠),移植尾静脉10mm。D组:尾静脉截断10mm,移植自体尾动脉10mm。操作过程中不用血管夹,不使用抗凝剂,手术在放大20倍手术显微镜下,用11-0尼龙线端端吻合。动静脉均缝合6针。血管通畅情况:A组100%,B组90%,C组100%,D组85%,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㈡手指掌侧浅静脉显微解剖采用新鲜成人尸体手指75指,40指小儿(年龄4-10岁)新鲜尸体手指进行显微解剖,在放大10倍手术显微镜下观测手指掌侧浅静脉的分布、走行,测量不同平面静脉口径以及血管的吻合支。结果显示:指掌侧浅静脉均分布于真皮下层与皮下脂肪层之间,血管壁薄,呈网状分布,与指背静脉间有较多吻合支相连(6-8支)。每一手指有两条较粗的指掌侧浅静脉,我们称之为主支静脉,其与指动脉、神经束在同一轴线走行。其中中、环指两主支静脉恒定,而拇、食、小指有时呈单干型,呈双干时拇指桡侧支、食指尺侧支、小指桡侧支较粗。指掌侧浅静脉起始于指甲近1/3处,口径0.2mm-0.3mm,而指背静脉起始于远侧指间关节与甲弧线中点。测量不同平面指掌侧浅静脉口径:甲弧线起始处0.2mm-0.3mm,远侧指横纹0.3mm-0.4mm,中节中部0.3mm-0.5mm,中间指横纹0.4mm-0.6mm,近节中部0.5mm-0.8mm,近侧指横纹0.6m-1.0mm。㈢断指再植血流平衡动力学研究1、资料和方法⑴一般资料:本组375例540指。男216例,女159例。年龄2-50岁,平均26岁。其中刀割伤235例,电锯伤140例。手指断离位于近节237指,中节170例,末节118指,未吻合静脉15指。成活525指,成活率97.2%,静脉危象87指,坏死15指。⑵方法:手术时在显微镜下用显微标尺测量血管口径并记录吻合血管的条数,将发生静脉危象的87指的每一指吻合动、静脉数的不同比例与发生静脉危象进行卡方检验。另一组为用该87指中每一指吻合动、静脉的半径4次方各自相加的和之比进行相关性分析。2、结果⑴87指静脉危象手指中,32指进行再次手术探查发现,断指有不同程度水肿,动脉通畅不良,通过吻合手指掌侧浅静脉26指成活。其余指均行小切口放血拔甲滴肝素治疗,47指成活。本组15指坏死,其中6指晚期出现动脉危象,经检查见动脉痉挛及血栓形成。⑵按动静脉吻合条数之比与静脉危象发生数量进行卡方检验,差异无显著(r=3,X=1.93,P0.05)。见表1表1吻合血管条数之比与静脉危象结果动脉:静脉正常静脉危象合计成活率(例)(例)2:153156877.941:1或2:21703620682.522:31182113985.291:2或2:4971511286.61合计4388752583.42⑶将87指静脉危象发生率与吻合静脉半径4次方和的比值分成10个组段进行相关性分析。近、中节呈非常显著相关性(r=8,R=0.88,P0.01),末节呈显著相关性(P0.05)(见表2)。发生静脉危象临界为0.8,大于血管半径4次方和的比值就有发生危象的可能。㈣断指病人应用解痉剂与抗凝剂时血液流变学研究将100例断指再植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男43例,女7例。平均年龄22.5岁;再植65指。B组男40例,女10例,平均年龄24岁;再植67指。两组伤情、受伤至手术时间基本相同。A组由一名经验丰富、显微外科技术娴熟的医生再植,B组由数名医生再植。A组(解痉剂组)仅用罂粟碱。动脉吻合完毕,用3%罂粟碱行血管周围封闭。术后肌注罂粟碱30mg,1/6h,5d后停药。B组(抗凝剂组)再植术中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术后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1000ml/d,口服阿司匹林0.5g,3次/d。6例病人应用肝素,将12500U肝素加入5%葡萄糖中持续静滴,7d后停药。A组再植65指,成活62指,成活率96%。B组再植67指,成活61指,成活率92%,成活率A组略高于B组。从附表中看出,B组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压积稍高于A组,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其余8项指标均略有降低。经统计学处理,所检测的11项指标两组间对比,结果表明差异无显著性(p0.05)。附表A、B组检测项目与结果(x±s)项目A组B组P血小板(109/L)146.56±31.74142.14±23.880.05出血时间(mim)2.04±0.492.00±0.400.05凝血时间(mim)2.76±0.432.74±0.440.05凝血酶原时间(s)12.25±1.1813.72±3.980.05纤维蛋白原(g/L)3.54±0.063.59±0.560.05全血粘度:低切粘度(mPa.s)8.26±1.837.56±1.350.05高切粘度(mPa.s)5.46±0.455.46±0.420.05血浆粘度(mPa.s)1.64±0.061.63±0.040.05红细胞压积(%)40.51±2.9641.07±3.250.05红细胞电泳(s-1)16.60±0.9116.33±0.800.05血沉(mm/h)14.63±4.9913.91±3.510.05㈤植入型罂粟碱缓释剂的试验与应用以往断指再植手术后常规肌肉注射罂粟碱以防吻合的血管痉挛,本研究证实在吻合血管的局部应用罂粟碱防治血管痉挛的可行性。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5I-罂粟碱植入剂的制备和药代动力学研究试验动物及分组1、试验采用健康昆明种小白鼠,体重28±2g,雌雄兼有,随机分成药物植入后2、4、6、8、10、12、14d七个组。每组5只(雄性2只,雌性3只),常规饲养。2、125I-罂粟碱植入剂的制备125I-罂粟碱采用氧化卤代技术,以青海制药厂生产的分析纯罂粟碱盐酸盐和RCCAmersham公司生产的Na125I为原料制备;用Sigma公司生产的zerolitFF分离,以重蒸氯芳(天津化学试剂厂)精制。125I罂粟碱赋形剂罂粟碱植入剂加工工艺制成试验用药,1300C高温下消毒2小时,封装备用。3、125I-罂粟碱体内稳定性检查125I-罂粟碱植入剂植入2天,测定甲状腺、血液残留药物的放射性活度。4、药物植入试验动物采用已醚全身麻醉,在左股部内侧切开,将药物植入股部肌肉内缝合。5、观察指标⑴药物残留量药物植入后的不同时间,手术取出未消化吸收的药物块,测定放射性活度,计算出药物的残留量。⑵血药浓度在药物植入后的不同时间,取血用柠檬酸钠抗凝,然后取0.4ml全血,测定放射性活度,计算出每毫升血的放射性活度。⑶器官和组织的残留量在药物植入后的不同时间,取出心、肝、脾、肺、肾、脑和肌肉,用滤纸吸干残血,剃去其它组织和外膜,在Shimadzu组织天平上准确称重后测量放射性活度,再计数出每克组织的放射性活度。放射性活度测量用全自动LKB1282晶体闪烁计数器,在结果统计时已扣除了125I的衰变值。结果:①125I-罂粟碱在体内稳定且没有脱碘现象发生。②罂粟碱的释放量。试验测定了罂粟碱植入剂植入小白鼠体内2、4、6、8、10、12、14d罂粟碱的残留量。罂粟碱植入后2d已有40%释放,植入后6d达66.9%,植入后14d仅剩余2.1%。说明罂粟碱植入后6d内仍有一定的药物浓度,这样可确保血管不发生痉挛。③血药浓度测定。125I-罂粟碱植入剂植入后,测定2、4、6、8、10、12、14天全血的计数率(min-1),以此代表罂粟碱在血中的含量。植入后2天血药浓度开始下降,4天下降为2天的一半,以后平稳下降,一直到14天血内仍有少量的罂粟碱。这一结果与药物植入后的缓释结果一致。④药物组织残留量的测定。每克组织计数率(min-1)在肾脏的计数率最高,脑中最低,而心、肝、脾和肺脏多较低。说明罂粟碱植入剂植入机体后,经组织吸收,进入血液,由肾脏排出体外,机体主要脏器和组织残留量甚少。第二部分:罂粟碱缓释剂防止血管痉挛的动物试验1.试验药物:将罂粟碱制备成植入型缓释剂(由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制备)。2.健康家兔30只(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提供),体重2-2.5kg,随机分为3组,即试验组(局部植入罂粟碱缓释剂组)共10只。术后分6h、1、3、5、10d5个小组,每组2只。对照Ⅰ组(术后注射盐酸罂粟碱组)共10只,术后按试验组分成5小组。对照Ⅱ组(局部植入赋形剂组)共10只,按试验组分成5小组。3.试验方法:室温180C-220C,硫喷妥钠麻醉,手术显露两侧股动脉,先用上海产SXPⅠ型手术显微镜测量股动脉直径,切断后在手术显微镜下以10-0无损伤线端端缝合。试验组在血管吻合口周围植入罂粟碱缓释剂15mg,对照Ⅱ组血管吻合口周围植入赋形剂15mg,对照Ⅰ组不植入任何药物,术后每隔6小时肌肉注射一次盐酸罂粟碱2mg/kg体重。结果:①血管通畅率:试验组和对照Ⅰ组血管均通畅,通畅率为100%,对照Ⅱ组血管通畅率为85%。②冷冻肢体半小时后各小组股动脉吻合口直径:观察前在家兔两侧股部放置约200g重冰块,冷冻肢体半小时后麻醉手术暴露出股动脉,测量各组吻合口血管直径(mm)。结果:试验组与对照Ⅰ组股动脉较正常缩小10%-15%左右。而对照Ⅱ组股动脉直径较正常缩小30%-40%,呈痉挛状态。试验组与对照Ⅰ组股动脉直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对照Ⅱ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③组织学检查:试验中观察到植入的罂粟碱缓释剂松散的浸泡在血管的周围组织中,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每小组切取2条包括吻合口在内的3cm长血管,用10%福尔马林浸泡固定,切片观察。结果除对照Ⅱ组有3条血管吻合口有血栓外,其余血管均通畅,各组血管周围组织粘连,炎性反应均极相似,无显著性差异。第三部分:罂粟碱缓释剂的临床应用随机将断指再植病人分为局部植入罂粟碱缓释剂组和全身应用罂粟碱抗痉挛组进行对照观察。1、局部植入罂粟碱组:本组32例41指,年龄4-51岁,平均22.5岁。手术方式:常规清创后,按固定骨骼、缝合屈伸肌腱、吻合指背静脉、指动脉、指神经的顺序再植,吻合血管完毕后,每条血管周围放置罂粟碱缓释剂15mg,然后缝合皮肤。术后应用抗生素及低分子右旋糖酐,不使用罂粟碱妥拉苏林等抗血管痉挛药。结果再植41指成活39指,成活率95.1%。2、术后全身应用罂粟碱抗痉挛组:本组30例,38指,年龄6-57岁,平均24岁。手术方式同局部应用罂粟碱组。但术中不放置任何药物,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低分子右旋糖酐,罂粟碱30mg及妥拉苏林25mg各6h肌肉注射一次,持续7-10天。再植38指中成活36指,成活率94.7%。㈥断指再植高血凝状态研究研究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对448例698个断指再植病人进行血小板检测。1.手术后常规应用罂粟碱、妥拉苏林、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药物。再植成活组血小板x176×109/L±6;失败组血小板x245×109/L±114,二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血小板在x201-300×109/L组比100-200×109/L组失败率高达2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