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影视语言的实质,是人类“看”与“听”,即视觉与听觉的问题;所以影视语言又可以称作“视听语言”。但这种“语言”所进行的视觉与听觉活动,是综合的,而不是分裂的。它与我们已经很熟悉的借助于文字的“书面语言”,以及使用电话、录音机等设备的“听觉语言”不一样。电影电视所创造的“影视语言”,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进步。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影视语言甚至有可能取代“书面语言”与“听觉语言”的地位,而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语言。电影电视是人类视听交流的工具之一,它们具有类似人类语言的语言形式。可称之为影视语言。影视语言是人类视听语言发展到现代的产物,是视听语言的高级形态。视听语言的定义是:人类创造并使用的,同时依托视觉与听觉两种感觉器官,以声音和图像的综合形态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交际与传播所使用的语言。影视语言作为它的高级形态,已发展成可脱离交流交际主体而单独存在的样式。使用“影视语言”的概念,侧重于它的艺术性。“镜头语言”或“画面语言”则侧重于它的技术性,是影视工作者使用的专业技术术语。二,影视语言的思维基础语言与思维形成表里关系,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影视语言则与形象思维形成表里关系。现代心理学提出的“格式塔”理论是理解和研究影视语言的基础。原型、意象和推演出新形象,则是形象思维的三种态式和阶段。电影是以每秒24格画面的速度放映的,但我们观看时并不觉得它们有“跳”的感觉,反而十分自然连贯,过去只说它是一种“视觉暂留”的生理现象,其实它还有思维过程中的意象记忆问题。(电影电视属于艺术,但他们和其他所有门类的艺术形式一样,它们面对观众的直接现实是它们的语言,我们将其称为“影视语言”。对影视语言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是影视工作者必需的基本功。把影视语言放到人类文化进化的历史长河中考察,可以发现它作为视听语言的高级形态,在人类的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系统中的定位。人类一直在为突破交流与传播所受“时——空”的限制而努力。电脑技术被应用到影视语言后,会使人类的视听交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它电影电视的创作也会带来深刻的影响。影视语言是人视觉与听觉的综合运用,它以人类的形象思维为基础。理论界对形象思维的研究虽然还很不充分。但德裔美国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提出的“格式塔”理论,以及形象思维的“原型、意象和推演”理论,对理解影视语言的形成机制,将有很大的帮助)三,语言的结构层次影视语言与自然语言在“符号”的本质上相沟通。语言学对自然语言的的研究成果,可以类比式地应用到影视语言中。语言的层级性底层:音位,音节、以及语言符号的形式组成部分上层:字,词,词组,单句,句群,段落,(篇章)影视语言底层:画面,音响,以及影视语言符号的形式部分上层:镜头,镜头组,镜头句,镜头段,(作品)四,语言的基本功能为深入理解影视语言,我们有必要先从人类在表意与交际中使用自然语言的价值取向上分析一下影视语言的几种基本表意方式:1叙述:和人类的自然语言一样,影视语言的核心,也是“叙述”,这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它是运用频率最高、几乎可以随处体验的表意交际类型,换句话说,“叙述”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社会化表意形态。“叙述”的精确意义是:将人的经历,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用各种表意语言传送出去的一种表意形态。考察各种叙述,可以发现交流对方所最关注的,是“经历”与“过程”,即使叙述者仅仅是最简单地叙述了人物和事件的结局,交际的对方也会对结局中所隐含的“经历”与“过程”感兴趣。这个“经历”与“过程”,可以相对于叙述语言,称之为叙述的“文本”。在叙事中,语言和文本是共生的。具体地说,这个“经历”与“过程”有它的顺序性、持续性和因果性;而在文本的“时——空”框架中,叙述的重心偏在时间这一端展开,空间是较弱的副线。正是由于时间的延展特性,所以叙述具有交代人或事“来龙去脉”的功效,即在时间轴上交代清楚人或事的因果缘由。根据传播模式“叙述”的程序是:某人——感知某事——做出反应——某种场合下——借助某种工具——制作可用材料——今以某种形式——在某一背景中——传送某一内容——获得某种结果这一程序已超出了人类的自然语言范围,它是一种全景式的叙述,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对叙述的含义表达具有作用,而视听语言包括影视语言在内,正是这样一种带有全息性质的全景式语言。2议论:一些评论家或导演认为,电影工作者的任务应该只是通过叙述或报道提出问题,而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去解决问题,言外之意是电影或者电视可以不必主观性地发表观点,电影只是“眼睛”而不是“嘴巴”。不发表观点不等于没有倾向。作为电影,它更突出的长处在于叙述,而电视与电影相比,它的社会功能远远超过电影,因此它的议论性便比电影鲜明得多。但要注意,议论也并不要求每一次都必须有明确的结论。它可以只讲议论的依据,最终引导语言接受者纳入思考者的思路,这种做法也是议论倾向性的表现。此外,对客观世界发表个人看法是天经地义的人类本性,缺少作为内核的评价性情意表达,必然显得光彩不足,因而如果来自叙述者主体的力量太弱,电视作为“社会指导者”,它的人格主体价值也就相应降低了。所谓“议论”,精确的意义是:借助于各种表意语言并运用逻辑论证,显示语言使用主体对自然或人事进行评判的表意形态。议论的评判态度具体表现为表意过程中的判断、归纳、评议,而最终表现为表意主体或爱或憎的态度倾向。(“叙述”也是有倾向性的,但它对事物的评判态度尽量流淌在述说的过程中,力求含而不露,主体与客体融而不分,以免“观点”过于凸现而肢解了原事件的线性流程。“议论”则反其项背,正反必居其一的排中判断,归属目的鲜明的主观归纳,价值取向鲜明的最终结论,都是在“叙述”中尽可能避免的手法,却在“议论”中获得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在“议论”的时候,原型的线性过程随时可以打断,生活成了议论主体吸取论据的源泉)3说明:“说明”是人类交流过程最基本的内容之一。从广义看,叙述其实也是对人与事、物本身或其间关系的说明,因而说明和叙述一样,都是支撑文化传承的形式系统,人们现在讲的“说明”,偏重于狭义的对知识和信息的传送,它不允许有叙述时常常加入的感情成分;“说明”与“叙述”相比较,它所蕴含的个人见解更少,也就更加严谨、朴实,更具有中性的色彩。“说明”的定义是:以精洁准确的语言阐释事物和事理的表意类型。“事物”所涉及的内容有:以实体方式存在的实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功能、成因诸层面;“事理”所涉及的内容有:以观念方式存在的抽象体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方法等层面。在语言的交流中,“说明”的进行需要以下两个前提。第一,“说明”的主体对“说明”的客体必须必须有准确的、科学的认识。第二,“说明”的主体在向“说明”的受体传送知识和信息的时候,主体必须掌握向客体传送的语言。4抒情:“抒情”也是人类交流表意的主要形态之一。“抒情”可以定义为:利用多种“表意语言”传达人类内心情感交流的过程及结果。定义中强调“多种‘表意语言’”的含义是指:由于“抒情”本身是人的心理和感情活动,而心理和感情活动又是抽象的,所以它们若要进入交流,必须借助他种交流表意方式。在文字语言的抒情中,直接的抒情通常非常困难,多需要附骊叙述、描写、议论等方式,但它们只是抒情的文字语言表达方式,抒情更多的方式是借助于人的形体语言,如笑、哭、叹息、气恼、皱眉、拥抱等,而它们正属于图像语言的范畴。“抒情”是人心对万物(包括自身)存在和人类行为的感发,“人心”加上感觉内蕴的流露,就发展成为人格与人性。人在生活中,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幻觉生情,眼、鼻、口、舌、身都可以生情;但情并不停留在感觉器官,而是生在“人心”(即大脑中),并引发出相协调的身体反应(笑、哭、怒、怨等)。“抒情”是人格健康和人性舒展的表现,影视作品也就最看重这个“情”字,甚至可以说:没有情,就没有影视。人心因万物的感发而产生了“抒情”,它的具体的动力是什么呢?美感,是激发起“抒情”行为的第一种动力:当人们面对美丽动人的对象——自然和人时,那种形式上的极度适意(线条、色彩、神韵、意境等)会使人的内心产生出无法抑制的冲动和激荡。若要将这一份因美感而产生的情表现出来,就生成了“抒情”的第一种形态——对自然美、社会美与人之美的欣赏。爱意是激发“抒情”行为的第二种动力:人们时常会因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充实而在心里涌出一股暖流。这种温馨之情不仅建立在具体的伦理上,而且也扎根在具有永恒性的普遍的人性之中。爱意往往会引发人类一种圣洁的感情,推动人们去赞美人性中纯洁无私的情怀。信念是激发“抒情”行为的第三种动力:所谓信念,主要是指涵盖世界观、人生观在内的价值观念,具体地说,即“真”与“善”。由于人活在自然和人群中,基本的道德心和伦理观是谁都不能回避的,当一个人通过学习和修养,建立起“真”与“善”的信念之后,心中必然充溢着美好的人性与人格的激情而随时可以抒发出来。生命是激发起“抒情”行为的第四种动力:生命是伟大的,生命是万物、万世之源。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除了感谢上苍的慷慨恩赐之外,更赞美人类为自己成为万物之灵做出的伟大努力。作为个体的生命尽管可以有死亡与终结,但由于人类有伟大的创造力,生命之歌永不会停止。“抒情”需要有对形式和内容两者的完形整合过程,不论是主体还是受体。总之,“抒情”的内涵是“情”的直接联通,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氛围和意蕴的感发,而不是知识、信息、观点、故事等已经定型定性的东西的传输。情本身是无形的,是无法定量计算的,而是通过寄托于有形之中抒发出来的,使受体感知并激动不已。5虚构:传统的语言功能研究,是不把虚构列入研究范围的。但是从表意关系来看,“叙述”、“说明”、“议论”、和“抒情”以客观的实在作为传播的依据;而虚构恰恰相对立,以主观的自由联想作为传播的依据。同时,“虚构”又是艺术创造的重要手段。有许多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只有客观实在的现象和过程才有价值,而虚构不过是脱离生活的胡编乱造,其实这是对虚构的极大误解,如果把“虚构”作为一种表意方式来对待的话,“虚构”的主导层面就变成一种表意传情的自然选择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虚构”指内含某种理想性的情结而采用自由联想方式,组成超越实在的传播结构,以传达内心情意信息的表达方式。在这一定义中,“理想性情结”、“自由联想”和“超越实在”需要组成两个方向上的协同关系:一种,它们围绕主动虚构(例如在文学及艺术的创造中的图像变形、情节荒诞化或是有意设置幻境)进行配合;另一种,它们也可以就被动虚构(例如因受民族文化传统、遗传心态或是社会某种规范的影响或制约而产生的虚构)进行自然调节。这两个方向上的协同造成了社会生活及艺术创造中丰富多彩的虚构现象。“虚构”的主旨是要表现实际上并不存在(无真实底本)的思维构成。由于我们将它与表现实际存在的思维构成相对立并区分,所以并不影响虚构在进行表述时依然同样会使用“叙述”、“说明”、“议论”和“抒情”等表意方式。在生活中有时为了直接目的,自由联想会造成低层次的“谎言”,但谎言并非是幻想或自由联想转化为口语表达的产物,而是对现实内容的一种技术性掩饰。更多的虚构则表现在各种类型的艺术创造之中。如利用听觉的语言中的故事、神话、寓言、小说以及各种音乐,利用视觉的绘画中的装饰性作品和现代派等各种流派的作品,听觉视觉并用的戏剧、电影、电视作品等等,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没有虚构就没有艺术,因为理想情结的表现本身就是一种富于快感和美感的实物,而在把它运用媒介表现出来的时候,为使交流客体获得共鸣,还需寻找到最佳的表达方式,需要高超奇妙的表现技巧,因而十分需要深厚的艺术制作的禀赋,需要美感的悟性,仅此一端就可以表明,“虚构”比起“叙述”、“说明”、“议论”和“抒情”等表意方式而言,自由意志的实现值更高,艺术情趣也更强烈。“虚构”,作为情意表达的一种特别的表达与交流方式,在艺术领域中有着特殊的作用。电影电视作品中存在大量的虚构成分,它自身既是一种“语言”的生成,也存在与接受者之间的交流传播过程,所以,对“虚构”的研究是影视语言学的重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