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宝贵意见。过去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和帮助下,县人民政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走科学发展路,建生态文明县”的路径,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县、科教兴县、环境立县、旅游活县”战略,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齐心协力、奋力拼搏,圆满完成了县第十一次党代会、县十五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任务和“十一五”规划目标,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谱写了息烽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篇章。——这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综合实力极大提升、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五年。我们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自加压力,加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地方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翻番,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翻两番。2008年率先从全省48个国定贫困县中脱颖而出,进入了全省建设经济强县行列,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名列全省第一,2010年县域经济增比进位综合测评在全省88个县(市、区)的排名从2008年的33位上升到16位。2011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64.65亿元(新口径,下同),是2006年的2.31倍,年均增长18.2%;实现人均生产总值30315元,跨过了4000美元大关,年均增长23.2%;实现固定资产投资85.24亿元,是2006年的5.45倍,年均增长40.4%;实现财政总收入7.09亿元,是2006年的2.62倍,年均增长21.2%,其中,国税收入实现2.27亿元,地税收入3.89亿元并实现了五年翻两番;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39亿元,是2006年的2.97倍,年均增长2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528元和6433元,分别是2006年的1.9倍和2.48倍,年均分别增长13.7%和19.9%。——这是二产进一步做大、三产加速发展、一产大幅提升的五年。工业强县战略强力推进,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5.99亿元,是2006年的3.21倍,年均增长26.3%。磷煤化工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实物产量达到500万吨以上,总投资400亿元的息烽循环经济磷煤生态化工工业园区进入全面建设时期,被省政府确定为贵州省息烽经济开发区,被省经信委列为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永靖食品医药、温泉尹庵磷化工、西山金星和养龙司生态工业园都有新发展。工业发展由粗加工逐步向精深加工转型,由磷复肥等上游产品逐步向煤化工、氯碱化工、氟化工、硅化工等中下游产品延伸,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各1个、国家免检产品2个,省级名牌7个、省优产品2个。服务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9亿元,是2006年的2.32倍,年均增长18.3%。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被列为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并实现免费开放,启动了西望山景区凤池寺一期工程,地下热矿水勘探工作取得新进展。红色旅游、温泉游、自然风光游、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五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5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17亿元,年均增长135.06%。交通运输、餐饮酒店、通讯信息、金融、房地产、物流、批发零售等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建成了息烽大酒店和温州国际大酒店,完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152个,家电下乡32383台。驻县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5.34亿元和35.5亿元,是2006的2.56倍和4倍。农业产业得到大幅提升,农业总产值完成10.56亿元,年均增长13.4%。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实施了“三良”工程和粮食高产示范,粮食亩产得到较大提高,为农业结构调整拓展了空间,促进了蔬菜、经果林和养殖业的发展,供港澳蔬菜基地、特驱养殖基地规模逐步扩大,五个县级示范基地和农业十大产业有新进展。国家级龙头企业发展到1个,省级龙头企业2个,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73个。培育新农村示范点77个,启动西山省级新农村整乡推进示范建设,形成2个省级百村试点、3个市县共建示范点为核心的五大板块。启动了石硐“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基本完成养龙司乡减贫摘帽。完成43个村整村推进,减少贫困人口18479人。——这是城镇建设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城乡面貌深刻变化的五年。县城旧城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效,新区建设大踏步前进,促进了人财物良性流动和服务业发展。完成东门小区、虎城大道北段和开磷新城建设,基本完成中街片区、工会片区等区域旧城改造,启动虎城大道中段开发建设,新增房地产开发面积120万平方米,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增加到7万人。各乡(镇)小城镇建设取得新进展,省级示范镇小寨坝城镇化率达到63%,鹿窝安置小区一期工程、温泉疗养院安置点全面完成。启动柏香山旅游特色小城镇黔商文化一条街建设,完成高速公路两侧房屋、阳朗新街旅游商品服务一条街立面改造,建成西山乡新寨沟、水岭沟,养龙司乡吏目田,流长乡水尾等新民居村寨,全县城镇人口达到10万人以上,城镇化率提高到42.4%。基础设施得到明显加强。息烽至金沙公路乌江大桥开工建设,扎南高速改扩建、马路岩至鹿窝、关田坝至凤凰池公路建成通车,累计新建硬化县乡村公路453公里,机耕道100余公里,串户路1803公里,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543公里,128个行政村通硬化路面。完成了县城客运站整体搬迁,建成县乡客运站7个,农村出行条件明显改观。县城应急供水、马家箐水库、鱼简河东、西干渠基本完成,廖九寨、枧槽沟等水库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累计建成饮水安全工程121处,农村小水池56万立方米,解决了3.29万人饮水困难。实施土地治理项目5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39个,基本农田建设项目30个,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顺应县城发展需求,推进了县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新站建设并实现数据交换,完成息烽河县城段整治、火车站站区部分环境综合整治,升级改造10个农贸市场,推进了乡镇所在地市政管网等设施建设,城镇市政设施不断完善。建成110千伏深冲变电站,完成500千伏息烽变电站、220千伏盘脚营变电站、35千伏九庄变电站扩建,新装和更换10千伏变压器347台,完成部分电网入地工程,供电量从2007年的11.13亿千瓦时增加到16.5亿千瓦时。加强了民族乡村、移民村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了民族地区和移民地区发展。——这是循环经济得到发展、节能减排得到落实、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五年。获得“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中国绿色名县”、全省绿化模范县称号,“创模”工作稳步推进。关停淘汰5家砖厂、4家造纸厂、1家铝厂和5台黄磷生产装置,实施了10亿块磷石膏砖、60万吨合成氨尾气综合利用、低温余热回收等循环经济项目,引进年消耗120万吨磷石膏企业4家。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县城垃圾填埋场、小寨坝污水处理厂等环保基础设施,加强县城等饮用水源地保护。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控制在规定范围内,重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47%。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照明灯具13万只、太阳能热水器1万余台、省柴节煤灶987台,建成生态能源户用沼气池11163口,大中型沼气池16个,完成乡村清洁工程5个。实施地灾隐患搬迁或治理项目18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走在全省前列,完成营造林12.6万亩,森林覆盖率接近46%,城镇人均公共绿地率达13.1平方米。——这是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五年。落实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建成乌江复旦学校、养龙司中学、流长中学综合楼和鹿窝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建改扩建9所公办幼儿园,一中申示项目和二中综合楼、三中、实验一小、乌江复旦学校小学部综合楼建设有序推进。“两基”顺利通过“国检”,普九教育继续得到巩固,高考二本及以上上线率逐年上升,从2007年的18.3%提高到29%。引进人才19人,招录机关事业单位人员507人,选聘“一村一大”186人。将乡(镇)卫生院人员全部纳入财政全额预算管理,新建和改扩建县医院、中医院、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和9个乡镇卫生院、150个村卫生室,县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改扩建5个乡镇计生服务站、13个村计生室,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为3.56‰,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7.25%,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4.99,获得省级人口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称号。“金保二期”工程顺利启动,社会保险实现市级统筹,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78%和85%以上。启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9.21万人,参保率达到93.6%。全面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人民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目标逐步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20余万人,参保率达到97.74%。建成县中心敬老院,在全省率先实施“低保”评审制度,实现应保尽保,累计对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58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1.82万个,扶持创业人员2600余人,实现城镇失业就业5705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387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2.7万人,累计常年外出务工人员8.5万人。新增廉租住房3.4万平方米,启动10万平方米公租房建设,基本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全面完成13572户农村危房改造,基本消除农村危房。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保障工作得到加强。——这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的五年。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扎实推进,组建了新华社区,新增居委会4个。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不断深入,全面推行“乡财县管”、非税收入管理,政府采购进一步规范,建成县政务服务大厅和土地收购储备交易中心。成立了瑞信担保公司、财政投资公司、城投公司,引进了包商黔隆村镇银行、金钥来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进一步拓宽了融资渠道。完成县轻工公司、县磷肥厂等7家企业改革改制,国有企业办学移交地方管理全面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得到推进,完成县单采血浆站转制划转。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工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获得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百强县称号。殡葬改革工作走在全市前列,遗体火化率和骨灰入公墓率均为100%。非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27.74亿元,年均增长15.3%,五年增加私营企业303户,个体工商户4162户。修订完善了招商引资政策,在2010年全省面向央企招商恳谈会上,成功促成开磷集团与中信证券、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合作投资109亿元发展循环经济项目,先后引进汽车配件、玻璃钢管道、节能环保中央空调、饲料加工、纳米钙、物流园等项目,五年累计到位资金84亿元,年均增长20%,直接利用外资1280万美元。——这是科技不断进步、文化建设明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的五年。获全国科普示范县命名,顺利通过第三轮国家科技进步考核,继续保持全省科技工作先进县称号。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9家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家达到国家标准、2家达到省级标准。完成了84个贫困村的科技扶贫培训。继续保持全省双拥模范县称号,获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先进单位表彰。顺利完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第二次经济普查、第二次土地调查。着力打造“四月八”苗族文化周、红岩葡萄节、息烽红歌会、百龙千鼓万人闹新春等群众文化品牌,芦笙舞“蒙代央”荣获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金奖,养龙司堡子被列为全国妇女教育基地,建成中国·堡子半边天文化陈列馆和九庄红军烈士陵园,建成县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0个乡镇和166个村居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161个村“农家书屋”,息烽有线电视实现台网分离,有效推进了10个乡镇集镇和主要厂矿企业家属区广播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3.8万户,建成11条健身路径和2个乡镇33个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县文化馆被文化部评定为国家级县级一级馆。出版了《决战贫困》、《崛起黔中》、《名家画息烽》等宣传书籍,获得全国“服务农民、