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对比阅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一)[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见其临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曰:‘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见其乘马,又谓曰:‘汝知马乎?’对曰:‘不知。’曰:‘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消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其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於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此傅说所言,可以自鉴。(选自《贞观政要》译文: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古时候有胎教世子的说法,我却没有时间考虑这事。但最近自建立太子以来,遇到事物都要对他教诲晓谕。见他对着饭菜准备吃饭时,便问他:‘你知道饭是怎样来的?’回答说:‘不知道。’我说:‘凡是播种、收获的农事都很艰难辛苦,全靠农民努力务农,不去占用他们劳作的时间,才常有这样的饭吃。’看到他骑马,又问他:‘你知道马是怎样来的吗?’回答说:‘不知道。’我说:‘这是能够替人代劳的东西,要使他既劳作又得到休息,不耗尽气力,这样就可以常有马骑。’看到他乘船,又问他:‘你知道船是怎样运行的吗?’回答说:‘不知道。’我说:‘船好比君主,水好比是百姓,水能浮载船,也能推翻船,你不久将做君主了,怎能不畏惧!’看到他在弯曲的树下休息,又问他:‘你知道弯曲的树如何能正直吗?’回答说:‘不知道。’我说:‘这树虽然弯曲,打上墨线就可以正直成材。做君主的虽然有时做出一些荒唐的事,但是虚心接受谏诤就可以圣明,这是傅说讲的道理,可以对照自己作为鉴戒。’”【注释】①世子:王侯的正妻所生的长子,也叫太子。②稼墙:播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③夺:抢占。时:农时。④消息:休息⑤人主:君主。⑥绳:墨绳,用来取直的工具。⑦傅说:商王武丁时为相。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委而去.之②亲戚畔.之③对.曰:‘不知④可以自鉴.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此木虽.曲,得绳则正(虽然)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即使)B、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既克,公问其故.(缘故)C、见其临食将饭.(吃饭(动词))不夺其时,常有此饭.(名词,饭)D、环而攻之而.不胜(表转折)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域民不以封疆之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4、[甲][乙]两段文字中,都提到“道”,它们指的是施行仁政。[乙]文中还提到使人君有道的一种途径是受谏。5、今天,人们赋予“道”更丰富的内涵,常用[甲]文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来评价古今中外的一些事实,请你就“失道者寡助”简要列举一例评点。陈水扁要搞“台独”遭到海峡两岸人民的强烈反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美化侵略行为,遭到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谴责(二)[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敢陵上犯禁③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选自《管子》)译文:但凡治理国家的方法,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百姓富裕就容易统治,百姓贫穷就难以统治。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百姓富裕就能安心地生活在家乡并且重视自己的产业,这样就能服从上司,害怕犯法,如果百姓尊敬官吏害怕犯罪就容易统治。百姓贫穷就不安心生活在家乡,并且轻视自家的产业,就敢于冒犯官吏违犯法令,如果百姓敢冒犯官吏违犯法令就难以统治了。所以太平无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富裕,动乱多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贫穷。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然后(才能)统治他们。【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委而去.之()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③是以善为.国者()④必先富.民()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有良田美池之属(池塘)B:得道者多助(仁政)伐无道(道义)C:然后治之(代词,指国家)无丝竹之乱耳(主谓之间,无实义)D:民富则安乡重家(副词,就)然则何时而乐耶(连词,那么)4、理解填空。(1)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以民为本(或“人的重要性”),[甲]文从施行仁政的角度来论述,[乙]文则从富民的角度来论述。(2)甲文借战争论述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乙文直接体现了管仲“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这一远见卓识。(3)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以民为本”的重要性,一个从施行仁政的角度,一个从富民的角度,这一思想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请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的看法。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人民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在一个国家中只有做到以民为本,处处以人民的利益出发,才能使全国上下人心所向,团结一致。如:现在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家政策,如家电下乡,减免学杂费,得到广大人民的称赞和支持。(三)[甲]故曰,……战必胜矣。[乙]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译文:孟子说:“桀、纣之所以失天下,是因为失去了天下的人民;失天下人民,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方法:得天下人民,就得到了天下。得人民有方法:得民心,就得到了人民。得民心有方法:他们想要的就替他们收集,他们厌恶的就不要给他们。人民归附仁德的君主,就如同水往低处流,野兽向旷野上奔跑。”注释: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同“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g):原野。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4分)(1)寡助之至.()(2)亲戚畔.之()(3)所恶.勿施尔也()(4)兽之走.圹()2.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3分)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3.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4.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寡助之至,亲戚畔之。5.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答: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四)[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译文]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下去了。”(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兵革..非不尖利也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③足兵.④民信.之矣(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译文: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3)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4)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答: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五)[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乙]子奇治县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译文: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治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整整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以自己家的兵器打败了魏国军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追者反.曰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C.夫以老者之智D.属予作文以记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译文: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4、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答:把兵库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5、乙文中“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六)[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夫用兵之道,要在人和,人和则不劝而自战矣。若将吏相猜,士卒不附,忠谋不纳,群下谤议,谗慝互生,虽有汤、武之智,而不能取胜于匹夫,况众人乎?译文:用兵打仗,要人心团结,人心团结则不用动员就能齐心作战了。如果将领之间相互猜疑,士卒就不会效力,好的计策不采纳,部下们就会生出不满的言语,互相说对方的坏话,就算有商汤、周武王的智谋,也不能打败普通的人,更何况一般的人呢?1、解释加点词(1)、池.非不深也(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寡助之至.(4)用兵之道.,要在人和2、下面句子中“之”的用法和其他不同的一句是()A、夫环而攻之B、委而去之C、亲戚畔之D、用兵之道3、翻译(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译文:威慑天下不能单靠武力的强大(2)虽有汤、武之智,而不能取胜于匹夫,况众人乎译文:即使有商汤、武王的才智,也不能战胜一个人,何况是很多人呢?4、甲文里与“夫用兵之道,要在人和,人和则不劝而自战矣。”这个观点一致的语句是(用原话):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