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重要字词:环:包围畔:通“叛”,背叛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委:放弃举:被选拔,被起用苦:使……受苦至:极点池:护城衬。兵革: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去:离开翻译: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外城)委而去之(弃城而逃)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或:施行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能够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3分)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译文: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译文: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3分,“域”“固”各1分,句意1分)问答题:(1)、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3分)答:(3)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4分)(4).“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2分)答: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1分)。(1分)。事例: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1分)(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不久前,美国政府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一意孤行地向台湾出售先进武器,他们的这种做法,也受到了国际上一些国家的反对,这种局面的形成是因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语句赏析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理条件的优越。2.“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①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②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得道者”和“失道者”的结果进行对比,点明了文章主旨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摆出论点,提携全文。【天时和地利是客观条件,人和是主观条件】(6).“人和”与下文的“道”有什么关系?“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实施仁政,实施仁政就“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们的支持和拥护。(7).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何特点?本文先摆出观点,用概括性极强的战例加以证明,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用“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阐述了孟子提出的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9)孟子认为“域民”“固国”“威天下”应该靠什么?“人和”和“施行仁政”(10)“君子战必胜”的条件是什么?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出的结论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乙]孟子曰:“桀、纣①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注释: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同“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g):原野。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人民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20.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2分)21.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2分)22.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4分答案:20.(2分)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第二句和第三句,每句1分,只写第一句不给分)21.(2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答“失道者寡助”给1分)22.(4分)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每层意思2分,意思对即可)[丙]子奇治县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译文: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到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熔冶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井井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用自己家的兵器打败了魏国军队。词语注释:阿:地名,即今山东阿县使:派……去治:治理反:通返,返回既而:后来,不久遣:派共载:同车白首:老年人夫:句首语气词,用以引起下文的议论,无实义决之:决断政事耕器:农具仓:仓库廪:仓库中的粮食赈:救灾私兵:私人武器仓廪:储藏粮食的仓库铸库兵:溶治库中兵器道理意义:有志不在年高。得民心者得天下。年轻人要尊重老人,多听老人的意见。自古英雄出少年。9、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答:10、丙文中“”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2分)答案:9、把兵库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10、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丁]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人都难逃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什么都谈不上了。8.[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丁]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答:9.你认为[甲][丁]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答:答案: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9.[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丁]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