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有三个:一是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多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越大(使电子向核收缩)则原子半径越小,即:质子数多原子越小;二是核外电子数,因电子运动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则电子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即电子数多原子越大;三是电子层数(电子的分层排布与离核远近空间大小以及电子云之间的相互排斥有关),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即电子层数多原子越大。核电荷增加使原子半径缩小,而电子数增加和电子层数增加使原子半径增加。一.同周期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同周期的元素原子半径大小可以看最外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小,同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到右逐渐减小,右端惰性原子半径应该最小;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如:从钠到镁核电荷增加1个,其核对核外每一个电子都增加一定的作用力,原子趋向缩小,而核外电子也增加一个电子,因电子运动要占据一定空间而使原子半径趋向增加。实验证明,钠的原子半径大于镁,这说明增加的核电荷对原子半径的缩小作用>增加的电子对原子半径的增大作用。钠Na(金属性最强)>镁Mg>铝Al>硅Si(兼有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磷P>硫S>氯Cl(非金属性最强)>氩Ar,二.同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从上到下逐渐增加;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实验结果钾原子半径>钠原子半径,这说明从钠到钾,增加的八个电子和增加的一个电子层对原子半径的增大作用>增加的八个核电荷对原子半径的缩小作用。氖到钠核电荷增加1个,核外电子和电子层均增加一个,由此推断,钠的半径>氖的半径,即:增加的一个电子和一个电子层对原子半径的增加作用>增加的一个核电荷对原子半径的缩小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电子层多的原子半径就一定大,如:锂原子半径>铝原子半径。这是因为当核电荷增加到大于八以后,其核对半径的缩小作用越来越强已经超过了增加一个电子层对半径的增加作用。碳C(非金属性最强)>硅Si>锗Ge(兼有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锡Sn>铅Pb(金属性最强)。三.某原子及其阴离子或阳离子半径大小比较。例如,氯原子和氯离子半径大小比较。两者核电荷相同而氯离子多一个电子,这一电子运动要占据一定的空间,所以氯离子半径>氯原子半径。原子及其阳离子半径正好与上述相反。例如:钠离子半径<钠原子半径。C4->C>C4+。四.电子层结构相同而核电荷不同的粒子半径大小比较。例如,钠离子,镁离子,氧离子,氟离子半径大小比较。因其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显然核电荷越多核对核外电子引力越大则粒子半径越小。所以其粒子半径大小是:Mg2+<Na+<F-<O2-。同分异构体:链烃及其衍生物的同分异构体随着支链增多,熔沸点降低。如:CH3(CH2)3CH3(正)>CH3CH2CH(CH3)2(异)>(CH3)4C(新)。芳香烃的异构体有两个取代基时,熔点按对、邻、间位降低。(沸点按邻、间、对位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