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马哲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什么是哲学(把握三个方面的关系)①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区别:一般世界观是人们在生活中自发形成的朴素观点,但缺乏理论性、系统性。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联系:世界观是哲学的内容。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②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即哲学是研究世界的共性、普遍性。具体科学研究客观世界某个领域、层次的特殊规律。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从具体科学发展中不断吸收养料。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③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结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各门具体知识的总结和概括。(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1】唯心主义①基本观点②产生根源③唯心主义的主要形态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二、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2】唯物主义①基本观点②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2、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二)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恩格斯完整地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且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正确解决了这一基本问题。A、从理论上讲,为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确立了科学的标准。B、是反对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C、从实践上讲,哲学基本问题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个根本原则。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①在对象上,第一次科学地规定了哲学研究对象,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②在内容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③在功能上,强调哲学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变世界。【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阶级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和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的特征。①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征。②阶级性。③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技革命①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推动作用。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科技发展的指导作用。【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当代西方哲学主要存在两种对立的思潮,即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第二讲辩证唯物论一、物质(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1】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②近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恩格斯对物质概念的定义恩格斯对物质概念的定义。“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3】列宁对物质概念的定义①列宁物质概念的含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物质是可认识的。C、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一切物质形态的这一共同的本质属性是不变的、绝对的②理解列宁的物质概念应注意几个方面A、通过物质和意识关系来界定,体现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观点。B、物质是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C、物质可以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识论。D、客观实在是万事万物的共性。(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1】物质和运动①运动的本质②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①相对静止的含义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③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A、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B、相对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C、相对静止是衡量运动的尺度【3】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①时间、空间的概念和特点②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③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空的绝对性时空的相对性④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二、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一)实践的本质(二)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试验(三)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1】实践的主体和客体①实践的主体实践主体特征实践主体基本形式实践主体的能力结构②实践的客体客体的特征客体的基本形式【2】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①主体和客体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②主体和客体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③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四)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及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主观世界世界自然世界客观世界人化自然人类世界人类社会【1】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主观世界客观世界两者是改造与被改造、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可以使主观的愿望、设想转化为现实;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观世界又得到进一步的改造,获得了新的认识、思想、理论等。【2】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自在世界人类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联系A、都具有客观实在性。B、实践使自在世界分化出了包括人化自然在内的人类世界,使“自在之物”不断转化为“为我之物”。C、在人类社会中,自然与社会相互制约、相互渗透,自然成了社会的自然,社会成了自然的社会。三、意识(一)意识的起源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二)意识的本质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即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②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三)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能动性表现:A、目的性、计划性;B、主动的创造性;C、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与调节;D、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这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2】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①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必须具备的条件②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实践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证明【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①理论意义②实践意义第三讲唯物辩证法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联系【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特点①联系的普遍性②联系的客观性③联系的多样性④联系的条件性理解联系的条件性,注意三个方面【3】联系与系统①系统的含义②系统的基本特征及其意义③联系与系统的关系(二)发展【1】联系和发展的关系【2】发展的实质运动、变化、发展的区别运动是指一般的变化。变化是指具体的运动,既包括前进、上升性的运动,也包括后退、下降的运动。发展是一种上升、前进的运动。①发展的实质就是以新代旧,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理解:发展不同于增长,它不仅是指数量的增加,更是指结构的改变和优化,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只有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发展的本质是创新。新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渐丧失其存在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在于它们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3】发展的过程性①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②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意义【4】事物发展的规律性①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②规律的特点③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对立(一)对立统一规律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①矛盾的含义②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互为存在条件)同一性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转化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既包括矛盾双方的激烈冲突,也包括矛盾双方的区别和差异。差异也是矛盾,也有斗争。③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同一性是相对的相互区别斗争性是绝对的相互联系∶a同一是包含着斗争的同一。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具体同一,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没有离开同一性的纯粹斗争性。④方法论意义【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A、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B、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作用C、矛盾双方只有既同一、又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②内因、外因及其辩证关系【3】矛盾问题的精髓①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②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A、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共性、一般,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个性、个别,是有条件、相对的。B、相互联系: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一方面,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另一方面,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个性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脱离共性的个性也是不存在的。C、相互转化:共性与个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③方法论意义【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但影响事物的发展辩证关系:其一、主要矛盾规定和制约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其二、次要矛盾加速或延缓主要矛盾的解决;其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意义:首先抓主要矛盾,围绕中心工作,同时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做到有主有次,主次结合。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的性质。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从属、被支配的地位。辩证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意义:分清主流和支流。这一原理是分析一对矛盾如改革中的成绩与失误、作用与负面影响,伟人的功与过等的理论依据。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是包含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两点之中的“重点论”。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二)质量互变规律【1】质量度①质A、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一种内在的规定性。B、质和事物具有直接同一性。C、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属性是事物的质的外在表现。D、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区分量的前提。②量A、量是事物所固有的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B、量和事物没有直接的同一性。C、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事物的深化和精确化,在科学研究中,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深化和精确化。③度A、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B、度作为质和量的统一体表现在:一方面,度是质和量的相互结合。不存在无质的量,也不存在无量的质。另一方面,质和量是相互规定。质规定量的活动范围,量又规定质的稳定性。C、度的意义:一是只有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质的数量界限。二是在实践中掌握“适度”的原则,防止“过”与“不及”,避免“左”与“右”的错误。【2】质变和量变的辨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三)否定之否定规律【1】肯定和否定①肯定和否定的含义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②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2】辩证的否定观①含义:辩证的否定观就是“扬弃”即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是联系和发展的统一,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②辩证的否定的特点A、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并通过自我否定,实现“自我运动”、“自我发展”。B、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③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④方法论意义:A、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B、对一切事物都要有科学分析的态度,既要变革,又要继承,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应采取批判、继承、创新的态度,不能全盘继承和全盘抛弃。三、唯物辩证法的几对范畴【1】现象和本质①现象和本质的

1 / 6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