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欣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对课文熟读成诵;2、把握文中阐述的中心观点,初步理解孟子“仁政”的思想内涵;3、理清“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几者的关系,学习孟子严密的思辩方法。教学重、难点:1、理解本文阐述的中心观点的内涵2、理解文章层层垫高,逐步深入的严密的论证思路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希望君以民为贵,反对暴政害民,反对掠夺性战争,盼望贤明的君王统一国家。2、《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3、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夫环而攻之米粟畔之封疆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老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与停顿2、学生个读与齐读,检查阅读情况3、对照书下注释,与课前预习疏通文意(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古义:内城;今义城市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氏)委而去之(委:古义,放弃今义:常用于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办,委任或推委等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到…去)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古义,界限这里的意思是限制今义:常用义为“疆域”或某种范围,境城、音域等)亲戚畔之(亲戚: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其它的成员)池非不深也(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指水塘,池塘)(3)虚词代词他亲戚畔之表修饰着、地夫环而攻之之助词的三里之城而动词到寡助之至表转折却、但是环而攻之而不胜(4)一词多义;不以封疆之界(凭)三里之城(的)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以之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利以天下之所顺(用)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5)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4、翻译课文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1、本文就战争问题展开论述,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孟子关于战争胜负的观点是什么?(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板书: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孟子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层层深入论证,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论述“天时不如地利”,从攻方的角度加以论证,论述“地利不如人和”,从守方的角度加以论证,证明“人和“才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板书:战例一(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分析问题:举例论证战例二(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3、文章前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众叛亲离,不攻自溃)板书: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正反对比论证五、拓展延伸1、孟子写作本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论述战争的胜败要素吗?他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劝诫当时的统治者在治国的过程中认识到“人和”的重要,认识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论述范围由战争而扩大到治国。)板书:战争——治国2、你能说出有关“和”的成语、俗语或典故吗?“和”字在当代社会又具有了怎样的新内涵?(参考:成语有“和气生财”、“一团和气”、“和气致祥”、“和衷共济”等;俗语有“家和万事兴”;典故有“将相和”等。在当代社会,“和”字不仅仅是指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而且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和谐发展。)六、课堂检测(一)阅读《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完成下列题目。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兵革非不坚利也兵:(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A.正确的道理B.作战的规律C.施行“仁政”D.统治的方法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4.哪两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思相同?()和()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岳阳楼记》)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E.多助之至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5.“得道者”的意思是;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6.用文中语句填空。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二)阅读[甲]、[乙]两篇文章,完成下列题目。[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文[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8.解释文中加点的字。①池.非不深也②委.而去之③足兵.④民信.之矣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0.[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11.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参考答案:1.(1)兵器(2)限制(3)通“叛”,背叛2.C3.B4.AB5.施行仁政的人君子6.得道天下顺之7.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8.①护城河②放弃③军备(军队)④信任,信用9.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1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1.[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七、总结并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习题附板书设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例一(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分析问题:举例论证战争战例二(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正反对比论证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