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名词解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微生物:微生物是指自然界存在的一大群种类繁多的微小生物,它们结构简单、体积微小,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或数千倍以上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正常菌群:是指正常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正常情况下它们与宿主间以及它们之间保持相对平衡,通常对人体有益无害,称为正常菌群。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故也称比例失调。条件致病菌:某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正常菌群当其菌群失调、定位转移、宿主转换或宿主抵抗力的严重降低时,可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细菌:是—类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它们形体微小,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除核蛋白外无其他细胞器。L型细菌:细菌细胞肽聚糖受到破坏或肽聚糖的合成被抑制后,在高渗条件下,有部分细菌仍能存活而变成细胞壁缺陷细菌称为L型细菌。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的环状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荚膜:某些细菌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在细胞外面有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鞭毛:有些杆菌、弧菌及螺形菌的菌体上具附有细长、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菌毛:有些细菌表面在电镜下可见有较鞭毛短而细的丝状物,称为菌毛。菌毛包括性菌毛和普通菌毛两种。芽胞:某些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胞。IMViC试验:靛基质(I),甲基红(M)、VP(V)、枸橼酸盐利用试验(C)四种试验常用于肠道杆菌的鉴别,合称IMViC试验。细菌素:是某些细菌菌株产生的—种对近缘菌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培养基:用人工方法配制细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称为培养基。消毒: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芽胞的方法。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和芽胞的方法。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体的操作方法。防腐: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无菌: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的状态。前噬菌体:在溶原状态下,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温和噬菌体的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基因组整合,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溶原性细菌。耐药性变异: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由原来的敏感变为耐受的变异现象称为耐药性变异。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并整合到受体菌的基因组中,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把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给受体菌,使其获得新的性状。溶原性转换:温和噬菌体的DNA作为一种外源性基因与细菌染色体通过溶原性整合而重组,使细菌的遗传结构发生改变而导致细菌性状的改变。接合:细菌间通过性菌毛相互沟通,将质粒上的遗传物质从供菌转移给受菌,使受菌获得新的特性。毒力:是指细菌的致病力,是细菌致病性的物质基础,由细菌的侵袭力和毒素构成。侵袭力:是细菌突破机体的免疫防御屏障、侵入机体、在体内生长繁殖,扩散蔓延的能力。细菌的侵袭力来自细菌分泌的侵袭性酶和细菌吸附宿上黏膜细胞,抵抗体内免疫因素作用的表面结构。外毒素:大多来自G+菌生长过程中合成并释放到细胞外的物质,化学性质为蛋白质,对热不稳定,100℃30分钟可破坏,对酸和蛋白酶亦敏感;毒性强,对组织有选择性毒性如神经薄素,肠毒素和细胞毒素,引起特殊病变;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亦可经甲醛处理成为类毒素,用于人工自动免疫。内毒素:是G—菌细胞壁结构成分,化学性质是脂多糖,菌体裂解后游离出来,其化学性质稳定,100℃30分钟不易破坏;毒性较弱,来自不同细菌的内毒素致病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和内毒素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抗原性弱,刺激机体只能产生lgM抗体,没有中和作用,内毒素不能脱毒制成类毒素。毒血症:病原菌在入侵局部生长繁殖,未进入血流,但产生的毒素入血,引起全身症状。菌血症:在局部生长繁殖的病原菌一过性或间歇性进入血流,但未在血中繁殖,全身中毒症状轻。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同时,产生毒素,引起严重中毒症状。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细菌随血液播散,在全身多个器官引起多发性脓肿。菌毛:介导淋球菌黏附于人类泌尿生殖道黏膜,不易被尿液冲去。此外,菌毛尚具有抗吞噬作用,即使被吞噬,仍能寄生在吞噬细胞内。经实验证实,有菌毛的菌株具有毒力。因此,淋球菌菌毛是淋球菌感染最重要的物质。外膜蛋白:PⅠ导致中性粒细胞膜的损伤;PⅡ参与与阴道上皮细胞和输卵管黏膜细胞的黏附;PⅢ阻抑抗淋球菌IgG的杀菌作用。IgA1蛋白酶:能破坏粘膜表面的特异性IgA1抗体,使淋球菌抵逃脱IgA1抗体的封阻作用大肠菌群指数:是指1000ml水中或100ml(g)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数量。采用乳糖发酵法检测。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可反映待测样品受粪便污染的程度。我国的卫生标准是饮用水的大肠菌群指数不得超过3。肥达试验:系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的H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待检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的含量和动态变化以辅助临床诊断伤寒、副伤寒的一种血清学试验。支原体:一类无细胞壁、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外斐反应:用于辅助诊断立克次体感染的疾病。立克次体属病原体所含脂多糖为属特异性抗原,并与变形杆菌OXl9、OX2、OXk菌体的脂多糖有交叉反应,因而用变形杆菌OXl9、OX2、OXk菌体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与病人血清作交叉凝集反应,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立克次体的抗体。螺旋体:是一类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通过轴丝的收缩与曲伸而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显微镜凝集试验:又称凝集溶解试验,这是诊断钩体病的血清学试验。常用标准菌株或当地流行菌株的活钩体作抗原,与病人不同稀释度的血清混合,37℃2小时后作暗视野显微镜观察。若血清中有同型抗体,则可见钩体被凝集成团,形如小蜘蛛。若抗体效价高,凝集的钩体可被溶解。血清凝集效价在1:300或双份血清增加至4倍以上则有诊断意义。非螺旋体抗原试验:用正常牛心肌的心脂质作为抗原,测定待检血清中的反应素(抗脂质抗体),用以辅助诊断梅毒,此为非特异性的初筛试验。螺旋体抗原试验:用梅毒螺旋体抗原检测待检血清中抗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用以辅助诊断梅毒,此为特异性确诊试验。病毒体:结构完整并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即病毒在细胞内进行复制增殖后释放到细胞外的、可短暂独立生存并可感染新的细胞的病毒颗粒。复制周期:病毒的增殖方式为复制,从病毒进入易感细胞开始,经病毒基因组复制,合成病毒蛋白质,再装配成子代病毒体,最后释放到细胞外,这一过程称复制周期,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释放。缺陷病毒:可以表现为包膜表面缺损、衣壳缺损、病毒酶的缺损以及病毒复制周期不完整等,但其根本原因是病毒基因组有缺损。这种病毒不能单独复制与合成完整的子代病毒,但若与完整的感染性病毒颗粒同时感染细胞时,则这些缺陷病毒可以复制。顿挫感染:是指有些宿主细胞不能全部提供病毒复制所需的必要因子,致使所复制的病毒为不完整的、无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或亚颗粒。这种感染过程称顿挫感染,又称流产性感染。CPE:即致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effect),是指病毒感染引起的、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受感染组织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包涵体:是指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胞浆或胞核内嗜酸性或嗜碱性染色、大小不同的、圆形或卵圆形或不规则团块状结构。它属于细胞病变的范畴,并有助于病毒感染的辅助诊断。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称为水平传播。垂直传播:病毒通过胎盘或产道从亲代传给子代的过程,称为垂直传播。PFU:蚀斑形成单位,指将适当稀释的病毒悬液加入单层细胞培养中,当病毒吸附细胞后,再铺一层融化琼脂。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后,产生局限性病灶,病灶逐渐变大,肉眼也能看见,此即蚀斑。蚀斑是由一个感染性病毒体复制形成的,类似细菌的菌落,称之蚀斑形成单位(PFU)。蚀斑测定是目前测定活病毒感染性比较准确的方法。亚单位疫苗:用化学试剂裂解病毒,提取其包膜或衣壳上的亚单位,除去其核酸,以此制成的疫苗,称亚单位疫苗。血凝抑制试验:许多病毒因其表面有血凝素,能凝集鸡、豚鼠、人等的红细胞,称为血凝试验.相应的抗体与病毒结合后,阻止了病毒表面的血凝素与红细胞的结合,称血凝抑制试验。抗原转变:指甲型流感病毒每隔十数年发生抗原性大变异(或质变)而产生新的亚型。抗原转变可分为大组变异(HA和NA均变异)和亚型变异(仅HA变异.而NA未变或小变异)两种。抗原漂移:指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变异幅度小、系量变,即HA和NA仅发生小变异,称抗原漂移。Dane颗粒:大球形颗粒,具有感染性的HBV完整颗粒,直径42nm,具有双层衣壳。含HBV的表面抗原、核心抗原和e抗原,以及病毒的DNA和DNA多聚酶。无症状HBsAg携带者:特指血液中携带HBsAg半年以上,无肝炎症状和体征,肝功能亦正常的慢性携带HBsAg的人,由亚临床型或临床型的患者发展而来。由于其人数多,作为传染源的意义重大。缺陷病毒:带有不完整基因组的病毒体,称为缺陷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即为缺陷病毒,本身不能复制,必须在HBV或其它嗜肝DNA病毒辅助下才能复制。虫媒病毒:是指一大类以节肢动物为媒介在人、家畜及野生动物间传播疾病的病毒。日本乙型脑炎:即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流行性乙性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汉坦病毒:即肾综合征山血热病毒,为—ssRNA病毒。汉坦病毒在我国和东亚主要有2个抗原型,即汉滩型(Hantaantype)和汉城型(Seoultype)。内基小体:它是狂犬病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的胞浆内增殖而成的—种圆形或卵圆形的嗜酸性包涵体,称内基小体。细菌有哪些特殊结构?它们在医学上有何实际意义?答:荚膜、鞭毛、菌毛、芽胞是细菌的特殊结构。它们在医学上有重要实际意义。荚膜能保护细菌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保护细菌免受各种体液因子的损伤,井使细菌对干燥有一定的抵抗力,因而与细菌的毒力有关。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有无鞭毛可作为鉴别细菌的指标之一。有些细菌的鞭毛与其致病性有关。菌毛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种。普通菌毛对宿主细胞具有粘附作用,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性菌毛通过接合,在细菌之间传递质粒或染色体DNA,和细菌的遗传性变异有关。芽胞是细菌的休眠状态,因而对热、干燥、化学消毒剂和辐射有很强的抵抗力,能保护细菌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芽胞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可作为鉴别细菌的依据之一。杀灭芽胞是灭菌是否彻底的指标。2.试述革兰染色法的结果和意义。答:革兰染色法的结果:染成紫色者为革兰阳性菌,染成红色者为革兰阴性菌。革兰染色法在鉴别细菌、选择药物及研究细菌致病性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哪些条件?答:1.适宜的营养物质:主要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某些维生素类等必要的生长因子。2.适宜的气体:不同的细菌生长繁殖需要不同的气体。根据细菌对氧的需求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菌。此外,有些细菌需要一定的二氧化碳气体。3.—定的酸碱度:大多数病原菌最适酸碱度为pH7.2~7.6。4.一定的温度:不同的细菌需要不同的温度,大多数病原菌所需的温度为37℃左右。二.细菌有哪些合成代谢产物?有何实际意义?答:热原质、毒素和侵袭性酶是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代谢产物。细菌素、抗生素、维生素等为可供治疗用的代谢产物。色素对鉴别细菌有一定帮助。湿热与干热哪一种灭菌效果好?为什么?答:在同样作用温度和时间的条件下,湿热灭菌比干热灭菌效果好。因为:1.湿热时菌细胞吸收水分,蛋白质较易凝固。蛋白质含水量升高,凝固所需的温度降低。2.湿热穿透力比干热大。3.湿热的蒸汽存在潜热,这种潜能能迅速提高被灭菌物品的温度。二.试述影响化学消毒剂作用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