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1.17世纪中叶荷兰人列文虎克利用自制的(显微镜)最早观察并发现了(微生物)。2.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的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对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主要集中体现(推翻自然发生学说)、(初步的发酵理论)、(免疫)和(巴氏消毒法)。原核细胞型微生物1.微生物按照细胞结构不同包括的主要类群有(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2.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菌)、(杆菌)和(螺旋菌)。3.根据分裂方式及排列情况,球菌分有(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和(葡萄球菌)等。4.细菌的一般构造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拟核)等;特殊构造又有(鞭毛)、(菌毛)、(荚膜)和(芽孢)等。5.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分为(草酸铵结晶紫染色)、(碘液媒染)、(95%酒精脱色)和(石炭酸复红复染),其中关键步骤为(95%酒精脱色);而染色结果G-呈(红)色、G+为(紫)色,如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革兰氏(阳性)菌。6.G+细胞壁的主要成份是(肽聚糖)和(磷壁酸)。7.具有荚膜的细菌在琼脂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称为(光滑或S)型菌落,不具荚膜的细菌所形成的菌落,称为(粗糙或R)型菌落。8.芽孢的耐热性主要与它的(含水量低)、(DPA——2-6-吡啶二羧酸钙)以及(芽孢壁厚)、(酶含量少活性又低)等性能有关,则自然界中经常会遇到的耐热性最强的菌是(芽孢杆菌)类微生物。9.放线菌是一类呈菌丝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菌丝有(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三种类型。10.放线菌由于菌落呈(放射)状而得名。11.细菌菌落特征对菌种的识别、鉴定有一定的意义,主要特征包括菌落的(大小)、(形状)、(光泽)、(硬度)、(颜色)、(透明程度)等。12.荚膜折光率很低,不易着色,必须通过(负)染色法,使(背景)和(菌体)着色,而(荚膜)不着色而衬托出来。13.细菌为(单)细胞(原)核生物,根据细胞基本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主要分裂方式为(裂殖)。14.根据鞭毛的位置,可将细菌分为(偏端鞭毛菌)、(两端鞭毛菌)和(周生鞭毛菌)。15.间体又称中体或中介体,是由不规则的(细胞质膜)内陷而形成的层状、管状或囊状物;(质粒)是一种微小的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可与其携带的外源基因共同复制增殖转移,为基因工程中重要的运载工具之一。16.放线菌是一类介于(细菌)和(真菌)之间,又接近于(细菌)的原核微生物。它的菌丝体分为(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在无性繁殖中分化为(孢子)丝,细胞断裂形成(孢子)。真核细胞型微生物1.真核微生物具有的最主要特征是(有细胞核),其主要类群有(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2.酵母菌为(单)细胞(真)核生物,一般呈(球形或卵圆形)等形状,主要繁殖方式为(芽殖)。3.真菌中的主要类型有(酵母菌)、(霉菌)和(大型真菌)。4.霉菌的无性孢子有(节孢子)、(厚垣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和(分生孢子)。5.霉菌常见的有性孢子有(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其有性繁殖的基本过程包括(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三个阶段。6.(酵母菌)是真菌中单细胞的非菌丝体状的类型,(霉菌)是单细胞或多细胞具有菌丝体的类型。7.霉菌的繁殖方式有两种,即为(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8.(酵母菌)是第一个被测定全基因组序列的真核微生物。9.常用(蜗牛消化酶)水解酵母菌细胞壁,制备酵母原生质体。10.根霉的形态特征是具有(假根)和(匍匐菌丝)且菌丝无横隔;曲霉的形态特征是具(足细胞)和顶囊,菌丝有隔;青霉的形态特征是具(扫帚状分枝)。11.酵母菌的无性繁殖方式主要有(芽殖)、(裂殖)和(无性孢子——掷孢子或厚壁孢子)。12.真菌的有性繁殖过程可以分为(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三个阶段。13.真菌卵孢子是由两个大小不同的配子囊接触形成的,其中小型配子囊发育成(雄器),大型配子囊发育成(藏卵器)。14.(黄曲霉毒素)是迄今发现的毒性最强的霉菌毒素,可诱发肝癌。15.SCP是指(单细胞蛋白),营养价值高,容易生产。16.白假丝酵母又名(白色念珠菌)。17.典型担子菌的担子上着生有(4)个担孢子。18.(霉菌)是丝状真菌的统称。19.多数霉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几丁质)。非细胞型微生物1.病毒是侵害各种生物的分子病原体,现分为真病毒和亚病毒两大类,而亚病毒包括(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2.病毒的基本化学组成是(核酸)和(蛋白质)。3.多数动物病毒呈(球)形,多数植物病毒为(杆)状。病毒衣壳的对称形式有(螺旋对称型)、(二十面体对称型)和(双对称)。4.一种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可抑制另一种病毒的增殖,这种现象称之为(干扰现象),其在病毒疫苗的制备和预防接种上有重要意义。5.病毒是严格的(专性寄生菌),它只能在(活的宿主细胞)内繁殖,它的繁殖方式称为(复制)。病毒的复制周期基本上可分为(吸附)、(侵入和脱壳)、(生物合成)、(装配)和(释放)五个阶段。6.病毒侵入宿主细胞有(直接侵入)、(胞吞作用)和(融合)等方式。7.成熟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粒子),(核酸)位于病毒粒子的中心,四周由(蛋白质)构成壳体所包围;病毒的衣壳与核酸的复合体称为(核衣壳)。8.有的病毒在核衣壳外还有一层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包膜,有的包膜上面还有(刺突)。9.烈性噬菌体以裂解性周期进行繁殖,从生长曲线上可将其分为(潜伏期)、(裂解期)和(平稳期)三个时期。微生物营养和培养基1.培养基应具备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六大营养要素是(水)、(碳源)、(氮源)、(无机盐)、(能源)和(生长因子)。2.糖类中的(葡萄糖),是微生物最容易吸收和利用的一种碳源。3.微生物可利用的氮源范围称作(氮源谱)。速效氮源有利于(菌体的快速生长);迟效氮源有利于(菌体合成代谢产物)。4.生长因子主要包括(氨基酸)、(碱基)、(维生素)和卟啉及其衍生物等,它们对微生物所起的作用是(酶的组成成分)和(调节代谢)。5.化能异养型微生物中,能利用无生命的有机物作为碳源和能源的为(腐生型);从活的寄主体内获取营养物质,离开寄主就不能生存的为(寄生型)。6.培养基中含量最高的是(水分),其次是(碳源)、(氮源)、(矿质元素)和(生长因子)。7.在高压蒸汽灭菌过程中,培养基中的无机盐之间可能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沉淀,因此,常在配制培养基时加入少量螯合剂,常用的螯合剂为(乙二胺四乙酸——EDTA)。8.液体培养基中加入1-5%的CaCO3的目的通常是为了不断中和微生物产生的(酸),故可控制(培养基的pH)在一定的范围内。9.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有(简单扩散)、(主动运输)、(促进扩散或协助扩散)和(基团转位)。10.固体培养基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最常用的凝固剂为(琼脂),通常使用量为培养基总量的(1.5-2.0%)。11.碳源被用来构成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和为细胞提供完成整个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12.根据微生物所利用的碳源和能源的不同,将其营养类型分为(化能自养型)、(化能异养型)、(光能自养型)和(光能异养型)四种,绝大多数细菌和全部真核微生物是(化能异养)型微生物。13.(共生固氮)是借助固氮菌与其他生物形成的共生体完成的固氮过程。14.微生物的能源谱常分两类:(光能)和(化学能)。15.(简单扩散)是微生物细胞始终进行的一种扩散。16.促进扩散与简单扩散的不同之处在于促进扩散中需要(载体蛋白参加)。17.按微生物与生长因子间的关系可将微生物分为(生长因子自养型)、(生长因子异养型)和(生长因子过量型)。18.(营养物质)是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其生长繁殖的前提条件。19.微生物细胞内的水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结合水);另一种是(自由水)。20.微生物可利用的无机碳源主要是(CO2)及(碳酸盐)。21.微生物可利用的无机氮源主要有(铵盐)、(硝酸盐)、NH3和N2等。22.能吸收并利用环境中的游离氮气作为氮源,这些微生物被称为(固氮微生物)。它们能通过体内特有的(固氮酶)将分子态的氮转化为氨和其他氮化物,这一复杂生理过程称为(生物固氮作用)。23.生产实践中,可利用氨基酸自养型微生物将廉价的尿素、(铵盐)和(硝酸盐)等无机氮转化为菌体蛋白或含氮的代谢物,是解决蛋白质不足的重要途径。24.病毒为活细胞专性寄生微生物,常用的病毒人工培养方法包括:(动物接种)、鸡胚培养和细胞培养法。25.无机盐为细胞生长提供必需的多种(矿质元素),同时也为微生物细胞提供一些(微量元素),以满足细胞各种生理活动的需要。26.基团转位运输的特点是需要(载体蛋白)参加,消耗(能量),被运输物质在运输前后发生了(分子结构修饰)。27.主动运输的特点是被运送的物质可(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内;必需消耗(能量);需要(载体蛋白)参加;被运输物质在运输前后(不发生)任何化学变化。28.简单扩散的特点是物质依靠(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动力进入细胞;这种运输方式(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膜上的(载体蛋白)参与。微生物代谢及发酵1.在有机物为基质的生物氧化过程中,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传递受体的方式称(有氧呼吸);一般以无机物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方式称(无氧呼吸);以有机物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氧化过程称(发酵)。2.有氧呼吸的最终产物是(CO2)和(H2O)。3.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为(抗生素)、(激素)、(色素)和毒素四类。4.(红曲霉)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用之生产食用色素的微生物。5.发酵作用不能使基质彻底氧化成(CO2)和(H2O),而是积累中间产物,常见的有乙醇发酵和乳酸发酵等。6.微生物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前者又分为(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后者分为(产能代谢)和(耗能代谢)。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菌种保藏1.菌种保藏机构通常采用(冷冻干燥保藏法)和(液氮保藏法)两种最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2.微生物突变体的初筛是先用平板稀释法使菌体分散,获得(单菌落),进行性状的初步测定;复筛是对初筛菌株的有关性状作精确的(定量)测定。3.核酸是微生物遗传变异的遗传物质,通过(转化实验)、(噬菌体感染实验)和(植物病毒拆分重建实验)三个经典实验得到了证实。4.(遗传性)保证了物种的存在和延续,而(变异性)则推动了物种的进化和发展。5.(基因突变)是由于DNA链上的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发生改变引起的,而(染色体畸变)是指DNA的大段变化现象。6.基因突变具有(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稀少性)、(独立性)、(稳定性)和(可逆性)的规律。7.诱变育种是根据微生物基因突变理论,通过人工方法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处理微生物,使其发生突变,然后从中筛选出符合需要的优良突变菌株。8.优良出发菌株应采用具有(生长快)、(营养低)和(产孢容易)有利性状,对诱变剂(敏感)的菌株,为了保证其遗传性单一,有较强的稳定性,尽量选择(纯系)菌株。9.制备单孢子菌悬液,芽孢杆菌应处理(芽孢);放线菌、霉菌应处理(孢子)。10.常见的物理诱变剂如(紫外线)等;化学诱变剂如(亚硝酸)等。在育种实践中使用复合的诱变剂效果比单一的要好,具有(协同)效应。11.碱基的置换可分为两个亚类:一类叫(转换),即DNA链中的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嘌呤或者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置换;另一类叫(颠换),即指一个嘌呤被一个嘧啶或者一个嘧啶被一个嘌呤所置换。12.恢复已衰退菌种优良特性的措施称为(复壮)。13.菌种选育可分为(自然选育)、(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基因工程)五种方法。14.根据发生突变的原因不同,基因突变又可分为(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15.菌种选育过程由(变异)、(筛选)、(表达)三个环节组成。16.菌种保藏的目的是避免菌种的(死亡),防止优良遗传性(丧失),不被(杂菌)污染,人工创造条件使其(代谢)活动处于(休眠)状态。17.菌种保藏要挑选优良纯种,最好采用微生物的(休眠体)结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