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汇率变动的金融政策因素:货币政策篇货币政策(MonetaryPolicy)是一个国家或是经济体的货币权威机构利用控制货币,来达到影响其他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貨幣供給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項措施。货币政策使用各种措施用以达到或维持特定的政策目标,如抑制通货膨胀、降低失业率或调节进出口,其最终目的是辅助经济增长和保证社会安定。当代货币政策通常依赖于利率(借钱的价格)和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来作为控制手段。某一些货币政策看起来是相互矛盾,紧缩政策减少货币供给或是升高利率,扩张政策增加货币供给或者降低利率。通常,货币政策一般被描述为:激进的-利率被调节为促进经济增长,中性的-保持稳定,从紧的-降低通货膨胀却可能提高失业率。货币权威机构通常指中央银行或是和央行紧密联系的一套银行系统。他们有发行货币,改变货币供给和影响利率的能力。货币理论是经济学中研究货币的性质与功能的一个分支,是各经济体制定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历史上货币政策常常随着货币理论研究的发展而改变。从197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货币政策通常与财政政策(fiscalpolicy)分离。即由中央银行控制货币政策,由政府控制财政政策。即使在此之前,布雷頓森林體系已经保证绝大多数的国家这两种政策分离。货币政策的历史货币政策主要与利率和信用联系在一起。许多世纪以来,货币政策只有两种形式,铸币或是发行纸币以产生信用。在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得到接受前,利率不被认为是货币政策的一部分。货币政策被认为是政府决策的一部分,通常被认为是政府的铸币权。随着贸易网络的发展和金银的比价的确认以及本币和外币比价的确认,这种价格是被法律保护的,甚至此种价格在市场上是变化的。宋朝使用纸币交子,后来由于宋与西夏战争,交子发行量增大,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它获得发行纸币并且采用金本位,货币政策独立于政府的想法开始出现。货币政策的目的在于保持币值,印钞并且保持钱币留在流通领域。中央银行的建立目的在于保持本币与黄金的比值,在一个小范围内与其他金本位的外币进行交换。为了达到这些目的,作为金本位一部分的央行开始设立利率,为了保持金本位要求每月调整利率。现代的货币政策开始于19世纪后期,由于重商主义思想影响,世界各国采用金本位制。这种制度在二战之后仍通过布雷頓森林體系被间接地保留了下来。直到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溃,各国开始使用浮动汇率。在1870-1920之间,工业化国家陆续建立中央银行系统,央行“最后的借贷者”的角色开始被理解。随着经济学的“边际革命”,人们意识到增加多少或是减少多少利率对整个经济有重要的影响,基于经济的权衡,我们必须做出抉择。并且很明显存在经济周期,并且经济理论开始理解到利率和周期的关系,Cass商学院的研究表明,央行的扩张和紧缩政策引起了经济周期,证据表明,在央行成立之前,经济周期很少出现。货币政策,有些像似是而非的科学原理,在最近的150年发展的非常迅速,尤其在最后这50年。货币政策已经从简单的增加货币供给到保持人口增长和经济活力。现在,它还需要考虑各种目标,如下:短期利率长期利率velocityofmoneythroughtheeconomy汇率信贷质量债券和股票(公司所有权和债务)governmentversusprivatesectorspending/savings国际大范围的资本流动金融衍生品,如买卖,交换,期货等一小群人认为应该回归金本位,他们认为货币政策充满了风险并且将对平民有巨大的危害。其核心在于我们现在的货币没有现实的价值,只不过是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的负债,是社会中一小部分(包括所有政府)的永久负债。事实上,很多经济学家不同意回归金本位――被放弃了100年的制度,这样做将极大的限制货币供给。现在的复杂的金融体系使得大规模的交易更加容易和安全,将风险压力转给不同的公司和个人,可将不同金融风险转换成不同的回报率并且使得商业更可预期和更有利润。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第一,控制货币发行。这项措施的作用是,钞票可以整齐划一,防止币制混乱;中央银行可以掌握资金来源,作为控制商业银行信贷活动的基础;中央银行可以利用货币发行权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为了防止政府滥用贷款助长通货膨胀,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规定以短期贷款为限,当税款或债款收足时就要还清。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它的公开市场业务,起到调节货币供应量,扩大或紧缩银行信贷,进而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准备金率,据以控制商业银行贷款、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第五,调整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贴现行为。调整再贴现率,可以控制和调节信贷规模,影响货币供应量。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它是对特定的对象分别进行专项管理,包括:证券交易信用管理、消费信用管理、不动产信用管理。第七,直接信用管制。它是中央银行采取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直接进行干预和控制的措施,以控制和引导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指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货币政策工具有几种货币政策工具可以达到上述目的:利率调整,基础货币调整(一般指的是M0),存款准备金调整。所有的这些政策要么扩大货币供给或是减少货币供给。货币政策的主要实施方法为公开市场操作,它通过买卖不同的债券工具、外币或是商品调节货币循环中的货币数量。所有的这些买卖操作导致或多或少的基础货币进入或是离开流通领域。货币政策有三大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即最低储备金)要求、再贴现窗口。货币量基数(Monetarybase)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直接调节经济中流通的货币总量——买卖债券交换硬通货。注意公开市场操作的债券只是债券市场上较小的一部分,因而中央银行不能就此改变利率。公开市场业务。所谓“公开市场业务”(OpenMarketOperation,也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货币政策手段。存款准备金率(RequiredReserveRate)简称RRR,各国的金融法规都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吸纳存款的一部分存到央行,这部分资金与存款总额的比率,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流通中的货币会成倍缩减。这里边的道理不难理解:商业银行往中央银行交的准备金多了,自身可支配的资金便少了,于是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减少,企业在银行的存款相应地会更少,“存款—贷款”级级递减,整个社会的货币总量大大降低。这很像我们调试音响——降低功放机的功率,输出的音量自然会减小。反之,如果央行调低存款准备金率,流通中的货币量便会成倍增加。贴现窗口融资(Discountwindowlending)其他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为:道德劝告公开政策量化宽松(QuantitativeEasing)文章出自外汇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