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榆社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高二年级地理期中考试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区域的规模有大有小,区域之间常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等的流动。读甲、乙两个不同区域,完成第1~2题。1.若甲、乙分别对应目前我国的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则沿箭头①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A.资金B.劳动力C.信息D.观念2.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沿箭头②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主要是()。A.矿产品B.资金C.工业制成品D.技术下图表示某区域的三个发展阶段。读图,完成第3~4题。3.由甲至丙,城市周边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有()。①自然条件②市场需求③农业技术④地价高低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4.下列关于该区域从甲到丙地理环境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城区下游河段流量季节变化减小②河网密度变大③环境污染加剧④城区年平均气温升高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读图,完成第5~7题。25.甲省与乙省自然地理特征相似的是()。A.水循环类型B.植被类型C.气候类型D.土壤类型6.乙省向甲省转移的主要产业是()。①技术密集型产业②资金密集型产业③资源密集型产业④劳动密集型产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7.产业转移对甲省的有利影响有()。①提升产业结构②增加就业机会③提高城市化水平④改善生态环境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读图,完成第8~9题。8.有关图中各地发展特色农业的描述,错误的是()。A.A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是水源、光照充足B.B地区农业发展绿洲农业,但灌溉不当易产生土壤盐碱化C.C地区因临近河流、水源丰富,发展河谷农业D.与D地区相比,F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为土壤肥沃,土地资源丰富9.E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频发区,下列与这些灾害产生无关的因素是()。A.气候温暖B.暴雨频繁C.地质复杂D.植被破坏黑龙江省是我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据此完成第10~11题。10.该省成为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主要有利条件是()。A.土壤肥沃B.雨热同期C.人均耕地多D.可垦荒地多11.近十几年来,该省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主要原因是()。A.全球变暖B.雨热同期C.市场扩大D.交通改善读我国承转全球IT产业转移的路径(图甲)和IT全球化竞争的金字塔模型示意图(图乙),完成第12~13题。3图甲图乙12.图甲中,我国承转全球IT产业转移的路径①是指()。A.珠江三角洲B.长江三角洲C.环渤海地区D.闽南地区13.图乙为IT全球化竞争的金字塔模型,c是指()。A.制造和研发环节B.品牌和核心技术C.加工和组装环节D.市场和运输环节读我国三大自然区(Ⅰ、Ⅱ、Ⅲ)图和甲、乙、丙三幅气温和降水量示意图,完成第14~15题。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地理界线P南北两侧种植业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光照条件不同B.Ⅲ区比Ⅱ区纬度低,故热量比Ⅱ区充足C.Ⅲ区和Ⅰ区所处纬度差不多,光照条件相同D.Ⅱ区比Ⅰ区北部降水少,故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与Ⅰ区北部为界15.下列对应选项正确的是()。4A.甲—Ⅱ—农耕业、河谷农业B.乙—Ⅰ—畜牧业、灌溉农业C.丙—Ⅲ—高寒牧业、绿洲农业D.以上选项全部错误下图为我国西北半干旱区某牧场草场载畜量和实际放牧量变化曲线示意图。草场载畜量指在适度利用的原则下,一定的草地面积,一定的利用时期内,能够维持草地良性生态循环并保证家畜正常生长发育、繁殖的情况下,能饲养家畜的最大数量。读图,完成第16~17题。16.1950—1975年间,草场载畜量发生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形B.气候C.市场D.放牧17.该牧场“人地关系”严重对立的年代及原因组合正确的是()。A.20世纪60年代——降水偏少B.20世纪80年代——过度放牧C.20世纪90年代——牲畜太少D.21世纪初以来——气候变暖18.读世界某水域变化示意图,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A.气候变暖B.泥沙淤积C.用水量大D.破坏植被河流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在交通、水源、能源等方面对人类意义重大。下图为某国水系示意图及部分农业用地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9~21题。519.乙河流发展航运的条件优越,其有利的自然条件是()。①经济发达②地势平坦③水能丰富④河流流量大且稳定⑤河流无结冰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④⑤20.甲河流从源头到河口,除了上游一座于二战后建的高80米的大坝之外,其余18座都为低坝,其优势不包括()。A.淹没农田面积小B.移民数量小甚至不用移民C.不会阻挡鱼类洄游D.溃坝带来的威胁小21.据图中信息可以分析出甲河河口易出现()。A.臭氧层空洞B.水土流失C.土壤盐渍化D.酸雨危害2011年1月1~3日,3天内云南省盈江县发生多次小地震,其中最大的一次是里氏4.8级。据不完全统计,地震受灾户数3.72万户,受灾人口14.8万人,紧急避险群众8.59万人,当地正积极开展救灾活动……据此完成第22~23题。22.对本次地震进行灾后救援主要利用的技术是()。A.RS和GISB.雷达和网络技术C.GPS和RSD.GPS和GIS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6分)二、综合题(共56分)23.(16分)读我国能源区域分布和能源调运线路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A、B代表我国正在建设的两大能源工程,它们分别是工程和工程。(2分)6(2)从开发新能源角度看,图中C、D、E三个区域,可开发的优势新能源分别是、、。(3分)(3)图中B3调运的能源是,该能源在这一区域十分丰富的原因是:、。(3分)(4)我国政府实施A、B两大能源工程有何重大意义?(8分)24.(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是阻止其西部荒漠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生态地位显著。但目前,仅有为数不多的几条入湖河流,不仅水量在逐年减小,而且流域水土流失形势异常严峻,给环湖地区生态和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带来严重危害。(1)分析青海湖入湖河流水量减小的原因。(4分)(2)当地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避免青海湖环境进一步恶化?(4分)25.(18分)读欧洲西部工业区分布图(图甲)和我国东北地区工业分布图(图乙),完成下列各题。(1)图甲中A、B两处的矿产资源分别是什么?(2分)(2)比较图甲中A工业区和我国东北工业区,简述两大工业区共同的区位优势。(8分)7(3)与A工业区相同,我国东北工业区也面临传统工业衰落的问题。试分析两工业区传统工业衰落的共同原因。(8分)2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的区域发展,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发展“总部经济”的条件主要有:(1)区域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2)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及交通运输网络设施;(3)有便捷的信息获取以及良好的同异地沟通的信息通道;(4)具备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5)区域有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材料二:见下图。(1)上海成为我国内地“总部经济”企业最多城市的主要原因包括()(2分)①是我国的经济中心②自然资源丰富③区位优势明显,交通运输网络先进发达④人才密集,科教发达⑤现代化服务体系较为完善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⑤(2)下列城市组合最可能形成“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的是()(2分)A.上海—苏州B.上海—银川C.北京—南京D.重庆—温州(3)材料二显示,上海“总部经济”外资企业的主要形式是、、,其中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4分)(4)根据总部经济理论,欠发达地区如能跻身总部经济价值链的制造基地环节,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将产生哪些重要而积极的影响?(任答三条即可)(6分)8参考答案1-5BACDA6-10CACAC11-15CCBDD16-20BBCDC21-22CC23答案:(1)西气东输西电东送(2)太阳能、地热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波浪能)、风能(3)水电①该区域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②地处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的转换处,落差大(4)解决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状况,促进东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把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西部大开发;调整我国的能源结构,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城市的环境质量。24答案:(1)气候变暖,蒸发加剧;沿湖地区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大。(2)加快入湖河流流域水利工程建设;调整当地产业结构;植树造林等。25答案:(1)煤炭、铁矿。(2)工业起步较早,技术力量雄厚;附近有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周围地区的农业基础好;水陆交通便利。(回答四点即可)(3)煤、铁等矿产资源逐渐枯竭;生产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不能适应市场变化;新技术的冲击。(回答四点即可)26答案:(1)C(2)A(3)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投资性公司外资研发中心外资研发中心(4)①加快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②促进就业;③提升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④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⑤提升欠发达地区的服务管理水平。(任答三条即可)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