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课程标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标准(畜牧兽医专业)一、课程设计本课程是为满足畜牧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兽医临床遇到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各种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的检测技术,诊断临床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为社会培养技能性强的适用型人才。(一)课程性质《动物微生物学》主要讲授动物微生物学及家畜传染病病原体有关的微生物基础知识、传染与免疫的基础理论、畜禽主要病原微生物生物学特性,当前国内外最新检验技术,是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有机结合。动物微生物知识是为学生掌握疾病预防与检测技术、畜禽环境生管理技术和兽医诊疗技术奠定基本理论和技术基础。该课程主要以《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等课程为基础,与《家畜传染病学》、《动物检疫检验》、《生物制品》等课程相衔接,该课程在畜牧兽医等专业多门课程中起到承前启后、承上启下、桥梁纽带作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动物微生物基础、免疫学基础、动物微生物应用等三个知识模块。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结合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利用《动物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动物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为畜牧兽医生产服务。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常用理论和方法,并通过实践技能训练及实验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基本上独立完成传染性疾病的诊断工作。(二)课程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适应社会人才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综合学生、就业、生产实际三方面考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与企业、行业紧密合作,结合岗位实操特点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将课程内容进行拆分整合,使课程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互补性的特点。结合教学实际,把职业道德及团队精神以适当的形式融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求真务实的严谨工作作风,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素质。2(三)课程设计思路在教学过程中以动物微生物实践技能操作为主线,构建学生进入实际工作岗位所必须的微生物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指导具体工作,并能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来发现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专业技术人员、教师的指导下,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畜牧业生产中的问题。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突出“知识的实用性、能力的实践性”特点,在知识点的确定上,做到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理解专业课的内容即为后续课打基础、又能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在能力培养上,做到指导学生明确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哪些方面及如何应用,即把对生产实践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确定为课程的重点内容。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科学求实、自主学习和开拓创新思维的能力。二、课程目标(一)课程总目标:突出高职高专特色,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内容取舍适当,注重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系统性,突出重点,化繁为简。力求把多而杂的内容转化为少而精的知识。2.拉近和生产实践的距离。在相关内容中适当举例微生物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3.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创新的能力。每章节列出学生应掌握的重点和难点,课后的习题应精心安排,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4.注重基础和实践的同时,使学生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5.教材由纸质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教材构成立体教材,删繁求新、注重实用、“教学做”并重。(二)课程具体目标知识目标1、重点掌握以细菌、病毒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和主要特征;2、掌握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诊断程序;3、了解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的特点;4、掌握免疫学基本知识;35、掌握微生物形态学检查、分离培养与检验、菌(毒)种保藏、有害微生物控制等基本技术6、掌握血清学诊断等基本实验技术,7、了解微生物定量测定、病毒鉴定、细胞免疫检测技术及微生物及免疫学生产中应用。能力目标1.能够使用动物微生物检测中常用的仪器和设备;2.能够准备微生物检验化验中常用的玻璃器皿;3.能采集细菌病料,熟练地进行涂片染色镜检;4.能够掌握常见病原菌的分离、生化培养及初步鉴定技术;5.会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6.掌握动物试验技术;7.掌握采集病毒病料技术,能熟练地进行病毒的鸡胚接种分离病毒及初步鉴定;8、掌握血清学试验原理,能熟练地操作常用的血清学试验并进行结果认定。(三)课程总学时及学分:总学时约为64学时(视教学周数而定),总学分为4个学分。(其中理论讲授40-46学时,实验约为18-24学时、实训一周),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四)课程教学方案1、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教学单元学时数教学单元一细菌20教学单元二病毒学10教学单元三其他微生物2教学单元四微生物与外界环境4教学单元五病原微生物与感染2教学单元六免疫概述12教学单元七变态反应4教学单元八血清学反应及生物制品104附详细列表能力单元一细菌工作项目1认识并掌握主要病原细菌的结构、形态、生物学特性工作项目2疫病实验室诊断技术工作目标教学目标1、知道细菌生长繁殖因素与条件,细菌的生长方式与生长曲线。2、熟知细菌的抹片、触片方法与单染、复染方法及细菌形态检验等细菌检验方法。3、掌握人工培养基的类型及细菌的人工培养基的制备方法。4、熟练掌握病料的采集方法和细菌的分离培养(纯培养)。素质目标1、通过本单元的讲解培养学生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增强工作的责任感,注重实验的每一细节,培养细心的习惯。2、细菌无处不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疾病的防范意识,加强身体的锻炼。课程内容课题一题目细菌教学内容1、内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及主要功能;细菌的化学组成及培养;细菌的新陈代谢,细菌的生长繁殖;细菌的培养方法;主要的病原细菌。2、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细菌的培养方法;细菌的检验方法。技能训练1、熟悉掌握细菌的抹片、触片方法与单染、复染方法。2、熟练掌握人工培养基的制备方法。3、熟练掌握病料的采集方法。4、熟练掌握细菌的分离培养技术(纯培养)。教学方法1、教师主讲与学生介绍相结合,现场教学等方法。5运用多媒体,讲述并结合现场观察,图片,网上资源。2、实践教学在实训室进行,老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分组操作,老师巡视指导。考核与评定笔试+口试+操作能力单元二病毒工作项目1认识并掌握主要病原病毒的结构、形态、生物学特性工作项目2病毒的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的操作及临床实用工作目标教学目标1、知道细菌生长繁殖因素与条件,细菌的生长方式与生长曲线。2、熟知细菌的抹片、触片方法与单染、复染方法及细菌形态检验等细菌检验方法。3、掌握人工培养基的类型及细菌的人工培养基的制备方法。4、熟练掌握病料的采集方法和细菌的分离培养(纯培养)。素质目标1、通过本单元内容讲解,提高学生防病意识,养成学生勤于思考、钻研业务的良好科学态度。2、通过本单元内容讲解,让学生能够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课程内容课题一题目病毒教学内容1、掌握病毒的结构,干扰现象与干扰素,干扰素的实际意义等基本理论。2、掌握病毒的培养方法及实际意义。3、掌握病毒的一般诊断程序。4、真菌、放线菌、支原体、螺旋体的形态结构、培养检验方法与抵抗力与致病性。技能训练1、基本掌握动物接种技术2、基本掌握病毒的鸡胚接种技术。63、知道病毒的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的操作及临床实用价值。4、基本能设计病毒类疾病的诊断方案。教学方法1、教师主讲与学生介绍相结合,现场教学等方法。运用多媒体,讲述并结合现场观察,图片,网上资源。2、实践教学在实训室进行,老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分组操作,老师巡视指导。考核与评定笔试+口试+操作能力单元三其他微生物工作项目1认识并掌握真菌、放线菌、支原体、螺旋体等其他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工作项目2其他微生物的培养检验方法工作目标教学目标1、基本掌握真菌、放线菌、支原体、螺旋体等其他微生物的形态结构。2、掌握其他微生物的培养检验方法,抵抗力与致病性。素质目标1、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观点来发现、分析问题,并能很好的解决问题。2、通过学习让学生在科学学习动物疾病知识的基础上,增强疾病的预防意识。课程内容课题一题目其他微生物教学内容1、内容:真菌、放线菌、支原体、螺旋体等其他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其他微生物的培养检验方法,抵抗力与致病性。2、重点:真菌、放线菌、支原体、螺旋体的形态和结构。真菌、支原体的培养和检验方法。技能训练1、基本掌握霉菌的抹片与染色方法。2、基本掌握霉形体的诊断技术。7教学方法1、教师主讲与学生介绍相结合,现场教学等方法。运用多媒体,讲述并结合现场观察,图片,网上资源。2、实践教学在实训室进行,老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分组操作,老师巡视指导。考核与评定笔试+口试+操作能力单元四微生物与外界环境工作项目1掌握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工作项目2会操作干、湿热消毒灭菌法和化学消毒灭菌法工作目标教学目标1、无菌操作的实践意义2、掌握消毒、灭菌、防腐的异同点3、熟练掌握湿热消毒灭菌法中的巴氏消毒法、高压蒸汽灭菌法的主要操作内容4、熟练掌握各种消毒剂的适用范围及配比浓度及配制方法素质目标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培养细心、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课题一题目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教学内容1、温度,干燥,射线,过滤除菌等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消毒剂等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噬菌体,抗生素,细菌素等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的基本知识与理论,常见微生物的变异现象及实际使用价值。2、重点: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技能训练1、掌握外界因素如水、空气、动物机体、土壤的微生物测定方法。2、熟练掌握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纸片法)技术。8教学方法1、教师主讲与学生介绍相结合,现场教学等方法。运用多媒体,讲述并结合现场观察,图片,网上资源。2、实践教学在实训室进行,老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分组操作,老师巡视指导。考核与评定笔试+口试+操作能力单元五病原微生物与传染工作项目1掌握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原理工作项目2会分析病原微生物与传染的关系工作目标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2、熟悉致病性与毒力的基本概念,掌握细菌的致病作用与病毒的致病作用。3、了解传染的发生。素质目标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判断疾病的核心本质是对科学的严谨性,让学生明白做人、做事一样,态度要端正,目标要明确。2、通过学习要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的去看待问题,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课程内容课题一题目病原微生物与传染教学内容1、内容:致病性与毒力,毒力的测定方法,细菌的致病过程,病毒的致病过程,传染的发生条件。2、重点:细菌的致病过程,病毒的致病过程。技能训练1、尝试生产生物制品——类毒素的生产技术。2、毒力保护动物实验技术。教学方法1、教师主讲与学生介绍相结合,现场教学等方法。运用多媒体,讲述并结合现场观察,图片,网上资源。92、实践教学在实训室进行,老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分组操作,老师巡视指导。考核与评定笔试+口试+操作能力单元六免疫概述工作项目1掌握非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工作项目2掌握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工作目标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与影响因素及实用价值等知识。2、掌握免疫细胞及ADCC作用的实际意义。3、掌握细胞、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过程及可以分析异物进入机体被识别、排除的过程。4、熟练掌握抗体的基本结构、抗体产生规律及影响因素,并了解它对生产有何指导意义。5、掌握初次、再次应答的异同点,自动、被动免役的异同点及有何生产实际意义。素质目标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工作态度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注重日常生活的学习、工作积累,形成良好的工作、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做事要全面,有全局观,明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善于记录,善于总结,这样才能更快的提高。课程内容课题一题目1、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与影响因素2、特异性免疫教学内容1、内容: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与影响因素。免疫器官与免疫细胞,抗原,免疫应答,抗体,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