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学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案)教师寄语:学者贵知其当然与所以然,若偶能然,不得谓为学一、学习目标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2.顺畅朗读、背诵文育课文。3.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4.阅读课文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二、学习重点难点1.顺畅朗读、背诵文育课文。2.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3.阅读课文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三、自学环节1、了解作者及作品〈孟子二章〉选自〈孟子·公孙丑〉,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被推尊为“亚圣“。《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2、按朗读节奏,阅读课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3、理清文章的脉络4、第二段中: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②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③这场战争结果怎样?④原因何在?5、第三段中: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②战争结果如何?③为什么?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这三句话什么意思?2、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3、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四、展示环节1、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解释亲戚畔之2、词性活用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以天下之所顺顺:得道者多助多:失道者寡助寡:3、古今异义三里之城城:古:今: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古:今:池非不深也池:古:今: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古:今:委|而去之委:古:今:亲戚畔之亲戚:古:今:然而不胜者然而: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哪些分论点?5、如何证明论点的?6、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五、课堂练习一、文学常识填空:1、孟子,名。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二、解释一词多义: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三、解释加点词:1、环而攻之而不胜()()2、夫环而攻之()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5、委而去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四、翻译下面句子: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六、中考链接填写下列句子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5、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6、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七、困惑反馈: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