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1.现代的免疫(immunity)概念指机体能够识别“自己”和“异己”,并最终排除“异己”,保护“自己”,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稳定。2.淋巴细胞归巢:成熟的免疫细胞离开中枢后,经血液循环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组织的特定部位,而在淋巴细胞再循环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免疫细胞在不同组织之中的特定分布,这种现象称为淋巴细胞归巢。3.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通过血液和淋巴液循环不停地在外周淋巴组织和器官之间循环周转,使得相对数量有限的特异性免疫细胞可以最大限度地识别入侵的病原体并及时对其产生应答,这种淋巴细胞在人体外周免疫系统中不同器官之间循环移动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4.抗原:通常是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活化的T/B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5.抗原表位(epitope),又称抗原决定簇/基(antigenicdeterminant):抗原分子中起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分子中真正与T/B细胞抗原受体(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通常由5~1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也可由多糖残基或核苷酸残基组成。6.抗原结合价(antigenicvalence):抗原分子中能与抗体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7.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antigen,TD-Ag):此类抗原诱导B细胞产生抗体时,必须依赖T细胞的辅助。8.超抗原(superantigen,SAg):常规的蛋白质抗原只能诱导机体T细胞总库中万分之一至百万分之一的T细胞克隆活化。然而某些物质只需要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非特异性激活2%~20%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被称为超抗原。9.佐剂:属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当期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机体时,能够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10.抗体(Ab):是由B细胞活化后分化成的浆细胞产生的,具有特殊折叠方式的球蛋白,为体液免疫应答的重要效应分子。11.免疫球蛋白(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12.中和作用:特异性抗体结合了病原体或毒素后,封闭了其与细胞受体的结合位点,阻止其对细胞的感染和破坏。13.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IgG的Fab段特异性结合病毒感染细胞或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其Fc段与NK细胞或巨噬细胞表面的FcγR结合,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直接杀伤靶细胞。14.调理作用:IgG的Fab段特异性结合细菌的抗原表位,其Fc段与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的FcγR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15.单克隆抗体(mAb):由一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复合抗原上某一抗原表位的均一抗体。16.补体:是存在于人体和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一组不耐热,且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糖蛋白,可介导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17.经典激活途径(CP):主要是由抗原-抗体复合物与C1q结合而启动的一系列级联酶促反应过程。又称经典途径或C1q途径。(参与Ⅱ型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18.旁路激活途径(AP):又称替代激活途径或C3激活途径,是指由微生物或外源异物直接激活C3,在B因子、D因子和备解素的参与下,形成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19.甘露糖集合凝集素激活途径(MBL):又称凝集素途径,是有血浆中的甘露糖集合凝集素直接识别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甘露糖和N-氨基半乳糖等,进而激活MASP介导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20.细胞因子:是指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素刺激免疫细胞或组织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通过结合相应受体介导和调节免疫应答、促进造血、参与炎症发生和创伤愈合等功能,在异常情况下也会导致病理反应。21.白细胞介素(IL):最初是将在免疫应答过程中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统一命名为白细胞介素。22.白细胞分化抗原:主要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各个谱系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23.CD分子: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一分化群(CD)24.细胞黏附分子: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结合和作用的分子。25.固有免疫:又称天然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时已具有的免疫,经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26.NKT细胞:是一群细胞表面既有T细胞受体,又表达NK细胞受体的淋巴细胞。27.γδT细胞:是执行非特异免疫作用的T细胞,主要分布于黏膜和皮下组织,是构成表皮内淋巴细胞和黏膜组织上皮淋巴细胞的主要成分。28.NK细胞:是不同于T,B细胞,具有直接杀伤靶细胞效应的一类淋巴细胞。29.树突状细胞:属体内最重要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具有吞噬功能,故也称吞噬细胞。30.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人是第6号染色体)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基因群。31.MHC分子:指的是由MHC基因所编码的基因产物,又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因为这些抗原在器官移植中代表供受双方的组织相容程度,故而亦称为移植抗原或相容性抗原。32.MHC限制性(restriction):TCR在识别抗原肽的同时,必需识别自身MHC分子的肽结合槽α螺旋的多态性残基,才能使T细胞充分活化。33.TCR-CD3蛋白复合物:是T细胞抗原受体与一组CD3分子以非共价键结合而形成的复合物,是T细胞识别抗原和转导信号的主要单位。34.T细胞受体:是存在于所有T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35.Th:是T细胞的功能性亚群,由于对免疫细胞具有多种调节功能,称之为辅助性T细胞。36.CTL:具有细胞毒性的CD8+T细胞,T细胞和NKT细胞等统称为CTL。37.调节性T细胞(Treg):是CD4+T细胞群体中细胞表面高表达CD25,细胞内表达Foxp3转录因子的,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T细胞亚群。CD4+CD25+Foxp3+T细胞38.ITAM:免疫受体酪氨酸激活基序ITAM在信号转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39.B1细胞:是指CD5+m+的细胞,主要存在于腹腔、胸腔和肠壁固有层,具有自我更新能力。40.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APC):能够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41.专职APC(professionalAPC):组成性表达MHCII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抗原提呈能力强;包括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B细胞。42.T细胞突触:t细胞与其他免疫细胞(APC、靶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过程中,在细胞接触部位形成了一种特殊结构,类似于神经细胞突触,称T细胞突触,也称超分子黏附复合物。(SMAC)43.记忆性T细胞:是指清除抗原后仍能够长期存活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亚群。44.再次应答:初次应答后,当抗体下降并恢复正常时,再用相同的抗原进行免疫,则抗体产生的潜伏期明显缩短,抗体含量明显上升,且维持时间更为长久,这种现象称为再次应答45.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此类抗原诱导B细胞产生抗体时,必须依赖T细胞的辅助。多为蛋白质抗原如病原微生物、血细胞和血清蛋白等。TD-Ag结构特点:含多种表位(B细胞和T细胞表位)。46.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此类抗原诱导B细胞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TI-Ag可分为TI-1Ag和TI-2Ag。TI-1Ag如细菌脂多糖(LPS),TI-2Ag如肺炎球菌荚膜多糖、聚合鞭毛素等。TI-Ag结构特点:含单一表位(重复B细胞表位)。47.免疫耐受:在抗原刺激下,T细胞和B细胞不能被激活,不能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的现象,称免疫耐受。48.中枢耐受:在胚胎期及出生后,未成熟的T与B细胞发育过程中,通过识别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克隆清除、失能)。49.外周耐受:成熟T、B细胞遇自身或外来抗原不产生正免疫应答50.免疫忽视:如T细胞克隆的TCR对组织特异自身抗原的亲和力低,或这类自身抗原浓度很低,经APC提呈,不足以活化相应的初始T细胞,这种自身应答T细胞克隆与相应组织特异抗原并存,在正常情况下,不引起自身免疫病的发生,称为免疫忽视。51.免疫赦免区:体内存在某些生理屏障,可将自身反应性细胞与某些自身抗原组织隔离,从而形成所谓的“免疫赦免区”(眼,脑,睾丸等)52.阳性选择:TCR结合MHC及其提呈的自身抗原肽,T细胞存活;凡是没有结合的T细胞凋亡----MHC限制性53.阴性选择:与自身抗原肽高亲和力结合的T细胞凋亡,克隆清除------中枢耐受54.超敏反应:已被抗原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发生异常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导致组织细胞损伤或(和)生理功能紊乱。55.变应原:是指能够选择性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引发超敏反应的抗原,其特点是诱发I型超敏反应的剂量极小。56.I型超敏反应:又称过敏反应,其发生快,几秒至几分钟内即可出现临床症状,故也称速发型超敏反应。I型超敏反应主要是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在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参与下,引起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可发生与局部,亦可发生于全身,包括速发相反应和迟发相反应两种类型,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57.Ⅱ型超敏反应:是IgG,或IgM类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性反应。58.Ⅲ型超敏反应:是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细胞组织损伤,故也称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59.Ⅳ型超敏反应:由抗原特异性T细胞所介导,发生较迟,需要经过效应分子的合成阶段,因而进程较为缓慢,故又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60.BCR:B细胞抗原受体,本质为mIg,表达在B细胞表面识别并结合B细胞抗原表位。61.独特型:每一个Ig的重链和轻链的V区均有独特的氨基酸序列,它不仅是抗原的结合位点,也是自身独特的抗原表位,称为Ig独特型。微生物1质粒: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2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一较厚、粘性、胶冻样物质。3脂多糖(LPS):由脂质双层向细胞外伸出,由特异性O多糖、核心多糖和脂质A三个部分组成,习惯上将脂质多糖称为细菌内毒素。4细菌L型:指细胞壁缺陷型细菌,指细菌受到一些理化因素的影响而部分或完全失去细胞壁但仍能存活和致病。5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6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所有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7巴氏消毒法:用较低温度杀灭液体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仍保持物品中所需不耐热成分不被破坏的方法。8高压蒸汽灭菌法:是一种最有效的灭菌方法,将大气压提高到103.4kPa,温度可升高到121.3℃,维持15-20分钟可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9遗传:细菌的性状保持相对稳定,且代代相传,使其种属得以保存的能力。10变异:在一定条件下,子代和亲代之间以及子代和子代之间的差异称为变异。11R质粒:由耐药传递因子和耐药决定因子组成,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或重金属盐类的耐药性。12F质粒:又称致育质粒,能编码性菌毛,相当于雄性菌F+;无性菌毛的菌株相当于雌性菌F-。13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14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称为毒性噬菌体。15温和噬菌体: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称为温和噬菌体或溶原性噬菌体16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17溶原性转换:前噬菌体可导致细菌基因型和性状发生改变18接合: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方式。19转化:是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