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太和中学张磊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文言句式中的倒装句教学重点:倒装句的三种表现形态教学难点: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在语境中的理解、翻译教学导入:文言文是高中语文的重要内容和模块,在高考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文言文有相对固定语法系统,就句式方面来说,有四大句式,即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和倒装句。我们已经学习完高中语文的必修五本教材以及选修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今天,我们一起对四大句式中的倒装句进行一个总结。教学过程:既然是倒装,肯定不是正常结构,即翻译成现代汉语需要调整语序。结合我们的教材和考点,倒装句常见的有三种具体表现形态: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先看宾语前置的情况:(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这是最常见的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4)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这是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请注意:这两个句子中的“之”的用法不一样,第一个“之”是动词,“到、往”的意思,充当了谓语,宾语是“何”。第二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5)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这是一种较特殊的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惟依兄嫂”,将“兄嫂”放在动词“依”的前面,表强调。再看状语后置(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2)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3)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1)(2)定语分别是“利”“强”“十二”,都放在了各自的宾语后面,故为定语后置。(3)中“者”翻译成“的”,在此语境里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词,正常语序是“求可使报秦者人”。“者”的这种用法相对较特殊,需留意。最后来看看状语后置状语后置,也称介词结构后置,这在文言文中很常见。比如:(1)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刺秦王》)(2)鸡栖于厅。(《项脊轩志》)(3)吾佐董丞相于汴州。(《祭十二郎文》)(4)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上面四个例句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在翻译的时候需要将介词结构整体调到谓语动词前面,即“(于)咸阳宫见燕使者”、“鸡于厅栖”“吾于汴州佐董丞相”、“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这样调整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注:在这种情况下动词很关键,加粗的字为动词。倒装,不是一种正常的语序结构,在翻译时需采用“调”的方法。还有个别句子,不在上面三种情况内,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正常语序应为“汝之不惠甚矣!”倒装是有意颠倒文句在文法或者逻辑上的次序。倒装运用得当,可以使平板的言词变得生动,增加情趣。教学反思:1,文言句式应让学生真正理解,不要太灌输,注重理解记忆。2,课外拓展不够,如宾语前置中的“惟命是从”“唯利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