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汾一中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3题。李清照现存的词曲中,有四分之一出现了与香炉、焚香相关的意象。为何李清照对香炉会如此情有独钟呢?这要从香炉的用途说起了。专门为焚香而设计的香炉不知最早起于何时,也许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青铜鼎。鼎用于烹煮肉食和祭祀,香炉里装的则是香料,都表达了对祖先和天地的尊敬。香炉真正的成型和发展,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每日举行的敬佛礼佛的过程中,就包含了焚香的仪式,这使得焚香的习惯更广泛地进入到大众生活之中。到了宋代,焚香已经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当时生活中的“四艺”,成为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程式。宋代时,各种香炉除了供皇室、贵族和文人使用之外,也广泛出现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了。不但敬神祭祖要用香炉,在厅堂卧室里要点燃香炉,甚至在各种高端的宴会、欢乐的庆典上,也要焚香助兴,而一些小型香炉更是成为文人们随身携带的物品。比如这幅宋代的《槐荫消夏图》,一个夏日的午后,一人在户外乘凉,慵懒地躺在槐荫之下,旁边的桌子上放着一只香炉,从他惬意的表情上,仿佛可以闻到空气里的清香。在汉朝,有一种“博山炉”已经在皇宫和贵族中流行了,炉体常用金属制作,呈青铜器中的容器豆的形状。炉子上面有高高尖尖的盖子,表面装饰着重叠雕刻的奇禽怪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因此这种香炉就称作博山炉。后来,[来源:学+科+网Z+X+X+K]逐渐出现了青瓷或白瓷做的瓷香炉,香炉的样子也不再是单一的仙山了。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金兽便是做成动物造型的各式香炉。香炉是为了燃香取味,打造得小巧可爱,也可以装点室内陈设,这些金兽就有麒麟、狻猊、狮子、凫鸭、仙鹤等样子,看上去一定很萌。李清照这首词曲中的“瑞脑”,便是南宋文人焚香时用的香料了。汉朝时期博山炉都是有盖子的,应该是与燃香的原料和方式有关。在西汉之前,焚香用的都是屈原说的“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的茅香或蕙草,用法是将草放置在香炉中直接点燃。草叶燃烧后产生馥郁的香气,但有个毛病,就是烟火气比较大,烧太猛了还挺呛人的,所以得盖上盖子。汉朝之后,南海地区树脂类的龙脑香和苏合香传入,香料被制成香球或香饼,在下面放上炭火,高温将这些香料一点点烫燃起来,香味也很浓烈,烟火却少了很多,于是香炉在造型上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在做成金兽等造型之外,也出现了各种敞开式的香炉。香炉的广泛应用促进其自身在宋朝获得了大发展,宋代的皇帝都喜好复古,重视旧礼器,特别是宋徽宗最喜欢素雅娴静的釉色,加上宋代文坛中古文运动,也追求文以载道,反对浮靡的风气,素雅而简洁之美成为当时最流行的风尚。宋代重视金石之学,仿古蔚然成风。出现了各种青瓷仿制成商周青铜器的样子,而把它们缩小,便成了各种精致的敞开式小香炉,比如仿青铜鼎、鬲和樽的小香炉,还发展出高足杯式炉、敞口莲花炉、镂空覆盖式香炉,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可以方便地在室内移动,受到广泛的喜爱。于是,追求雅趣的李清照自然会喜欢上当时广泛流行的香炉了。她将自己的忧伤化作精致的悲情,投射到了一切美的事物上,香炉便与春花、微雨一起,成了李清照最喜爱的审美选择。但是你会发现,在李清照的词曲中,虽然香炉、香烟屡次出现,却从未提到香枝,在《槐荫消夏图》中,也只见香炉不见香枝插在里面。其实线香在明代才出现,在宋代,燃香常用的方法还不是直接点燃,2而是透过炭火的焙烤而取其香气。因此我们在宋代绘画中只见形象各异的香炉,却看不到插在炉中的线香。(选自方舒《李清照的香炉:沉香玉炉袅残烟》,有删改)1.下列关于“香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香炉是专门用来焚香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香炉与青铜鼎有相同的作用,都是表达对祖先与天地的尊敬。B.佛教的传入,使焚香成为大众的生活习惯,这也促使香炉真正成型和发展起来。C.宋代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出现了各式香炉,有些小型香炉甚至成为文人随身携带的物品,可见,在宋代香炉使用的普遍性。D.早期的香炉炉体为金属制作,后来逐渐出现瓷质香炉,并且香炉的样子也不再单一,有了各种动物造型。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在宋代,焚香受众面广,并且适用的场合也广,敬神祭祖要焚香,厅堂卧室要焚香,一些宴会、庆典也要焚香。B.博山炉在汉代流行于皇宫和贵族中,炉体为金属制作,形状似海上仙山,故由此得名。C.香炉不仅可以用来焚香,小巧可爱的各种造型还可以用来装点内室,如李清照“瑞脑销金兽”中的“金兽”即动物造型的香炉。D.由于宋代皇帝都喜好复古,重视旧礼器,再加上当时提倡的古文运动反对浮靡的风气,所以香炉在宋代获得了大发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西汉之前,焚香用的都是茅香或蕙草。焚这种香需要直接点燃,但因烟火气大,就需要香炉上有盖子。B.汉朝之后,由于所焚的香料有所改进,并且焚的方式也有所改变,烟火气较以前的燃香草少了很多,也就逐渐出现了敞开式的香炉。C.由于宋代仿古蔚然成风,所以出现了各种精致的青铜小香炉,这也使追求雅趣的李清照喜欢上了这样的小香炉。D.由最初的点燃香草,到后来的通过炭烧焙烤取其香气,直到明代点燃线香,这基本上是焚香发展的历史。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来源:Z-x-x-k.Com]王轼,字用敬,公安人。天顺八年进士。授.大理右评事,迁右寺正。录囚四川,平反百余人,擢四川副使。岁凶,请官银十万两为籴费。以按嘉定同知盛崇仁赃罪,被讦下吏。事白,还职,改陕西。弘治初,擢四川按察使。三年迁南京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八年进右副都御史,总理南京粮储,旋命巡抚贵州。明年入.为大理卿,诏与刑部裁定条例颁天下。十三年拜南京户部..尚书。寻命兼左副都御史,督贵州军务,讨普安贼妇米鲁。时镇守中官杨友、总兵官曹恺、巡抚钱钺共发兵讨鲁,大败于阿马坡。都指挥吴远被执,普安几陷。友等请济师,乃以命轼。轼未至,而友等遣人招降。贼扬言欲降,益拥众攻围普安、安南卫城,断盘江道,势愈炽,又乘间劫执友。右布政使闾钲,按察使刘福,都指挥李宗武、郭仁、史韬、李雄、吴达等死焉。3轼至,以便宜调广西、湖广、云南、四川官军、土兵八万人,合贵州兵,分八道进,使致仕都督王通将一军。十五年正月,参将赵晟破六坠寨。贼遁,过盘江。都指挥张泰等渡江追击,指挥刘怀等遂进解安南卫围,而恺、通及都指挥李政亦各破贼寨。贼还攻平夷卫及大河、扼勒诸堡,都御史陈金以云南兵御之。贼遁归马尾笼寨。官军聚攻益急,土官凤英等格杀米鲁,余党遂平。用兵凡五月,破贼寨千余,斩首四千八百有奇,俘获一千二百。捷闻帝大喜嘉劳召还京赐赉有加录功加太子少保已改南京兵部参赞机务连乞致仕,不允。武宗立,遇疾复请。诏加太子太保。赐敕乘传归...。卒,赠太保,谥襄简。(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捷闻帝/大喜/嘉劳/召还京/赐赉/有加录功/加太子少保已/改南京兵部/参赞[来源:学*科*网]机务/B.捷闻/帝大喜/嘉劳/召还京/赐赉有加/录功/加太子少保/已/改南京兵部/参赞机务/C.捷闻帝/大喜/嘉劳/召还京/赐赉有加/录功/加太子少保/已改南京兵部/参赞机务/D.捷闻/帝大喜/嘉劳/召还京赐/赉有加/录功加太子少保/已/改南京兵部/参赞[来源:学*科*网]机务/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及左迁等。B.“入”在文中是“地方官员进入中央任职”之意,而京官调任地方官则用“出”。C.“户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掌管户籍财经等事务。D.“乘传归”在文中指乘坐驿车告老还乡,这是皇帝给予退休臣子的一种殊荣。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轼判案能力很强。他担任大理右评事一职时,在四川审查囚犯,为一百多人洗血了冤情。B.王轼关心民生疾苦。在发生饥荒时,他请求拨官银十万两作为买粮的费用。C.王轼用兵有方。讨伐普安贼妇米鲁时,他根据当时形势布置作战计划,最终取得了胜利。D.王轼深受重用。他曾受命与刑部一起制定条例,因有战功受重赏,最后因病请求退休。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以按嘉定同知盛崇仁赃罪,被讦下吏。事白,还职,改陕西。(5分)(2)贼扬言欲降,益拥众攻围普安、安南卫城,断盘江道,势愈炽。(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拟咏怀(其二十六)庾信①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来源:学+科+网Z+X+X+K]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注庾信:南北朝文学家,公元554年奉梁帝萧绎之命出使西魏,抵达长安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杀萧绎。梁灭,他被迫留在长安为官。8.诗歌的开头两句写景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9.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4(1)荀子《劝学》中“,”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2)《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以“,”两句写自己一身猎装,率领浩荡队伍出列的场景。(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诗人因病断酒后国恨家愁难以排遣的抑郁之情。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汤一介:具有大文化操守的哲学名宿汤一介是一位久负盛名的哲学史家,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创建中华文化书院推动“文化热”,在中国最早提倡“国学”,但他并不愿以“哲学家”或“国学大师”自居,他曾谦虚地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哲学工作者。”可学术界习惯将汤先生称为“最具有大文化操守的哲学名宿”。关于“大文化操守”,汤一介先生还有自己的见解,那就是历经磨难,对自己一生专注的事业,始终痴心不改。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迎来了光明的未来,他在“知天命”之年重新焕发了学术研究与创作的活力。1958年他的妻子乐黛云被打成右派,这帽子一戴就是二十年。在最黑暗的年代里,汤一介先生和妻子乐黛云通过互相信任、互相关怀、互相扶持走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文革”中汤一介被打成“黑帮分子”关在哲学楼里,乐黛云每天晚上坐在哲学楼梯上等他回家。那段楼梯被他戏称为“爱的阶梯”。改革开放以后,汤一介重新拾起中断二十年的研究,迎来了学术生涯的春天。1983年,汤一介撰写出版了《郭象与魏晋玄学》一书,该书打破了过去唯心唯物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提出研究哲学史应找到哲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著作丰收的同时,他的教学也获得极大的收益。1981年春,汤一介在北京大学首开了选修课“魏晋时期的玄学与佛教、道教”。这个题目不仅涉及玄学,还涉及佛教跟道教的关系,难度极大。为了成功开讲,他每天“做功课”做到很晚,“几乎没有一天能在夜里两点钟前就寝”。这样一门在别人看来可能相当枯燥的课程,却被他讲得有声有色。据他回忆,这门课“很受学生欢迎,三易教室,最后来听课的学生还是太多,用发听课证的办法才得以解决”。1983年,汤一介赴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正好那时第十七届世界哲学大会将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会上特设了中国哲学的圆桌会议“专场”。汤一介以“儒家哲学第三期发展可能性的探讨”为题做了演讲。他认为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学者的几个中心理念都没有失去现代意义,而且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他的发言论据充分,扣人心弦,把充满思辨气氛的大会推向高潮。20世纪90年代商业浪潮滚滚袭来,1993年,美国学者亨廷顿发表“文化冲突论”,对此,汤一介立即给予了批评和回应。他指出,中国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同的文化可以和谐相处。他用“和而不同”的思想来批判亨廷顿的“文化冲突论”。怎样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